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形态视角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思考

2018-05-14陈冀东王磊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陈冀东 王磊

[摘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抵制非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意识形态视角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手段的创新、思政队伍的知新、话语体系的革新的“四新”探索与时俱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陈冀东(1982- ),男,甘肃静宁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深圳 518000)王磊(1980- ),男,甘肃静宁人,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 珠海 519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高职教学改革资助项目“以‘学业—生活—成长共同发展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书院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DJG2015261)和2014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项目“基于书院制的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编号:701522J20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4-0101-04

一、意识形态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一般认为,意识形态(Ideology)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哲学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于1797年在《意识形态原理》中提出,随后逐渐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中被许多学者广泛使用,但对其基本内涵的研究却鲜有涉及。直至20世纪,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逐渐激化,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从解释概念着手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全面剖析。例如,198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意识形态做出了这样的说明:“从广义上讲,意识形态可以表示任何一种注重实践的理论,或者根据一种观念系统从事政治的企图。”国内有许多政治学界和哲学界的专家学者也在各自的著作中对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进行了阐述。例如,1994年,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肖前,在由他主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就对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内涵做了基本界定,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指反映特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①“最重要的有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等形式”②。

综合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可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虽然目前对意识形态准确概念的解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各种观点都认为“意识形态”首先是一个政治哲学领域的概念,归根结底是一种阶级意识,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等特点,其根本内涵与“思想上层建筑”基本一致。研究表明,意识形态的存在代表和反映着一些固定社会群体或特定阶层的集体利益,而每一个阶级和集体的根本利益不尽相同,他们坚持的意识形态也不尽相同,正如我们熟知的经典著作《列宁全集》中所述:“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③,所以说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就在于它的阶级属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被认为是:某个阶级、政党等特定的社会群体,按照其发展需求及其成员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定或形成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并用这些对人们产生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影响。纵观人类阶级社会的发展历史,统治阶级总是将思想政治作为其实现政治目的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方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④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都集中反映了某个阶级或特定社会群体的根本利益。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着社会和谐、政权稳固,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统治阶级传播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统治阶级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主流思想、观念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传播,用主流意识形态统领广大社会成员,实现政权的建立和稳固;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批判和抵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入侵与危害,维护社会的和平和安康;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表象和传播方式上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改进,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是内容与方法、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高度统一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二、意识形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切实做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加强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防范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和政策,也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抵制非主流意识形态入侵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社会,真刀实枪的斗争已不多见,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却愈演愈烈。世界上极少数国家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攻势,妄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借助“互联网”等新的传播媒介,通过更加多样和隐蔽的手段进行反动言论的传播,试图对我国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内的社会问题进行肆意的歪曲和毁谤。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和复杂性,容易导致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发生混乱,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见,高職思想政治工作急需根据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做出调整。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表达,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重要体现,引导着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⑤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

回顾我国高职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展开,大学生经过比较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初步的认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稳定、国家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通过树立和宣传各类先进人物典型形象,充分展示新时期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思潮的认可和信任,大学生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理智上都能基本做到:坚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实际行动唱响主旋律、传达正能量。以上事实充分说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通过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具体举措和手段,为党和国家在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三、意识形态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说教”模式,主要以传递固有权威理想观念为主要目的,过分、片面地强调了受教育主体对信息的接受度,而忽视了接收者的感受与信息本身的可接受度,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了“不受欢迎、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势必要在教育理念上做出转变。

其中,首先应当重视和研究广大受教育者的基本特征。比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大多为“95后”甚至“00后”,与“90后”学生相比,有着更加强烈的个体意识。他们易于接受并且热衷于追捧新鲜事物,大部分人愿意主动参与、积极表达,不喜欢甚至讨厌被动地接受信息。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坚持意识形态“一元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具体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加强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互动”,从而不断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力,用更加先进的理念和更加开放的心态努力建立起意识形态传播的“多元对话”新模式。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应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要求,发掘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社会实践、职业精神养成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专业知识传授”“核心价值引领”和“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机统一,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全方位、立体化育人转型。

(二)教育手段的创新

新媒体时代,各种具有强大传播功能的信息传递平台,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我们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方面,由于高职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用户的迅速增长,网络阵地已经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选择,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的弘扬,也对和谐校园建设、社会秩序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在信息表达、信息收集、信息传播等方面的崭新理念和便捷方式,也为高职院校实施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和阵地。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一是主动学习新媒体传播技术和传播理念,熟练掌握在微博、微信等深受学生欢迎的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互动的方法和技巧;二是加强网络监管和网络安全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和监管机制,着力净化信息网络环境;三是课程建设网络化,改变“两课”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引进强大的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思政队伍的知新

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稳定。做好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打造一支优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和组织保证,其知识能力、价值观、人格魅力对大学生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扎实、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情况,改变工作方式,利用新手段、新理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建立符合院校特点的、满足学生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坚持高标准、优配置,在经费、人才、政策方面给予充分确保,努力开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四)话语体系的革新

高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推崇的话语体系,往往具有“严肃刻板、权威庄重”等特点,而高职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架构还未建立,个人理论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吸引力,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当前,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革新:一是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话语权。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当下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以“生活化”的姿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在思辨中追寻真相、接受事实。二是要借鉴和使用流行网络语言,从语言风格和体例上做出改变。采用“段子体、语录体、评论体、小说体”等“软化”生硬的理论语句,借助图片、照片、视频、语音等表达方式,引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共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三是要树立市场营销理念,强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类新网络媒体的营销和推送。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打造立体化教育体系,通过“线上组织、线下实施”开展各类群体活动,将网络传播的强大场域延伸到现实校园生活,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革新提供实践依据。

[注释]

①②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69,371.

③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

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⑤孙焱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4(5):96.

[参考文献]

[1]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2]覃事太,吴长锦.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

[3]修宏方,冯德军.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