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声乐学习误区的思考

2018-05-14周珊

北方音乐 2018年8期
关键词:唱法误区

周珊

【摘要】歌唱,是演唱者心理和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歌唱者用大脑控制发声机体和器官来获得声音的系统有序的过程。 因此,歌唱者在歌唱活动中声音观念的对错将直接影响歌唱者演唱的状态。本文就声乐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四个错误思想观念略作粗浅探讨。

【关键词】误区;唱法;声音概念;练声;轻声歌唱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唱法选择的误区

我们看到学生还没有正式开始声乐学习多少已经在媒体的宣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接受了一些声乐概念。最常见的就是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划分。我在刚接到新一批的学生时,学生经常会问:“老师,我应该学什么唱法?”其实我觉得对这三种唱法选择并没有那么重要,我觉得无论哪种唱法的基础都是充分打开声音,建立良好的共鸣,建立流畅的深沉的气息。再者在高中的特长生训练中一般学生都是从未接触过声乐学习,声音还是处于一个原始的状态,学生不要过早给自己选择唱法,无论是美声、民族还是通俗一开始的训练都是应该打开嗓子,寻找共鸣,稳定气息,我把它称为科学的唱法,是后期学习的基础。

二、自我感觉的误区

声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自己听感觉和他人听的感觉非常不同,自己觉得美妙的声音,而别人感觉一般甚至是白声。其实人的生理学上就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聆听者听到是声带震动产生的声波经空气传导的声音,而歌唱者听到的声音大多却是经过颅骨直接传导到内耳从而自己听到。如果你把声音含在口腔里面,那么歌唱者觉得自己的声音很响亮,而聆听者听到的却是一种发闷的声音,如果你听着已经是完全释放出来的声音,那聆听着听到的是缺少共鸣的白声。

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经常自我感觉很好,唱得很响亮、很过瘾,别人听起来却是用缺少共鸣,无美感的白声;而自己自我感觉并不是很好,声音觉得不响亮,有点虚,也不明亮的,别人听起来确是柔和的富有共鸣的声音。有些学生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往往自己沉醉在自己的感官里,这时候就很容易走弯路,因此我们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自我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声音观念,从而进行正确的声乐学习。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 现在录音设备已经非常普遍,手机中都带有录音软件。我要求学生经常在上课或者自己练声时,用手机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过后仔细听听,正确认识自己声音的现状,改变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

三、放声歌唱的误区

有首歌说:“想唱就唱就唱,要唱的响亮”,初学者唱歌时往往都喜欢发出很大的声音,在歌唱教学当中,我们也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在唱歌时喜欢大声喊叫,他们感觉自己在用全身的力气演唱,觉得这样唱非常过瘾,然而这种演唱干、扁、尖、生硬、声音苍白无力,毫无美感,并且到了一定音高后,假声无法使用,真假声脱节,声音就很难再唱上去,即使高音喊唱上去,也非常难听。这种大声歌唱的方法不仅声音苍白无力,音域狭窄,而且由于声带过度使用形成一些如声带小节等声带病变。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建立轻声演唱的习惯。轻声唱法是歌唱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轻声唱法要求肌肉松弛,气息流畅、头腔共鸣丰富。事实上在声乐训练中很多老师都主张轻声训练,我国著名声乐教授王福增就采用“微声”唱法训练。

四、忽视练声曲的误区

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不重视练声曲,觉得练声曲太枯燥,在练声时不能全心投入,有些同学甚至昏昏欲睡。练声曲演唱主要是作为声乐教学的一个基本训练环节而存在的。然而作为声乐教学训练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练声曲就显得歌词、旋律过于单一、发声机械,学生对练练声曲的积极性减弱。 但是练声曲是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切聲乐教学的基础,练声是提高基本功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技术的必须环节,歌者通过简单的练声曲学会教师所传授的歌唱技巧。正确的唱歌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自然习惯,我们练声就是通过简单的旋律和母音练习,使学生发声系统的各器官的机能不断协调,发声位置不断稳定,气息控制不断加强,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声乐发声技巧,形成正确的歌唱习惯。

我觉得在教学中除了平常常用的练习曲还可以增加一些好听的练习曲进行练声,增加学生训练的兴趣。例如:

5432 1 | 5432 1234 | 2-‖

Mi ma mi ya la

我们还可以把一些简短的适合练声的歌曲拿来做练习曲,例如《摇篮曲》《花非花》等等,我们可以不用歌词,而用母音来唱。

声乐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的对立,绝不可能一蹴而蹴,它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唱法误区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一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好书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