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西游记》中沙僧的形象

2018-05-14刘曼

参花(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现实启示沙僧个性特征

摘要:《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作者塑造了很多令后人津津乐道的神话人物形象。沙僧虽然是西天取经的主角之一,可在个性的塑造上似乎不太鲜明,并没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旨在对沙僧的由来、沙僧的个性特征及沙僧的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西游记》 沙僧 个性特征 现实启示

《西游记》中虽然对沙僧的描写相对较少,但他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身上所体现的儒家君子之风和腐朽封建的奴性思想,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一、沙僧的由来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本书中,沙僧的形象“深沙神”是作为唐僧取经途中的一大阻力存在的,并没有加入取经队伍中。他两次吃掉取经人,造成唐僧两次取经失败,而第三次唐僧因为得到猴行者的助力,才得以降服深沙神。深沙神被降服以后,化身为金桥,使唐僧、猴行者等七人通过沙漠险阻,成为取经成功的重要环节。因此,《西游记》第八回说沙和尚在流沙河里做妖为恶,“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正是由《大唐三藏取經诗话》中的深沙神这一段故事演化而来的。

而在明初杨讷的杂剧《西游记》中,深沙神已然变为沙和尚,他的形象被进一步魔化,如“血人为饮肝人食”“人骨若高山,人血如河水”。西天取经的唐僧不再是被他吃了两次,而是九次。而此书中的沙和尚被降服以后,离开了流沙河,加入取经队伍中,成为唐僧的一名徒弟。

吴承恩笔下的沙僧身为玉帝身边的卷帘大将,虽然名为将军,实则只是玉皇大帝身边的随从或者近身侍卫,在天庭的地位极低。这一点在他后来进五庄观里见到人参果时说“见便曾见,却未曾吃”中就可以得到佐证。位列仙班的沙僧仙途并不顺利,在一次蟠桃宴会上,他不小心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玉帝,险些招致杀身之祸,多亏赤脚大仙求情,这才“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在流沙河里成了祸害一方的妖怪。后来唐僧西天取经途中,观音将其降伏,劝其皈依佛门,从此一心一意保唐僧,修正果。

二、沙僧的个性特征

(一)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取经途中,沙僧所做的不过是一些琐碎的小事情,但是工作繁杂:管理膳食、看守行李、牵马、打水、搀扶师父上下马、为师父端茶倒水等等。除此之外,在猪八戒偷奸耍滑的时候,他还要接起替二师兄挑担的任务。在孙悟空需要人手的时候,他还奋勇直前参加战斗。他将四个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努力维护团队的内部团结。如在宝象国,唐僧被黄袍怪施法变成了老虎,八戒用激将法请回了孙悟空,胸中仍有怒气的孙悟空打了妖怪就要走,是沙僧上前下跪,恳求大师兄救回唐僧。唐僧醒来之后,沙僧又在他面前备述孙悟空之功,使得师徒二人冰释前嫌,孙悟空重回队伍。在取经团队中,沙僧起着很好的平衡关系作用,使得四人齐心,共同对抗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

(二)秉性良善,重情重义

与唐僧慈悲为怀的盲目善良不同,沙僧的善良更加理智,是发自内心的重情重义。猪八戒因色心不改,被狠狠地戏弄了一回,做了一夜“绷扒吊拷女婿”,次日师徒三人醒来,见到绑在树上的猪八戒,只有沙僧老大不忍,上去解救。孙悟空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烧得急火攻心差点休克的时候,是沙僧第一时间下水把师兄抱上岸来,满眼含泪失声痛哭。师徒四人被九头狮子精抓住后,三个小妖一起拷打孙悟空,猪八戒和唐僧都已经吓得魂飞魄散,只有沙僧在心疼大师兄,主动提出“我替他打百下罢”。隐雾山的豹子精抓走唐僧,为制造唐僧已死的假象,抛出假人头,哄骗弟兄三人,第一次的假人头被孙悟空识破,第二次的真人头成功骗过他们,三人放声大哭,待孙悟空、猪八戒报仇归来,再到“唐僧”的坟前,沙僧还在伤心落泪,可见沙僧重情重义。

(三)心无旁骛,意志坚定

沙僧恪守佛教戒律,戒除七情六欲。他谨记师父教诲,以苦行修炼功果,并且坚定执著,不受诱惑。在《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中,四圣为试禅心,幻化成美女,色诱唐僧师徒,当唐僧劝说沙僧留下来当上门女婿时,沙僧当即就表示:“宁死也要往西天去,决不干此等欺心之事。”而在第四十回中,唐僧被红孩儿抓去,孙悟空一怒之下说出散伙的气话,八戒最是巴不得散伙的,所以对此随声附和,“趁早散了,各寻路头。”而沙僧听到这话,却是浑身打了个冷战:“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沙僧这番由衷之言,足以表明他去往西天修成正果的决心。

(四)谨言慎行,明哲保身

沙僧最懂得察言观色,即使是取经队伍发生非常激烈的内部矛盾,他也沉默以对,以求万全。在唐僧与孙悟空首次矛盾激化时,沙僧选择缄口不言袖手旁观,眼看着师父一错再错,而对于孙悟空临行前言辞恳切的叮嘱也一字不答。唐僧肉眼凡胎辨不清是非真假,而沙僧心如明镜却不肯出言劝阻。为什么?因为唐僧是这个团队的领导,是不能得罪的!在神权世界里,想要明哲保身,定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沙僧已经在上次被贬下凡的事件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所以他不敢反抗权威,不敢主持正义。在《西游记》第二十九回中,沙僧对于宝象国国王降妖的请求,就是用沉默拒绝的。在他看来,少说少做,低调地回避一些问题才是万全之策。

三、沙僧形象的现实启示

(一)沙僧的君子形象对现实的启示

沙僧“群而不争”,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终于到达到灵山圣地,取得正果的时候,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居于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之后,猪八戒叫嚣着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沙僧只是默默领受。他“无所争”并且“安然处之”的心态,是现代某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应该学习的。在经济主导社会的大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过于重视利益,这就导致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容易迷失自己。殊不知,无争也就无输赢,只要本身在不断进取、不断进步,就已经是人生的赢家了。

沙僧“和而不同”,取经的师徒四人中,沙僧是最理智的,他知道“单丝不成线,孤掌难鸣”,所以他奉行“以和为贵”的原则,又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表达自己的“不同”,这种处事之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沙僧的奴性思想对现实的启示

沙僧在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之后,观音劝说他给唐僧当个徒弟,一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当即就表示“愿皈正果”,希望以此来赎罪。沙僧的“赎罪”意识正是奴性思想的体现,而这种奴性思想也代表了古代民众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了确保自己皇权的独尊性,制订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这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统治者以及达官贵族们多仗势欺人、鱼肉百姓,更使得这些普通民众在现实的夹缝中难以生存,奴性思想就是在统治者这样别有用心的制度阴影下滋生的。

四、结语

《西游记》里的沙僧任劳任怨、重情重义、谨言慎行、意志坚定,他身上的很多优点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缩影,而他的一切缺点也带有古代民众的印记,如明哲保身的圆滑和自觉赎罪的奴性思想等。《西游记》中,沙僧这一人物形象虽然存在得很低调,但是很重要。子曰:“绘事后素。”绘画之后方知素色之功。同样,在读完整部作品,在把握全局之后,方知沙僧这一人物性格存在的可贵之处。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7.

[2]孔子.论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3]钟婴.说沙僧[J].杭州师院学报,1984(01).

[4]曹炳建.封建时代普通民众的人格写照——《西游记》沙僧形象新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3(01).

[5]杨力,连晓峰.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物——沙僧形象新论[J].名作欣赏,2010(27).

(作者简介:刘曼,女,南阳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现实启示沙僧个性特征
浅谈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技巧
我看沙僧
《西游记》沙僧形象浅析及当下思考
沙僧套路最深?
关于对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苏轼散文的个性特征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