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趋同性研究

2018-05-14屈波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8年22期
关键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

屈波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先进审计理念的不断推广应用,我国的三大审计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趋同性。本文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内在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三大审計存在一定趋同性的观点。从而探索审计发展内在的规律,为审计趋同性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民间审计;趋同性

一、引言

当今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审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了确保总体审计效率的最大化,审计监督体系正在经历相应的制度变革与调整。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在职能、目标以及方法等方面开始出现相通与同向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范围逐渐开始模糊。本文将通过对三大审计发展历程和内在特征的规范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趋同性。

二、三大审计职能上的趋同

受托经济责任导致了审计的产生,又促进了审计的发展,为了有效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职能产生了,它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职能。而在这一过程中,最先产生的是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其次才产生了民间审计。到了18世纪中叶,世界审计体系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状态,互相之间分工明确。

我国刚建立审计制度时,审计是为了评价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由此产生了政府审计的评价职能。后来,审计开始涉足有关经济责任承担问题的事项,政府审计的披露职能得以体现。十年前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免疫系统”论,这套理论指出审计应当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功能,这时政府审计的预防功能得到了体现。

我国的内部审计是1983年在政府的要求下建立的,因此,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正式创建的时间很短。两年后由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当时内部审计只具有监督职能。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各级内审机构开始转变方向,许多重大的经济犯罪被揭露出来,维护了金融和经济法律法规,推进了单位和部门廉政建设,这个时期内部审计的重要功能包括了揭示经济问题和评价内部控制。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内部审计理念开始逐渐被世界先进理念所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内部审计的职能不单单是监督和评价,还发挥着组织治理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咨询等服务。但是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观念较为落后,因此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内部审计尚未渗透到企业治理层面。

民间审计产生的背景是股份公司的出现。股份公司的受托经济责任特征决定了社会对民间审计提出的要求首先就是对财务报表进行鉴证,因而民间审计的职能继监督之后产生了鉴证和评价。2002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促进规范公司治理,并充分强调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三大审计的本质职能都是监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审计衍生出了评价、披露、预防和修复等职能,内部审计还在从监督和评价向治理层面过渡,民间审计则派生了评价、治理等职能。目前,三大审计都已经不再只具有单一的功能,而是多种职能的结合并存,因此必须找到一个共同的治理平衡点来实现协同效应。

三、三大审计目标上的趋同

对国家财政收支的监督是我国政府审计的基本目标,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的变化其具体目标也在变化。由于我国的改革体制不完善,在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出现了许多违反法律法规的经济问题,因此找出错误并改正错误成为当时政府审计的目标,即查错纠弊。到了“九五”时期,政府审计的定位上升到了对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审计,主要目的是初步建立与当时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审计制度,提高经济效率和质量成为所有审计工作的中心。进入21世纪后,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仍然是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但开始注重促进审计机构的建立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出了发展要求,为了响应这一要求,内部审计不仅仅致力于查错防弊和堵塞管理漏洞,而是更多地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开始改变着我国很多企业。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审计水平不断进步,所涉及的领域不断延伸,现在它已经发挥着国家治理的作用,并能够为国家治理增值。内部审计也在逐渐向改善组织治理、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方向转变。可见,内部审计在目标定位上在逐渐向政府审计趋同。

评价和确保企业内部和外部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实施分别是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目标,这是从受托经济责任的角度来看的。然而,内部和外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本质上是相同的,这就说明二者的总体目标其实是一致的。但是,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直接服务对象的不同:内部审计是为企业管理层服务的,主要是评价和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有效性, 以确保实现企业目标;民间审计则是服务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其具体审计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是否真实及公允给予审计意见, 利益相关者可以以此为依据做出相关决定,这导致二者的具体审计目标不太一样。很明显,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具体目标有许多相互重叠的方面。

四、三大审计方法上的趋同

当今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审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了确保总体审计效率的最大化,审计监督体系正在经历相应的制度变革与调整。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在职能、目标以及方法等方面开始出现相通与同向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范围逐渐开始模糊。

我国刚创建政府审计制度时,审计方法是以账目为基础的审计,具体的方法是从财务着手,并对其进行分析。后来开始探索事业单位定期审计工作是因为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反映了审计逐渐趋向制度化,本阶段是以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相结合,但主要还是账目基础审计。随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基础审计和账目基础被给予了同等重视。近几年,提出政府审计应当参与国家治理。至此,政府审计不仅仅是审计财务收支,更多的是预防和揭露系统存在的问题,弥补系统漏洞,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免疫系统”的作用,可以看出,政府审计正在向治理导向审计方向发展。

以账目为基础的审计同样也是我国内部审计方法的第一个时期,审计方法也是从财务入手,具體有顺查与逆查、分析与核对、对比等,主要任务是加强对部门和单位财务收支的监督。自1991年以来,我国内部审计开始向制度基础审计过渡,具体方法也从以前的详查法转向详查与抽查相结合,对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领域采用详查法,对于内部控制健全、可信赖程度较高的领域则采用抽查法。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日益加速,公司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我国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引进国内,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首先进行了尝试。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部审计的实践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民间审计的技术方法在与内部审计的互补和协作中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民间审计方法与内部审计方法的趋同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民间审计充分吸收了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这是由于内部审计具有了解企业内部信息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项目内容的具体审计,内部审计通常对其具体的程序和过程有更好的理解,并使用最有针对性的特定方法,相比之下,民间审计的方法似乎比较单一。而且内部审计注重事前和事中审计,更关注及时的反馈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民间审计则偏向于事后审计,无法事先发现关键风险领域。因此,民间审计通常会利用内部审计的优势来开展工作。

虽然我国的内部审计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对公司治理的渗透程度,但是可以想象未来内部审计会和政府审计一样,不仅关注公司财务收入、支出和机构的薄弱环节,更倾向于从治理的角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组织增加价值。所以,在治理理念的深入渗透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在方法上逐渐趋同。而由于内部审计的一定优势,民间审计也正在发生与内部审计的协作与趋同。

五、结语

当今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审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了确保总体审计效率的最大化,审计监督体系正在经历相应的制度变革与调整。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先进审计理念的不断推广应用,我国的三大审计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趋同性,具体表现在职能、目标与方法等方面上。作为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政府审计维护和完善国家治理;作为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部审计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间审计则从多个方面呈现出与内部审计协作和趋同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的机理研究.财经论丛,2008.

2.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中国社会科学,2013(6).

3.夏彦升.我国民间审计的起源与发展.金融财会,2011(17).

4.李启中.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性研究.商企管理,2016.

5.李金华,等.中国审计史,2004.

猜你喜欢

政府审计内部审计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政府审计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风险与防范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