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实践思考

2018-05-14马宁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2期
关键词:本土化校企德国

马宁

[摘 要]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其本土化在中国开展已久,但因中德两国间教育理念、保障制度、双师能力、企业参与热情等差异,仍需进一步探索、研究与思考。

[关 键 词]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5-0073-0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校企为双元,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开展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使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学习,更可以凭借员工身份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双方优势。

一、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探索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历史悠久、范围广泛,1980年,时任教育部部长蒋南翔访问德国,拉开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序幕。1983年,与德国韩斯·赛德尔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中德职业教育项目合作。1988年,教育部组织沈阳、苏州、无锡、常州、芜湖、长沙等六个城市相关部门到德国进行考察。随后,“双元制”教育模式作为国家“八五”课题进行全面研究。1994年,中德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的联合声明》。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两国政府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由点到面,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成效更加显著。

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实践探索,我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模式逐渐形成,从双元制本土化关键技术的角度可分為企业主导的独立实践模式、政府主导的实践模式和职业院校跨企业联合培训实践模式;从企业参与程度的角度可分为“订单式”双元制培养模式、“引进式”双元制培养模式及“自主式”双元制培养模式;从中德双方合作角度可分为直接合作模式、区域自主合作模式及间接合作模式。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德文化传统差异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德国职业教育受其民族文化价值观影响,认为职业教育是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是来源于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学徒制,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为出发点,按照真实需求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以职业为基础、学生预就业为前提,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而中国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正统,推举“学而优则仕”,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重视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学校为主体,学生通过考试获得入学资格,通过统一标准化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通用型人才,而学生只能在领取毕业证书后才能与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协议。两种教育理念的差异,使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热情,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无法因企施教,学生在学习期间,特别是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缺乏归属感。

(二)中德教育体系差异导致制度保障缺失

1896年,德国教育制度要求未满18岁的学徒必须到当地的进修学校进行学习。1938年《帝国义务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学徒教育属于义务教育范畴。1969年联邦政府颁布《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有了明确的法律管理和运行制度。而我国职业教育对发展相较为迟缓,虽然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一系列文件,但相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实施上的政策制度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将企业的技能培训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导地位确定困难。仍需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证,建立有效的政府保障机制。

(三)中德教育模式不同导致教师“双师型”能力不足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教师实践技能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最早的教师就是手工业学徒制的师傅。1973年,德国文化部要求职业教育教师需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经过师范专业培训、具备五年职业实践经验(至少三年企业专业工作经历)。而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多是按照传统的学科型模式进行培养,知识面较窄,研究能力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薄弱,理论功底深厚,缺乏企业长期一线实践工作经验和跨学科、多学科综合、生产实践解决能力。

(四)企业发展理念差异导致参与活力不足

在德国,企业自愿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认为“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在我国,企业办学多被狭义地理解为出资办学,多以追逐经济效益盈利为目的。企业缺乏作为办学主体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接受学生实习、派遣技术人员讲实训课等意识。同时,因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职业院校服务意识不足等因素,多数企业参积极性不高,缺乏长久持续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德职业教育合作30年大事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5):7-11.

[2]狄东明.双元制本土化成功与支撑因素探索: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214-215.

[3]徐小清.德国高等教育“双元制”模式分析与经验借鉴[J].教育评论,2017(1):154-157.

[4]万烨锋.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本土化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

[5]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本土化校企德国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梦梦”“娇庆”德国行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新中国科技60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