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8-05-14关浩宇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1期
关键词:岗位物流教学内容

关浩宇

[摘 要] “教学做一体化”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得到了中外教育家一致认同的优教模式。在梳理相关理论和文献基础上,介绍了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设计思路、具体实施方法。实践证明,改革取得了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成效。

[关 键 词] 教学做一体化;物流信息技术;高职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034-02

《物流信息技術》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上承各门基础课,下接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关键地位。在完成课程教学后,学生应能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掌握物流运作中主要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应用在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交换、存储、处理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高效完成采购、仓储、生产、运输、配送等岗位工作,并能以信息化的角度优化企业业务运作和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贴近物流企业人才需要完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积极主动性,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依托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论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正是《物流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其思想来源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及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1]。杜威从“基于经验的教学论”出发,也特别强调“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他指出“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认识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做事的能力可能是知识的最基本的意义”。可见,“教学做合一”的模式是一种具有历史渊源并得到中外教育家一致认同的优教模式。

国内外目前对“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很多,胡红波[2]从哲学角度探讨了“教学做”一体化历史来源和背后的哲学含义,认为 “教学做”相互依存,循环互动。其中“教”是起点和方向。“学”是目标和归属,“做”是纽带和核心。即“教”的价值取向是为“学”和“做”,“学”和“做”的社会要求决定了“教”的方向、方式和内容,“学”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属是满足未来岗位“做”的需要,而培养学生“做”的能力是最为核心的目标,“做”也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方式。刘成竹[3]研究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介绍了其教学方法、授课理念、师资及教材、考核,指出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梁毳[4]研究了影响“教学做一体化”课堂质量的因素,提出解决对策。在《物流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研究实践中,宾厚[5]等人在分析高职院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教学过程模式优化、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研究,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思路;宣玲玲[6]对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物流信息技术方面工作的典型工作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郎德琴[7]通过分析物流专业一体化教学的现状,指出其现存的优势及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真正实现物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思路。

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理念的设计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若干意见〔2006〕》中,明确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物流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在教改实践中,围绕以下关键问题和核心目标进行设计:

1.进一步贴近物流企业人才需要完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物流信息技术》涉及物流行业和信息技术,当前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期,传统的业务形态规模和信息技术工具应用范围在扩大,新的业务形态和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在不断涌现。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绿色物流、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应用等应接不暇。哪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企业和就业岗位当前优先要求的?哪些知识和技能是物流未来发展的需要?如何在这些内容中选取核心部分安排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如何评估和考核学习效果?面向快速发展的物流和信息行业,教学内容必须紧跟行业动态。

2.进一步将物流运作和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结合

《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运作和信息技术的交叉复合性课程,内容广泛,要求高。从信息技术的“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处理”和物流运作的“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生产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两条主线出发,在每一个交点上都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如何对理论和实践进行不同的侧重,如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如何在基于工作任务的基础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这需要将当前课程中涉及物流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部分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和整合。

3.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学生,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局面,为学生的“做”和“学”提供更多的空间。《物流信息技术》本身涉及很多实际操作的环境,如条形码的识别、仓管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GPS的使用等。依据岗位需求,将这些工作任务的完成作为教学的目标,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做”和“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性和主动性。

通过在“教学做一体化”指导思想下对《物流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实践,将以项目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与建设理论,根据岗位任职要求,进行课程情境设计,以此为基础组织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实训条件与教学团队建设,推行课程岗位职业能力认证完成对学生的评价,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教中学做四位一体。

(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

1.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是:融合物流行业职业标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及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更新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标准撰写所依据的物流行业标准、职业标准、考证标准和岗位工作内容;评估和筛选在物流运作中起基础作用和关键作用的物流信息技术作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以培养物流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使用条形码、RFID、GPS/GIS、自动分拣、WMS等信息技术解决物流运营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的目标是: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任务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针对企业的物流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分析提炼物流信息技术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以完成此职业能力标准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以信息技术的“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处理”和物流运作的“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生产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作为經纬,在每一个关键交点上提炼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于工作过程定义职业技能,设计工作任务,并围绕任务设计涉及“教”“学”“做”的教学活动内容。

3.课程资源包开发

课程资源包开发的目标是:围绕教学内容组织教师和学生所需的教材讲义、教学课件、工具、材料、实践指南等模块化的教学资源包,从以往的围绕教材组织课程资源转变为围绕培养岗位职业能力技能来组织课程资源,通过提供各类相互联系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完成“做”的任务,满足学生“学”的要求和辅助教师“教”的工作,重点是组织物流运作与利用信息工具完成岗位工作的任务内容。相关的资源包括:案例、视频、PPT、阅读材料、教学软件等。

4.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在“教”(教师的理论知识讲授)中,教师针对物流运作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两条主线,在进行基础的物流工作场景及信息技术特点介绍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组合出与岗位能力紧密结合的模块化内容。如,分拣与条形码识别、仓储与RFID应用、采购与数据库技术等。在每一个模块中,教师的理论知识讲授侧重于将知识点的框架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条形码、RFID、数据库、GPS/GIS、WMS等物流信息技术手段的特点,明确相关技术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而为“学”和“做”打下基础。在“学”(学生的理实结合)中,围绕目标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每一模块的学习中,首先明确学习的目标、达到的考核标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和主动性地进行探索性学习,改变以往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从开始的“任务布置”,探索性进行“任务分解”,然后主动进行“资料搜索”“请教老师”“动手实验”等主动性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中,坚持以培养具体的可实现的动手能力为目标,在实训室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训练和考核。如学习“数据库技术”时,学生以能够按照给定条件使用查询语句正确从数据库中查询出数据为其中一项学习目标,在学习“条形码技术”时,要求学生动手使用提供的条形码软件完成从编码、条形码设计、条码打印到识别数据进入POS系统的整个过程。以“做”带动“学”,以“做”来检验“教”,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的效果都能很快在学生所“做”的结果中得到体现。

5.考核方式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考核推行“岗位资格证”的形式,学生的考核主要以“做”的形式进行,依据校内职业资格证,对学生进行基于任务的过程考核,将通过相应资格证考核作为通过课程考核的标准。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清楚通过考核所要具备的技能,并能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自己弱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物流信息技术》的“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带来了以下收益:(1)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现实需求,提升教学内容与现实岗位要求的匹配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2)颠覆传统的以教材章节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思路,确立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理实融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新思路;(3)进一步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和学生有更为良性的教学互动;(4)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培养实用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09:51.

[2]胡洪波,段咏梅.“教学做”一体化的哲学思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3]刘成竹.德国职业教育培训体制下的教学做一体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

[4]梁毳.“教学做一体化”课堂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3).

[5]宾厚,邹筱,肖军.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市场,2007(36).

[6]宣玲玲.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效果分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3(2).

[7]郎德琴.物流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13,32(21).

猜你喜欢

岗位物流教学内容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