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溪县2015年8月29—30日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8-05-14王晓伦吴毅楠林添水

科技风 2018年3期
关键词:环流形势安溪县物理量

王晓伦 吴毅楠 林添水

摘 要: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全球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5年8月29-30日安溪县大暴雨天气分析。结果表明: 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高空低槽东移及中低层切变与地面冷空气共同作用。水汽辐合区中心和强劲西南气流对应,700hPa相对湿度场始终为90-100,850hPa相对湿度场同样为90-100,为安溪县产生暴雨、大暴雨天气提供有利水汽条件。安溪处于上升运动区,正涡度在40上下,为安溪大暴雨天气提供动力条件。同时低层高温高湿为安溪暴雨天气给予了较好不稳定能量条件。

关键词:安溪县;暴雨;环流形势;物理量;分析

1天气概况

受高空槽和低层切变影响,2015年8月29日下午安溪县境内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中29日08时-30日16时降雨量,全县>100mm有6个乡镇,其中剑斗195mm、福田158mm、感德157mm、祥华147mm、长坑113mm、蓝田127mm,其余乡镇降水量为50-100mm,以剑斗最多,降水量195mm创历史新高,为50年一遇雨量。安溪县共有剑斗、祥华、感德等10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达10545人,及时转移群众3640人;房屋倒塌23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397间;农果作物受灾面积2.123万亩;公路中断7条次,乡村道路多处溜方;溪堤护岸受损63处,水利灌溉设施受损60处,直接经济损失约1406万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49万元。

2环流形势

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前后,亚欧大陆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有一深厚低压系统处在我国东北部,槽线延至我国华南一带,许多小槽持续自青藏高原地区东移,伴随北方小槽引入冷空气和南支波动所夹杂暖湿气流在福建上空聚集。低纬度,副热带高压自26日减弱东撤,副热带高压脊线处于20°N一带,促使于冷空气南下和暖湿空气在福建汇合,形成连续性暴雨天气较好的大气环流形势。

500hPa低槽东移,29日低槽自贵州逐步东移到福建,副热带高压稳定,其588线西脊点处于115°E周边,促使低槽在福建泉州维持(下图)。850hPa上,副热带高压始终处于稳定维持状态,导致低层切变线自28日20时到30日在安溪县来回摆动,29-30日最大辐合区均处于安溪县附近,配合地面南下冷空气,29日下午安溪县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30日16时后,伴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西伸,持续性大暴雨天气停止。

3物理量分析

3.1 水汽条件

3.1.1 水汽通量散度场

28-30日,850hPa水汽通量散度场上,越南沿海地区到我国海南东南部分布着大量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水汽辐合区),中心值达-30。分析850hPa流场,此水汽辐合区中心和强劲西南气流对应,为安溪县暴雨、大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水汽条件。

3.1.2 水汽场

29-30日700hPa与850hPa相对湿度场上,福建省上空有一水汽湿度带分布。29-30日,700hPa相对湿度场始终保持90-100,比湿值持续15g/k以上,低层水汽条件好,850hPa相对湿度场处于90-100,比湿达17g/k。另外,此次大暴雨天气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西南水汽持续输送,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逐渐变大,安溪县增湿显著,利于安溪县发生大暴雨天气。

3.2 动力条件

分析大暴雨天气过程涡度场,从28日20时起,福建省涡度值都为正,最大值区地处安溪县,最大正涡度值高达40,对应福建省大部分均为上升运动区,安溪县上升运动最为强烈。至30日16时,最大涡度中心移向东南,安溪县正涡度几乎均处于40,对应暴雨落区也处于安溪县及其周边,29-30日安溪县发生大范围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31日正涡度中心移出福建,安溪县暴雨天气结束。

3.3 热力条件

通常K指数>35℃时,利于暴雨天气出现。分析K指数场可知,29-30日安溪县及周边K指数均>36℃。分析700hPa和850hPa假相当位温(Θse)可知,安溪縣假相当位温为72-76℃,表明低层高温高湿条件给暴雨天气发生提供了较好不稳定能量。

4 结论

①此次大暴雨天气亚欧大陆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北方小槽引入冷空气和南支波动所夹杂暖湿气流在福建上空聚集,是连续性暴雨天气有利大气环流背景。

②安溪县此次大暴雨天气主要是高空槽东移及中低层切变与地面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的。

③期间水汽辐合区中心和强劲西南气流保持对应状态,700hPa的相对湿度场持续为90-100,比湿值达15g/k以上,低层水汽条件好,850hPa相对湿度场同样为90-100,比湿达17g/k,为安溪县暴雨、大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水汽条件,期间安溪处于上升运动区,正涡度保持在40上下,为安溪大暴雨天气出现提供强劲动力条件。同时,低层的高温高湿条件为安溪暴雨天气发生给予了较好不稳定能量。

参考文献:

[1]张恒德,宗志平,张友姝.2005年7月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模拟和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1,34(1).

[2]覃丽,寿绍文,夏冠聪,等.华南暖区一次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09,28(4).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晓伦(1990-),男,汉族,福建南安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工作。

猜你喜欢

环流形势安溪县物理量
做冰镇小吃
懂规矩
巧用求差法判断电路中物理量大小
热带鱼之家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咸阳市冰雹分布及环流特征分析
鸡西暴雪分析
手机
电场中六个常见物理量的大小比较
匀变速直线运动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