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实施阅读教学的策略

2018-05-14苟倩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晚自习寄宿制课外书

苟倩

一、什么是阅读

按照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因此用简单的话语来讲,我认为阅读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与作者产生情感的碰撞,以此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二、阅读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幸福,而不是考上一所好大学,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具备对本好书陶醉的幸福,而不是为了考试分数[2]。个人很喜欢韩兴娥的这段话,虽然充满了理想的色彩,但却深深触及了我,阅读对于我而言不正是幸福的所在吗,所以我所盼望的正是阅读之于孩子们的幸福。

自从大学时代接触到薛瑞萍的教育理念之后,我就在心中勾画属于自己的阅读教育蓝图,为此从到青龙小学任教开始,我就将阅读开始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

三、寄宿制学校

青龙小学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小学,班上几乎每个孩子都住校,即使不住校的几个孩子,因为离家近,所以每天都是晚自习之后才回家,所以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整整12个小时,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阅读就成了孩子放松休息,打发时间的好方法。

四、阅读策略

(一)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是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因此在每一篇课文的讲解中,我都尽量遵从一个原则,那就是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国度发挥。我是一个喜欢通过朗读来感受的人,所以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我都花在了朗读上。范读、自读、齐读、指名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在读中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更加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在声音中发出的美感。

拿西施版二年级下册的《天蓝色的纽扣》为例,初次教学时虽然也读了课文,但是整个过程却很平淡,学生虽然在老师的提示下体会到了胖胖熊是个孝顺的孩子,但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却没有多大的兴趣,读起来也没有丝毫感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把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语音语调念了出来,发现顿时生动了许多,于是,我将这篇课文以故事形式讲给了孩子们听,发现效果非常显著,孩子们被我高低起伏的语调,甜美的声音吸引了,个个都学着老师的摸样,表情生动地练习着朗读,最后在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他们对书本的喜爱。因为这一篇课文的成功,所以我将各种形式的朗读放入了我的阅读教学中。步入三年级,课文教学我划分为三个重点,首先是生词的掌握,其次是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后是课文想向孩子们传达的美好情感,我重视孩子们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我也乐于向孩子们传达文中所宣扬的美好情感,希望他们在这种情感的熏陶下健全并茁壮成长。

(二)课外阅读

开展课外阅读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最开始由于孩子们对拼音并不熟悉,所以我没有让他们自己看课外书,而是从网上找讲故事的视频,以动画的形式在晚自习播放,不仅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让孩子们度过了漫长的晚自习时间。当拼音学完后,我让掌握得好的几个孩子,自愿每天到我办公室看半小时的课外书,通过这一阶段的课外朗读,这几个孩子的识字量明显增长,说的话也越来越完整。

到了一年级下期,孩子们的拼音基本都过关了,我就将在学校借的课外书发给孩子们看,在孩子们看课外书的过程中,我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读给大家听,二是我找来有趣的故事先读给大家听,再向孩子们提一、两个问题。这两个环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到了二年级下期,课外书的内容逐渐变多,由于时间的关系,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故事变得不太现实,所以我又调整了方法,在此之前有孩子有一边读,一边抄写课外书的习惯,所以我让全班都这样做,但是只抄写自己感興趣的,或者你觉得好的内容,并且背诵,低年级的孩子很喜欢背诵,所以这个环节也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正是在这种变着方式的阅读逐渐让孩子们养成了没事就看课外书的好习惯,对他们来说,看课外书不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是打发时间的一种快乐方式,很多孩子休息的时候都抱着课外书看,这点让我很满足,我想这就是阅读基于孩子的幸福吧!

现如今孩子们三年级了,我找来了《国学经典》和《日有所诵》给孩子们读,加上看谁背得快的游戏,同学的崇拜和老师的表扬,激励着每个孩子,让他们都跃跃欲试。看着他们有的皱眉,有的微笑,有的捂着耳朵,有的蒙住双眼,背得热火朝天,我也加入了背诵大军,从唐诗宋词背到国外优秀诗集,孩子们在越来越多的阅读中不仅收获成千上万的故事和快乐,更能收获正确的生活态度,价值观,所以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是从别人的人生中感悟世间百态。

猜你喜欢

晚自习寄宿制课外书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课外书
脸上有光
我的心应该放在哪里
祸从口出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有话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