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

2018-05-14杜紫艺

北方音乐 2018年11期
关键词:羌族民间舞蹈蒙古族

杜紫艺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繁多,各民族在历史轮迹的进程中,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流传至今,遍布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这些种类繁多的民族民间舞蹈中,由于存在着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所在地理環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形式多重多样、风格截然不同的舞蹈文化艺术。本文探讨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由于我国幅远辽阔不能一一举例,因此以游牧文化下的蒙古族和藏族以及农耕文化下的羌族和汉族为研究点,探讨其地理环境对本民族舞蹈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间;舞蹈;影响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地理环境对游牧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影响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在广阔无垠大草原上生活着的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蒙古族,他们有着逐水草而居、时常迁移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让这一民族的人们有着好斗、粗犷豪爽的性格,这些在蒙古舞蹈中也得以体现。蒙古舞蹈常有模仿马的形态的舞蹈动作,如男子群舞《奔腾》表现了一群男子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驰骋,舞蹈通过脚下模仿马奔腾的步伐动律,给人一种磅礴的气势、锐不可当的感觉。男子们时而是英俊潇洒的青年,驾着自己心爱的马匹一路奔腾,时而化身为一群骏马,势不可挡。又如“酒盅舞”,传说由古时打仗获得胜利,人们在庆祝时击酒盅来助兴演变而来,它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舞者双手各上下重叠两个酒盅,按音乐节拍上下敲击酒盅,使之击打出快、慢、碎、抖等节拍声音,脚下和腿部有一前一后踏步、跪、迂回步等动作。蒙古族舞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也凝结了他们美化生活的智慧,丰富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因此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及性格特点在舞蹈中得以体现。

(二)地理环境对藏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影响

我国的藏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甘南、四川西部以及云南迪庆等地,是我国的民族中一个较大的民族。他们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在藏族中有句俗话讲得好,能说话的都会唱歌,能走路的就会跳舞,即充分说明了藏族是一个有感染力的、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琳琅满目的风格和类型迥异的藏族舞中,它们虽然各自有着独特不一的个性和其本有的审美标准,但又都含有相同的精髓要素和动作规律,而这种精髓要素和规律则成为了藏族舞蹈整体的审美内涵和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西藏的藏族人民由于长年生活在雪域高原,海拔较高,氧气稀薄再加之山比较多而且极其复杂,同时藏族又是一个直接从农奴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的民族,因此在藏族舞蹈风格中,腿上膝盖的“颤”构成舞蹈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这主要是由藏族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比如中央民族大学的男子群舞《翻身农奴把歌唱》,舞蹈用膝盖的深颤外加甩一副四米长的水袖,把西藏人民从农奴时代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激动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感动了观众。

生活在青海、四川阿坝等牧区的藏族人民,他们在辽阔的草原上吃着牛羊肉,喝着青稞酒,使他们有着强健的身躯与豪迈的性格,因此在他们的舞蹈中也得以充分体现。男子舞蹈刚劲有力,脚下舞步飞旋,变化多种多样;女子舞蹈豪迈中也不失优雅,腰身韵律的运用,把藏族女孩的妩媚典雅体现得无与伦比。

二、地理环境对农耕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羌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影响

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现今我国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茂县、汶川、理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羌族同时被称为生活在云朵上的民族,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现在的羌族大多数生活在高山峡谷里,一年四季与大山为伴,与河流为伍,因此羌族舞蹈艺术热情奔放,体现出男子如山一样的健壮,女人似水一样美丽动人。由于生活在高山之中,他们经常要翻山越岭,斜坡险坎比比皆是,因此造就了他们舞蹈动律体现在膝盖的屈伸、颤腿、跳跃、顶跨、转跨、绕肩、左右拧倾及一边顺的韵律中等等。羌族的舞蹈种类繁多,有萨朗舞、羊皮鼓舞、盔甲舞、猫舞、麻龙舞等等,其中本人认为以萨朗舞最能体现羌族地理环境对该舞蹈艺术的影响。早期,古羌人的生活以游牧业为主,他们在这种环境下,让祭祀活动显得更为隆重,而这些祭祀活动中能发现有舞蹈的影子。萨朗舞就是从祭祀舞演变来的,后来逐渐成为了有着较强自娱性的舞蹈,以娱己娱神。“萨朗”即“锅庄”,有“跳起来,唱起来”的意思。在跳萨朗时,男女老少手牵手,边欢唱着边愉悦地跳着,时而上身仰俯,时而脚下腾跃,气氛特别活跃热情。萨朗舞是羌族最具特色的圆圈舞,由此看出地理环境对羌族舞蹈艺术文化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汉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影响

汉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人口最为庞大、分布最为广阔的民族。为了符合农耕经济的发展需求,华夏族以及而后的汉族由西北向东南迁移扩延,在这个进程中不停地吸取和融入他民族的文化,而后产生了有着较高发展程度的汉文化,产生了汉族民间舞蹈特有的文化与特色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与其他五十五个民族对比, 汉族则是拥有较少舞蹈的一个民族,其民间的秧歌舞可能是至今仍存在于民间的汉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如在山东南胶县一带的胶州秧歌,人们时常插秧及耕田劳作,因此使他们舞蹈动律有着“抻、韧、碾、拧、扭”的特点,表现出女子含蓄、挺秀的风格特征。在舞蹈《水中草》中,舞者运用“三道弯”体态、“正丁字拧步”“倒丁字碾步”“推扇”等动作,将水中草的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初期发源于济南商河县的鼓子秧歌,由于位于黄河岸边,人们总是遭到黄河水的冲击,也因此劳作耕耘使之丰收是多么的不易,人们为庆祝丰收而欢快地舞蹈,舞者将鼓子套在手腕上,运用托、撩等动作,配合脚下跑、跳使其不停舞动,体现了男子豪迈之情和阳刚之气。在中国,从地域上看多数的汉族人都生活在平原地区,汉族民间舞蹈的活动主要是在农村,并且这些活动都带着浓厚的小农经济与封建宗族的色彩,而带着浓厚的小农经济和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历经两千年一直延续下来。客观上,它通过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起推进的作用,让许多古时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得到传承。

三、结论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对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深厚的影响。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映现了民族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可以说,它的形成与其自身的环境紧密相连着。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可以形成风格、特征、种类各异的舞蹈,即使是同一种舞蹈,也会因时间、空间的差异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区别,尤其是在原始舞蹈形成初期,其主要是受自然环境诸要素的作用和影响,之后在其发展、演变、传播的进程中,也受到各人文要素的制约。由于舞蹈来源于生活和劳动,而不一样的区域繁衍生息的人群在其自然生存环境的制约和陶冶下,他们的劳作方式、生活途径、表达手段必定会带上鲜明的地域性色彩,也就不得不给舞蹈打上地域的烙印。正是因为我国地域的不同而影响了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风格的不同,使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并绽放其光彩。

参考文献

[1]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纪兰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指导教师:李晓欣

猜你喜欢

羌族民间舞蹈蒙古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