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2018-05-14豆碧涛

科技风 2018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研究综述职业倦怠

豆碧涛

摘 要:文章回顾了国内关于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全文分四部分进行介绍。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领域中的相关概念、理论模型、干预策略进行阐述,并对该领域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1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中的相关概念

(1) 职业倦怠概念。

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相关研究起源于国外,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登伯格(H.J.Freudenberger)提出,国内也有译为“工作倦怠”、“职业枯竭”等。早期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服务业及医疗行业中的职业倦怠状况,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职业会带来较多的人际压力、长期的精力损耗、工作热情的逐渐消退等不良影响,导致从业人员对工作对象漠不关心,进而对工作长期抱持负面态度。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管理心理学家从各自的专业方向,对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从症状、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等不同维度进行了不断探索,以期找到预防和解决的方法。

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概念争论不大,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综合性的心理症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丧失。其中,“情绪衰竭”是这一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它是指一种过度的付出感以及情感资源的耗竭感;“人格解体”是指对他人消极、冷淡、过分隔离、愤世嫉俗以及冷淡的态度和情绪;而“自我成就感丧失”是指自我能力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做出消极评价,尤其是在工作方面。早期的研究者倾向将相关研究限定在服务业的范围,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概念的范围被不断扩大,适用于更广阔的职业范围。修订后的概念仍然由三个维度组成:衰竭、工作懈怠、专业自我效能感低。其中,衰竭被定义为心理资源的损耗,工作懈怠指的是对工作不关心并有距离感。[1]

(2) 图书馆职业倦怠。

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实施者,日常工作中直接面向读者提供图书借阅、文献检索、信息参考等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问题直接影响着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效能,影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研究日益重视,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研究。

国外出版的《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词典》(2004)中将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定义为“当图书馆员在某一岗位工作时间长或工作要求过于苛刻,会导致图书馆员产生一种身心衰竭的情绪,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态度懈怠。”[2]从20世紀80年代开始,国外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逐渐兴起,相关研究从美国开始并逐步影响扩展到欧美及亚洲各国。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图书馆员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职业倦怠群体,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情绪衰竭,图书馆馆员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丧失工作热情;去人格化,图书馆员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读者;低个人成就感,图书馆员对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

国内研究者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概念较为模糊,缺少专业角度的论述,更多的是依据实践进行的描述性定义。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将图书馆员职业倦怠作为现象进行研究,缺乏完整的理论支撑,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定义虽然都关注到了馆员在工作中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但与国外同行相比,概念的内涵和适用范围并未清晰界定。这也导致了后续的相关研究多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3) 测量工具。与职业倦怠概念的三个维度相对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诗勒和杰克逊共同开发了职业倦怠的测量的主要工具——马氏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GS)。[3]在国外的职业倦怠相关研究中,该量表受到广泛运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得到了检验,被称为测量职业倦怠的黄金准则。该量表主要从三个维度测量员工的职业倦怠,包含“衰竭”“工作怠慢”“专业效能感”三个子量表,采用0到6分的七分等级量表打分,员工在“衰竭量表”和“工作怠慢量表”的高得分和“专业效能感量表”的低得分可以确定存在职业倦怠。国外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多采用该量表,使用职业倦怠量表和个体工作背景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进行定量研究,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成为国外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研究范式。

国内在职业倦怠研究领域的测量工具也多采用该量表的中文修订版,由中国人民大学的李超平教授主持修订。该量表包括“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三个子量表。情绪衰竭分量表包括5道题,玩世不恭分量表包括5道题,成就感低落分量表包括6道题,整个问卷共16道题。[2]中文修订版的量表经过国内学者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应用,量表的构想效度和信度都有比较理想的结果。国内其他行业进行的职业倦怠研究多采用该量表进行测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内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中鲜有使用此量表进行,多采用自行编制的调察问卷进行研究,数据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和深入研究。

2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

自职业倦怠的概念提出以来,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理论假设和模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工作匹配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和“努力——回报模型”。“工作匹配理论”将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个体与工作的不匹配,从工作量、控制感、报酬、一致性、公平性和价值感等角度研究个体与工作的匹配程度,不再将职业倦怠单纯归结为个体因素。[4] “资源保存理论”则关注个体在工作中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工作资源来完成工作要求,认为职业倦怠主要由工作资源缺乏和工作要求过高导致,过高的工作要求是导致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的主要原因,而缺乏支持和资源则不利于个体调节、恢复情绪。[4] “努力——回报模型”则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对职业倦怠作出解释,认为个体在工作中的努力付出超过回报时,会导致职业倦怠产生。研究表明个体在工作中的回报感越强,职业倦怠的水平就越低。[1]

国内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研究中也对此也有涉及,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社会文化等角度进行探讨。研究者从个人层面、职业层面和社会层面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阐述,认为职业社会地位低下、缺乏成就认可,管理体制的僵化,馆员个人职业素质与工作的不匹配,劳动价值与职业报酬的背离,工作的高强度和低创造性,角色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相冲突等原因是导致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58]但总体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缺乏理论深度,没有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问题提出完整的理论假设和模型。

3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基于量表调查和访谈研究,国外研究者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的支持下,提出了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研究者对图书馆员的个人价值观、社会支持、压力水平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交互分析了职业倦怠与馆员工作状况、生活状况、人格特质等因素的相关关系。[2]对于导致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工作量、角色冲突、缺乏支持和资源、缺乏信息和控制感、人际情绪压力等因素,提出了安排适宜的工作量,降低个人角色冲突,加强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组建人际小组缓解馆员人际情绪压力,提高个体工作效能感等干预策略。

国内学者基于本土化的研究,从心理学、人本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与国外研究不同,国内的相关研究认为应从社会层面、管理层面和个体层面着手,对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进行干预。社会层面,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改善图书馆员职业待遇,增强馆员的职业自豪感;管理层面,落实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体制;个体层面,引导馆员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提高馆员专业技能,关注员工心理健康。[56,89]

4 研究展望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经过近40年的发展,国外的相关研究已进入定量研究和理论演进的阶段,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概念研究、测量工具、研究方法、理论模型乃至干预策略都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结果。国内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内共计有147篇相关文献,研究者主要从调查分析、心理学分析与研究、现状和现象、成因及对策、干预及抑制等方向展開,进行了介绍性、探索性研究,将“职业倦怠”引入图书馆界,取得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与国外研究相比,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上存在较大差距。国内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多基于经验分析和主观判断,缺乏定量统计研究,研究方法的不足直接导致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国内的相关研究内容过于浅显,研究内容大多局限在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和对策,坐而论道,泛泛而谈,对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结构化研究基本没有涉猎,对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社会支持、工作价值观以及工作满意度等相关因素的研究几乎没有,对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研究也较为匮乏。研究对象上,国内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高校图书馆范畴,对承担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图书馆研究较少。在面向高校图书馆的已有研究中,缺乏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细分,很少由区分职能部门、岗位性质的相关研究。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后续研究拥有巨大的进步空间,无论在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研究内容上都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1)在研究方法上,要加强调查法和测量法相结合的研究,充分利用职业倦怠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和国内其他职业的职业倦怠研究方法,改变凭经验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采用职业倦怠的通用量表MBIGS中文修订版进行测量,搜集数据进行职业倦怠的维度和元素分析,在数据的支持下进行进一步研究。

(2)在研究内容上,进一步细化研究领域,加强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角色冲突等相关细分领域的研究,科学把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干预策略。

(3)在研究对象上,要加强对公共图书馆员等对象的研究。同时依据图书馆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岗位性质,对馆员的职业倦怠进行分类研究,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567572.

[2]陈宇旸.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69.

[3]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184.

[4]赵崇莲,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569.

[5]吴涛.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其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4,2831.

[6]张蓓.高校图书馆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黑河学刊,2015,126127.

[7]胡唐明,郑建明,秦嘉杭.知性的干预德性的柔化——图书馆职业倦怠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48.

[8]张馨,王家同.高校图书馆员工职业倦怠的心理学分析[J].情报杂志,2006,144145.

[9]孙玉红.我国图书馆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5659.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研究综述职业倦怠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浅析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
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与馆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气象行业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