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依赖对小学生身心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①

2018-05-14贺雪欢,张志花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学生家长孩子

贺雪欢,张志花

[摘 要] 主要探讨了手机依赖对小学生身体上的不良影响和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一些预防和缓解小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1)家庭:家长要重视自己的教育职责,做用心的家长;家长为孩子玩手机制定规则;父母多为孩子安排丰富的活动。(2)学校:规范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行为;丰富小学生课余生活等方式。(3)自我:鼓励小学生自我管理。

[关 键 词] 小学生;手机依赖;不良影响;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5-0052-02

一、手机依赖对小学生身心的影响

(一)身体影响

2006年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四分之一,1985年以来我国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持续下降趋势。[1]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手机依赖”,因为小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忽视室外的活动,不利于身体发展。此外,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小学生近视人数呈上升趋势,眼科专家称之为“屏幕近视”。自1997年智能手机问世以来,近视人数增加了35%,未来有可能增加50%。长时间、近距离地盯着屏幕会导致视力下降。[2]对小学生来说,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影响视力。

过度使用手机也会对身体造成辐射危害。小学生的抵抗力比成年人弱,在使用手机时,身体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而小学生免疫系统和成人相比脆弱一些,手机辐射更会对小学生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因此,小学生频繁地使用手机,对其身体的伤害很大。它将严重影响小学生身体正常发展,危害其健康。

(二)心理影响

有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手机,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攀比心理、注意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过度沉迷于手机,会导致性格孤僻、情感冷漠等,甚至与朋友和家人的交流变少,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淡,妨碍正常的人际交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小学生正处于消费阶段,学习和生活费用还得靠父母负担,手机不是必备之物,不应该养成消费的习惯。与此同时,小学生思想单纯,抵抗能力不强,甚至还会深陷其中,从而偏离正常的价值观。正如美国大学斯福坦诺曼尼所指出:国际互联网会制造一个充满孤独者的世界。手机一方面能降低正面交往的紧张感,另一方面这种利用手机的交往导致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欠缺。小学生经常和无生命的通讯工具进行交往,这会导致小学生人际交往圈子的缩小,更有甚者沉迷于虚拟世界,与社会和现实脱节,导致学生形成孤僻性格,更有甚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

二、教育对策

(一)家庭熏陶

本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学生的手机依赖显著高于城市学生的。根据我们的访谈,原因有以下三点:(1)可能是农村学生的家长自身的教育意识不强,对孩子(6~12岁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教育意识不高,认为把手机给孩子玩是疼爱孩子,以为不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这点在城市的父母相对来说可能较好。(2)农村的留守儿童很多,缺乏感情寄托,很多家长在外务工,在各个方面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状况。(3)农村的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和娱乐活动较少,没有城里孩子那么多的机会和资源,因此玩手机就成為他们最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另外,我们发现父母支持玩手机的学生手机依赖显著高于父母限制玩的。说明父母对孩子玩手机的态度和小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有重要的关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孩子成长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对象。

学会陪伴。不管怎样,“没有时间”不应该成为忽视教育子女的理由。家长应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自我情绪调节方法。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爸爸妈妈应该毫不吝啬地多花时间来陪伴、关爱自己的孩子,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利用业余时间多和孩子交心,多倾听孩子心声、多疏导孩子情绪。

控制时间。父母可以和小学生商定每天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使用时间、使用范围等。在手机消费上家长可以与孩子沟通协调,规定他们在什么时候可以使用,什么时候不该使用。此外,家长要经常了解他们的手机使用情况,帮助小学生培养自律意识。使小学生能够文明、合理地使用手机。

丰富生活。比如春天来了,周末带孩子外出踏踏青、到图书馆及阅览室看看书报,感受一下书香氛围;还可以陪孩子打打球、锻炼一下身体等。这些都是比较健康的活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好处。孩子对这些健康的活动接触得多了,他的注意力自然就会转移,从而避免沉溺于虚幻的网络社交。

(二)学校教育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23.5%的老师对小学生使用手机经常进行教育,26.5%的老师偶尔进行教育,41.8%的老师从来没有进行教育,8.3%的老师不知道我们是否有手机。本次研究表明:教师从来没有进行手机教育的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教师偶尔或经常教育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教育对策:

1.规范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行为

小学是培养习惯和规范行为的关键阶段,学校要注重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家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让孩子养成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的好习惯。

据调查结果来看,郴州地区有85.5%的小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14.5%的小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现象。说明郴州地区大部分小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并不普遍。但针对少部分手机依赖的小学生,学校并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学校应制定使用手机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让学生更规范地使用手机。

2.丰富小学生课余生活

学校应开展适合小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校运会、读书分享会、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三)自我教育

研究表明,低年级和中年级的手机依赖显著高于高年级的。根据数据显示:低年级有16.55%的小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现象;中年级有14.21%存在手机依赖现象;高年级有10.06%存在手机依赖现象。

小学生手机依赖随着年级增高而显著降低,小学生年纪越小,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可能低于高年级学生,所以对手机使用缺乏有效的控制,导致“手机依赖”。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我们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引导小学生,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同时,老师要告诉小学生制定时间管理计划,正确使用手机,做手机的主人。另外,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收获可以代替“玩手机”的快乐和满足。

虽然小学生的自主能力不够强,但我们要鼓励小学生自我管理。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目标管理中强调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对提高组织效率有重要的意义。这给小学生自我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小学生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小学生尤其要注意自我管理能力,这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重视手机依赖给小学生身心带来的危害。因此,学校、家庭、学生自身三方面要形成合力,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课余生活,加强自我管理,引导小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

参考文献:

[1]贾志勇,齐建国.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危机与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2]胡玲娜.新媒体环境下“低头族”的受众行为与心理分析[J].科技传播,2014(7).

[3]刘烨.马斯洛的人本哲学[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4]王敏,张振松.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影响[J].教育研究,2006(2):125-126.

猜你喜欢

小学生家长孩子
家长错了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家长请吃药Ⅱ
我是小学生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