APP下载

放开二胎背景下苏皖民间生育信仰研究

2018-05-14闫慧环孙宝民吴茜

科技风 2018年19期

闫慧环 孙宝民 吴茜

摘要:生育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方面。在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生育信仰一直是一个关键的文化现象。苏皖地区是南北文化的融合地区,其生育文化具有典型性和融合性。本文选取与“卵”和“瓜果”相关的民间习俗,进行背后的意义阐释,试图发掘开放二胎的政策背景下生育信仰的变化。

关键词:生育信仰;二胎政策;苏皖地区;卵;瓜

生育信仰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生育在古代社会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生育不仅满足人们“延续香火”的精神需求,还能满足家庭发展的经济需求,更能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几乎可以认为,生育行为几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支柱性作用。

多子多福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美好愿望,人丁兴旺是家族繁荣的表现。但建国后因人口过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上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在我国推行,大大缓解了人口压力。但近些年来,“人口红利”的优势渐渐消失,中国社会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所以在2016年我国开放了二胎政策。在二胎政策开放的背景下,调查苏皖地区的生育信仰对政府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苏皖地区从字面上来说,主要是指江苏和安徽。但历史上,苏皖地区是指苏皖区,范围是西起宁芜,东至凇沪,南抵浙西,北连江淮,从今天的行政区划上,则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的部分地区。

苏皖地区是中国南北文化的过渡区和融合区,在其历史发展变迁过程中受到多方影响,因此,研究苏皖地区的生育信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意义。

一、民间习俗与生育文化

中国自古就有“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由“女娲”肇始,我国多个地区形成了“女神”信仰。如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鲍姑”、苏皖地区流传的“送子娘娘”、“何仙姑”等。在对神灵敬仰的生育崇拜心理之下又衍生出许多民间习俗,如“拴娃娃”、“送红蛋”、“铺新床”、“送瓜求子”等。

(一)与“卵”相关的生育信仰

(1)送“红蛋”。在苏皖地区,新生儿出生后,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有送“红蛋”的习俗。若生男孩子则送九个红蛋,生女孩则送六个或八个“红蛋”。“红蛋”是由鸡蛋煮熟去皮后以染料染制而成。红蛋代表对主人家新生命诞生的祝贺。一般认为,男送单、女送双。但是五以下的数字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所以红蛋数量通常在六个到九个之间。

(2)“三朝”的“洗儿”习俗中的滚鸡蛋。孩子生下第三天为“三朝”,又叫“改案”,“三朝”当天要举行“洗儿”的仪式。三朝“洗儿”的风俗由来已久,《东京梦华录》卷五《育子》就有这样的记录,“至满月……大展洗儿会。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以钗子揽水,谓之搅盆。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盆中枣子直立者,妇人争取食之,以为生男之征。浴儿毕,落胎发,遍谢坐客,抱牙儿入他人房,谓之移窝”。[1]在苏皖部分地区“洗儿”时还有滚鸡蛋的仪式。煮熟的鸡蛋从新生儿的头部滚下,遍及全身。有的主人家也会准备一盆喜蛋,然后把滚过新生儿的鸡蛋放到喜蛋里,来庆贺的妇女抢食,据说可多子多福。

鸡蛋在生育文化中有特别的意象,卵、蛋等是生命的表现形式。鸡蛋用在新生儿身上意味着生命的开始,用在妇女身上則是女性生育能力或者是多子的象征。“卵”作为生育信仰的历史由来已久。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的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象牙雕刻,其中有两幅关于鸟纹的图案。两幅图案形态不同,一幅两鸟相向,一幅两鸟相背。其具体的表意学术界仍有争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对鸟禽类的信仰从很久之前就开始了。

(二)与“瓜果”相关的生育信仰

(1)新人铺床。床是进行生育的重要场所,所以也被作为一种生育信仰被崇拜。在苏皖地区,新婚夫妇的床铺是由儿女双全的女性长辈铺,铺床时把枣子、花生、瓜子、桂圆放在床的四角,并念《铺床歌》:“蒿草青,稂草黄,我替新人来铺床。两头铺得高高的,中间铺个子孙塘。预祝今年生贵子,明朝定出状元郎”。[2]花生的寓意是男孩女孩换着生,瓜子、枣子意味“早生贵子”,桂圆也有“早生贵子”、“团团圆圆”之意,这一系列瓜果取其谐音,表达了希望可以早日可以“延续香火”的殷切盼望。

(2)送瓜求子。送瓜求子是另一种求子民俗。皖南地区这种习俗流传甚广。《清稗类钞迷信类食瓜求子》中有相关记录,“中秋夕,徽州有送瓜之俗,凡娶妇而数年不育者,则亲友必有送瓜之举。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不使园主知,以彩色绘人之面目,衣服裹其上,举年长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口中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之,若喜事然。妇得瓜,即剖食之。”[3]安徽歙县流传有偷瓜送子诗,“送子中秋纪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借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4] 。大意是闹婚房的人恶作剧,将南瓜甚至是山芋和水带泥的放到新人的红绫被中。徐州丰沛二县现在还流行在新婚之夜把地瓜放在新人的被窝里。

苏南也有类似“食瓜求子”的风俗。上海则是要夫妻同吃亲戚朋友送的南瓜以求子。[3]

“瓜”在此处也是一个生殖意象的表现,先民以为万物皆有性,都是跟人生儿育女一样繁衍后代,而冬瓜、南瓜被认为是生殖力强的植物,闻一多认为是因为瓜中多籽,喻多子[5],所以在举行求子仪式时,多把冬瓜、南瓜作为具有表征意义的植物。

(三)与巫术相关的生育信仰

皖北的阜阳、蚌埠、淮北等地方有“拴娃娃”的求子巫术。在苏北和皖北地区有拴娃娃的习俗,凡夫妻结婚两年还没有孩子、或结婚几年没有男孩的,要在元宵节晚上由小夫妻的儿女双全的叔婶或哥嫂到老墩神、仙姑庙等地烧香跪拜,然后包一些香灰,带回去放到小夫妻的铺被下面,名为拴娃娃。若当年有子,第二年就要去求子的地方还愿。到孩子十二虚岁的时候,要请戏班、宴请宾客。现在有些30岁以上的人的名字里有“拴”字,就是表明他是这种习俗的影响者。

二、时代发展与生育信仰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看待事物的眼光更加科学,一些有关生育的传统民俗受到了冲击,有的逐渐被人们遗忘,有的也逐渐简化成简单的仪式。现在,新生儿诞生后“送红蛋”的习俗,只保留了送喜蛋,不在煮熟和染色。同时,也不再根据婴儿性别送特定数量的鸡蛋,一般直接送一袋以示生子之喜。

不过,有些生育信仰在一定范围内还有遗存,只不过古代是一种外化的、直接的表现方式,而今天成为一种内在的、隐性的表现方式。比如一些老人会讲究“挑个好日子”、“选个好时辰”将婴儿产出。在纪录片《生门》中,一位孕妇的婆婆希望医生调整手术时间在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之间取出婴儿,老人说:“找人‘算过了,这个孩子九点以后出生好”。

受“养儿防老”的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是我国传统生育信仰的一大特征。在莫言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母亲”共有八个女儿,为了生出一个儿子八个女儿分别取名为“来弟、招弟、领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玉女”,最终终于生出了儿子“金童”。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极端表现。尤其是计划生育实施期间,“生个男孩”的思想愈演愈烈,甚至借助于B超来预知男女,有些家庭会堕女胎留男胎。但是,在放开二胎的政策之下,人们对婴儿的性别没有了强烈的要求,很多家庭不再有强烈的“生儿子”的欲望,而是“生男生女都一样”,在养育成本日渐增加的今天,有的家庭甚至认为“生女儿更好些”。

参考文献:

[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2]江苏省民间集成资料(一),76.

[3]徐珂.清稗类钞迷信类食瓜求子[M].中华书局,2010.

[4]胡朴娄.中华全国风俗志(下)[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1986.

[5]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