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

2018-05-14邹春霞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然后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接着指出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促进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增强大学生的批判意识,引导大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和创业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洞察力和决策力。最后提出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需要从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和就业观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模式

[作者简介]邹春霞(1977- ),女,湖北仙桃人,重庆工程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5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重庆市教科規划办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众创空间背景下的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建构”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ZJ-03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4-0084-0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构建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模式。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模式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潮流,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增加持续动力。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建设创新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保证创新驱动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随之而来,高校入学率不断提高,大学生在校规模逐年递增。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导致社会上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我国大学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还有待提高。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了大学生的择业空间。当今市场经济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化,有的行业的入门门槛大幅度降低,这对于一些想跨专业就业的大学生而言实属喜讯。通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能成为他们进入相关行业的敲门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时代对大学发出的呼唤。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课程设置、教育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

1.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20世纪末,教育主管部门取消了大学生包分配制度,这预示着高校需要构建就业指导制度。同时,高校扩招制度的推行与实施也同样要求就业指导不断改革。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在21世纪初才逐渐发展起来。我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清华大学的教育培养方式,随之在东部沿海等地的高校开始实施,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例如,武汉大学制定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方案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构建了校企合作机制,非常注重与企业及产业园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提前接触岗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创新创业理念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并逐渐形成一种规章化、制度化与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模式。现在,国家又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预计于2020年在高等教育范围内全面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保证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思想素质的均衡发展。

2.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至今天,已经逐渐显现出发展后劲不足、就业指导环境不良等问题。首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尽管许多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同时,课程内容烦琐和枯燥,使得大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无法真正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其次,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虽然现在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高校的自由和开放而放松了学习,同时也缺少就业危机意识。此外,社会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的氛围。其实,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可以给自身带来财富,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最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配套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并且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敷衍了事。同时,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后却没有合适的发展平台也是其不愿努力学习的一大原因。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在于使大学生养成独立人格,提高批判意识,建立问题意识和创业意识,强化洞察力和决策力。

1.促进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独立人格是影响一个人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最重要因素。大学生大都从未踏入过社会,一直以学习知识为主,独立人格还未形成,缺乏自主性与创新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职业发展。高校应认识到独立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实现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发展。

2.增强大学生的批判意识。敢于批判是一种事物或一个行业进行创新的基本思维模式。唯有增强批判意识,才能掌握批判方法,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创新的目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认为书本上的理论都是正确的,严重缺乏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制定长远规划,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形成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引导大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和创业意识。问题意识和创业意识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问题意识是整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大学生只有具备了问题意识,才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培养创业意识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创业意识,就没有创业行动。当前,大多数学生的创业意识较为淡薄,“到大城市、进机关、进国企”仍是就业热门选择。若想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就必须打破大学生的思想壁垒,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4.强化大学生的洞察力和决策力。洞察力和决策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如果大学生没有洞察力和决策力,那么其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很难坚持下去,最终创业项目也只是昙花一现,无任何意义可言。洞察力是保证个体揭开迷雾、发现本质的一种能力。唯有具备洞察力,才能发现市场发展契机。决策力则是大胆选择、勇于执行的一种体现。唯有具备决策力,才能抓住市场发展机遇。

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

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需要从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以及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和就业观等方面着手。

1.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就业指导模式要及时地推陈出新,着力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经济新形势下,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必须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完善与优化,就业指导需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高校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多样性;要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专业素质培养、思想素质培养统一起来;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战略意义,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逐渐形成以理论指导、实践教学、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指导模式。同时,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这直接导致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缺乏专业团队的指导。因此,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建设,高校应积极引进专业型人才和“双师型”教师,加大对创新创业指导的扶持力度,实行“班—院—校”三级创新创业指导保障制度。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应主要由专业教师组成,授课时避免纯理论讲授、内容单一枯燥等现象发生。同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专业教师进行就业指导的先进性与专业性;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行业调研、外出参观学习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此外,高校应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他们向学生介绍行业动态和创业实例,为学生答疑解惑,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

3.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打造拥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大學生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然而目前许多大学生并未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择业观念仍然停留在“毕业找工作”的传统模式上,同时,还会歧视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为此,高校应加强建设拥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大学生明星团队和优秀创业者,宣扬“创业光荣”和“主动创业”,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已经成为公认的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一种服务,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目前就业指导模式的核心。因此,就业指导部门应积极发挥职业优势,增加服务类型与受众数量,将创新创业理念灌输到全校师生的脑海中,弘扬多种就业择业价值观,鼓励学生创业,使每名学生都能了解就业动态、掌握创业技巧。此外,高校深入推进就业指导模式改革需要管理层与教师的积极配合。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与办学特色相符的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创新创业中心和众创空间建设。同时,领导层要牵头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政策,并给予学生创新创业一定的经费支持,以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能够得到有效开展。

4.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和就业观,使其认识到创业是最高层次的就业。就业指导部门要认识到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与创业观的重要意义。目前,大学生缺少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兴趣,而企业需要的是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这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因此,高校应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切实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着力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营造创业的良好环境,解决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的问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加强监管和督查工作,避免发生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因缺少经验而上当受骗的事情。

五、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能够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拓宽就业道路,同时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学.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6).

[2]赖婧,周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6).

[3]刘钱凤.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4).

[4]于兆国.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

[5]顾胜贤.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7(18).

[6]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

[7]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1).

[8]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9]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10]王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3).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独立性能力培养的几点探讨
试论高校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及培养途径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仿真实践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