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嵇康《琴赋》中的自律论思想

2018-05-14刘云

北方音乐 2018年11期
关键词:嵇康

【摘要】嵇康的《琴赋》并非是专门讨论自律与他律的文本,不能简单地说《琴赋》是自律论。但是透过《声无哀乐论》看《琴赋》,其中音、情分属的思想和对音乐的形态论思维却是自律论思想,而《琴赋》中与他律论相似的情感描述和形象描写,则是因为唤起了人内心已有的情绪和形象感。

【关键词】嵇康;《琴赋》;自律论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琴赋》中的自律论思想分析

(一)从《声》文看自律论及其标准

德国音乐美学家伽茨在《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中首次使用“自律论音乐美学”和“他律论音乐美学”两个名称。根据伽茨的观点,“自律论美学”是指音乐只由其自身决定,音乐并不表现任何外在的东西,音乐只表现音乐自身,只能从音响结构去理解音乐的本质。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指出:“音乐的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1]“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1]他在康德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发扬,认为“‘美是没有什么目的的,因为美仅仅是形式,这个形式要看内容怎样,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目的,但本身并没有其他目的,只有它自己是目的”[1]。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声无哀乐”的观点,认为音乐本身不表现情感,音声和哀乐分属人的内心和自然两个不同领域,没有必然联系。在嵇康看来,“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2];“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2]“声音虽有猛静,各有一和,和之所感,莫不自发”[2]。嵇康把“声音”和“情感”分成互不联系的两种事物,认为音乐的本体是自然而非社会的,不以人的情感意志为转移。

(二)《琴赋》中的音、情分属的思想

《声无哀乐论》载:“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2]。音乐本身不表现情感,音声和哀乐分属人的内心和自然两个不同的领域,二者没有必然聯系,这是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琴赋》中所讲的“是故怀戚者闻之,莫不儧僭懍惨悽,愀怆伤心,含哀懊伊,不能自禁;其康乐者闻之,则欨愉欢释,抃舞踊溢,留连澜漫,嗢噱终日;若和平者听之,则怡养悦悆 ,淑穆玄真,恬虚乐古,弃事遗身。”[3]“或文或质,总中和以统物,咸日用而不失”[3]。音乐对于个人的影响,会因为人生经历、生命感受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人内心的情感来源并不是谐和的音声所能给予的。声音本身并无哀乐,人们之所以会有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是因为音乐能够将人们内心的情感引导出来,具有“发滞导情”的作用,事实上人感受到的只是自己内心的情绪变化而已,是由欣赏者自身的情感状态(怀戚、康乐、和平)所决定的。

(三)《琴赋》对音乐的形态论思维

嵇康论乐十分注重从音乐形态方面分析,如《声无哀乐论》中,秦客以“平和之人听筝、笛、琵琶,则形躁而志越;闻琴瑟之音,则体静而心闲”[2]发难,欲以证明筝、笛、琵琶和琴、瑟之声当中即有哀乐之别时,嵇康便从两种乐器的不同音响形态进行解释。在《琴赋》中也是如此,“及其初调,则角羽俱起,宫徵相证,参发并趣,上下累应。踸踔磥硌,美声将兴,固以和昶而足耽矣”[3]。从音乐的形象结构,讲音乐的音响结构、旋律的起伏变化等。嵇康解释琴的审美功能,“若论其体势,详其风声,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间辽故音庳,弦长故徽鸣。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3]。在这里,琴的“体势”,即形制决定琴的“风声”,音色、音响的特征,琴乐的“响逸”“声清”“音庳”“徽鸣”,就都是用弦的长短、张弛、比率等形态特征来解释的。

二、《琴赋》中与他律论相似的文本解释

(一)《琴赋》中情感描述的性质及其原因

嵇康主张“声无哀乐”,但他在《琴赋》中却又多处提到“感”字,如“感荡心志”“感人动物”“感天地以致和”等。欣赏者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听本身只是一种生理现象,音乐结束时音响也就不存在了。琴乐是如何感动人心与万物的呢?

戴琏璋先生说“无象又无哀乐的声音究竟是怎样来感动人,来引发人的欢戚之情呢?嵇氏的看法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一属感觉;一属感兴;另一则属于感悟。比拟于《庄子·人间世》所谓‘心斋的修为历程,也可以说成听之以耳,听之以心及听之以气。”戴先生从“感觉”、“感兴”及“感悟”三个层面,以听之以耳,听之以心及听之以气的历程,来说明无哀乐又无象的声音能感动人,以证明嵇康观点的正确性。

嵇康《琴赋》中有“心闲”[3]二字,所谓“心闲”,从古至今,一直都是琴人们弹琴的要领,当琴人放下内心的执著,透过清明的心境来抚琴时,才能让气息与情感,使琴音与人心相互交织,这也就是所谓的“感荡心志”,当琴音使人心志感荡,唤起人内心已有的情感,才能“感人动物”。抚琴者如此,听琴者亦是,一般人听音乐全凭耳目感官,也就是耳听,少数人屏气凝神用“心”去体会弹琴者平和的气息,琴音与内心的相激相荡。不管是听琴者还是抚琴者透过“心闲”去体会琴乐之美,才能在琴音的感荡下,以“感荡心志”“感人动物”。当庄子上升到“听之以气”的境界时,身体之“气”与天地大自然交相感应,当然这里“气”已不是人体生命构成的物质之气,而是通过主体生命的修养,逐步进行提升,才能让生命之气自由流淌,与天地万物相互交织而产生一种和谐的生命境界。抚琴的意义亦是如此,当人通过内心的修养,让自我达到庄子“听之以气”的境界时,抚琴自会琴与人和,达到人与天地万物的境界,以“感天地以致和”。

(二)形象描写的性质及其原因

《声无哀乐论》中说“和声无象”,认为音乐并不表现任何具体的形象。而《琴赋》“状若崇山,又象波流。”等语句却把琴声所表现说得如此形象,人们聆听这些音乐时,“宽明弘润,优游躇踌”“或徘徊顾慕,拥郁抑按”“时劫椅以慷慨”[3],仿佛置身其中。“若论其体势,详其风声,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间辽故音痹,弦长故徽鸣。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3]。“器和”“张急”“间辽”“弦长”是指古琴的结构,而“响逸”“声清”“音痹”“徽鸣”,则是由古琴的物质构成所产生的特殊的乐音效果。所谓的音乐形象,也正是由多种乐音效果的有规律的组合所产生。

诚如《琴赋》中的情感描述,并非音乐中包含着喜怒哀乐的情感,文本中关于形象的描写也并不是在音乐作品中表现了形象,而是听者(弹奏者)的内心或脑海中唤起了形象感(情感)。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琴赋》中音、情分属的思想和对音乐的形态论思维与《声无哀乐论》中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自律论的思想。《琴赋》虽然不是完整的自律论表述,但其体现的仍然是自律论的思想。自律论并不否定音乐与情感、形象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联系。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12).

[2](三国魏)嵇康撰.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卷第五(声无哀乐论),1962(07).

[3](三国魏)嵇康撰.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卷第二(琴赋一首并序),1962(07).

[4]吉联抗.声无哀乐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4(10).

[5]李美燕.嵇康古琴美学中的养生观与自然[J].中国文论的两轮,2009(09).

[6]刘承华.嵇康“声无哀乐”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J].中国音乐(季刊),2009(04).

[7]李楠.嵇康《琴赋》之“声无哀乐”解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05).

作者简介:刘云,女,安徽宿州人,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美学。

猜你喜欢

嵇康
谒嵇康墓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被误解的山涛
遥远的绝响
嵇康的"鸡汤"
嵇康·绝响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谒嵇康墓(节选)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