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渗漏问题来源及其预防策略研究

2018-05-14郑华英

科技风 2018年3期
关键词:渗漏建筑策略

郑华英

摘 要:随着我国房建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建筑防渗漏成为了评价建筑质量的客观标准之一。本文以房屋渗漏为根本性研究问题,在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基础上,对具体的防渗措施进行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施工以及建筑渗漏体系评价提相关参考与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建筑;渗漏;原因;策略

房屋渗漏问题是平价房建质量的核心标准之一。其在设计以及施工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尊重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防渗效果。针对此方面问题,各相关专家学者以及施工单位均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其渗漏来源进行分析;二是针对渗漏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进行对策构建,形成有效的技术与施工管理策略;三是从防渗效果评价及建筑日常维养的角度提出整体的治理方案。

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建筑的客观质量要求提升需要我们在该问题、该领域内不断投入,故而达到切实指导的根本目的。

1 外源性渗漏问题来源及其治理

从上文所探讨的外源性建筑渗漏来源分类来看,其大致可以分为降水渗漏与地下水层渗漏等两种。在实际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堵与输相结合的方式姓陈有效的防渗体系。所谓的堵,主要是指在建筑的重点敏感部位加装防水层已达到防止渗漏的根本目的,如地基、墙体、建筑顶部防水层等。所谓的疏,则主要是指在防水层设计与施工的基础上同时设计排水系统,避免渗漏浸泡对相关建筑部位的侵蚀。

1.1 外源性渗漏问题来源

在具体的原因层面,形成外源性渗漏问题的关键主要来源于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筑与地下水层不匹配。在现阶段的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建筑后续扰动与使用对于地下水层具有较为明显的扰动。尤其是在外部降水背景下,此种扰动更为明显。

第二,疏水设施配套不到位。在部分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企业出于成本或者其他方面的考量,部分建筑在防渗漏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堵疏结合,往往单纯以防水层建立作为建筑防渗漏的基本方式,缺乏了必要的引流通径,进而使得建筑敏感区域受到浸泡侵害,进一步破坏防水层,形成更大的损失;

第三,防渗技术的选择及施工过程中存在不遵從现象。随着房建技术的不断发展防渗漏施工的相关技术与工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且从材料、施工工艺、流程优化等多个方面形成有效的创新。然而,更多的建筑施工很难在新技术应用层面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故而形成一定的技术滞后性。也正是因为于此,客观上无法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防渗漏体系中的具体效能进行有效的发挥。

1.2 外源性渗漏问题来源及其治理

在预防策略方面: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外源性渗漏问题不仅会形成大范围建筑内部渗水,更是对建筑整体的结构与安全产生一定的危害。为了从根本上避免此种情形的渗漏现象出现,客观保障建筑的施工质量与使用安全,本文认为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来消除可能形成的外源性渗漏:

第一,选择适宜的防渗漏材料:垫层施工是防渗施工组织中的主要工艺,而其材料的应用则是决定防渗效果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考量两方面因素:一是材料自身的防渗性能,利用厂家数据检验以及实验室校正等方式进行确定,二是材料自身的物理特性。如建筑顶部防渗材料需要具有较高的防嗮、抗寒功能,外墙的防渗材料则需要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等;

第二,做好施工工艺的选择与管理。在不同的建筑位点中,对于防渗工艺的要求及其具体实施环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建筑设计的初期阶段便需要根据各自的水文特征进行完整的规划,并通过相关的现场管理制度来予以落实。此种模式与要求能够形成有效的防渗施工体系,收获较好效果。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对敏感部位进行格外的注意。

第三,做好相关技术的应用与相关参数的落实。现代防渗体系需要构建完善的疏堵结合的综合防渗体系。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其产生的外排水通径的建立,通过此种模式能够有效的避免外源性渗漏水源集聚现象的产生故而降低隔水层以及相关防渗结构的物理压力。

在综合施策的基础上,建筑的外源防渗势必会取得较高的效果。

2 内源性渗漏问题来源及其治理

所谓的内源性渗漏主要是指建筑内部的各类涉水管线及其后续使用过程中的涉水活动带来的相关渗漏问题,如墙体渗漏、楼层渗漏等。

从其来源的角度来看,其根本原因主要分为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相关的施工不遵从或者其他使用意外情况形成了建筑内部的积水。如给排水管线渗漏、用水不当而产生的地面积水等。另一个方面则是相关积水位点的周边防渗不遵从甚至是缺乏防渗施工,积水沿混凝土内部裂缝及相关孔径在重力或者毛细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迁移,在宏观上则表现为水分的渗漏。

从上述的来源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做好相关管线的维养,避免建筑积水的存在以及在敏感部位设置防渗施工能够有效的解决内源性渗漏问题。具体而言,其敏感部位大致分为如下几种:一是厨房、卫生间等区域的防渗:把好样品、备件关,即在施工中加强样品检查。合格后才允许进行地面施工并注意坡度。二是墙体及屋面:施工前要对屋面和天沟的基层进行严格的施工检查,并将凸起的部位凿平,保证其屋面的平整。屋面楼板混凝土应当浇捣密实,避免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进行施工作业,混凝土形成后要及时地采取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强度达到一定要求;三是待主体施工完后应及时地进行屋面防水及养护作业,防止结构产生温度差而导致裂缝产生。

3 总结

本文以建筑防渗问题为根本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渗水来源进行分类,并按照外源与内源的区分探讨了渗漏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设计与施工提供必要帮助。

参考文献:

[1]曹凯.刍议建筑工程施工中外墙防渗漏技术的应用[J].居业,2016,(10):111+113.

[2]王存仁.建筑渗漏水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措施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3):228.

猜你喜欢

渗漏建筑策略
探析高层住宅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
结构自防水在高层地下室施工技术中的应用
房屋建筑工程防渗漏技术措施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Passage Four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