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筝曲《莲花谣》的曲式结构及演奏特点

2018-05-14刘畅

北方音乐 2018年8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创作背景

【摘要】筝曲《莲花谣》是王建民创作的一首非常优秀的古筝作品。乐曲情景交融,富有诗意,描写了莲花“展姿、起舞、搏浪、争艳”的四种形态。本文将从乐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特点等方面对乐曲的情感表达和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莲花谣;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创作背景

自20世纪以来,古筝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方法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带领下进行了许多突破和创新,带动了古筝的发展,为筝曲《莲花谣》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莲花谣》是作曲家王建民于1995年末创作的一首非常优秀的古筝独奏作品,乐曲以莲花为题材,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莲花之间。这首作品吸取了民间音乐的素材,乐曲的主题旋律来自于江南绍兴的地方曲艺“莲花落”的曲调,并大胆借鉴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中“人工调式”的手法,打破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音乐的局限性,无论是从音乐的继承还是创作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二、《莲花谣》的曲式结构分析

全曲共分为五个部分即引子、慢板、小快板级快速急板、广板和尾声,描写了莲花“展姿、起舞、搏浪、争艳”四种形态,将莲花赋予人的性格来描写各个片段,赞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通过对莲花各个形态的描写,展现了莲花清新淡雅、高傲妖艳、刚强坚毅的性格特点。此曲借物咏志,神形兼备,通过充满诗意的音乐语言,描绘出莲花在不同场景下不同的形象,表现了莲花千姿百态的特点,赞颂了它圣洁、顽强的高尚品格。

在曲式结构上,这是一首以变奏展开手法创作而成的多段体作品,乐曲带有明显的三部性的特征,为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引子和尾声首尾呼应,第四段广板是第二段慢板的变奏展开。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借鉴了西方传统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即呈示部——对比中部——再现部,再加入具有呼應性的引子和尾声,通过这种手法将西方音乐风格和东方音乐风格进行结合,使作品更加生动。

在调式调性上,这首乐曲是以非八度周期、人工模式化音组排列而定弦的,定弦是在五度式交替基础上以连锁式上行排列的,这种模式化的音组定弦,是以半音为一音数,按2:3:2的比例关系有规律的组成上行。这种方法保证了作品即具有五声调式的音乐风格,又具有可以在不同调式转调的现代音乐的效果,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莲花谣》的演奏特点分析

(一)泛音

乐曲的引子是一段静谧的散板,节奏较自由,乐曲开头作者首先写了一段分解和弦,用泛音演奏,开始时要非常的弱,谱面上标记用pp处理,营造出一种自由静谧的气氛。三次泛音的演奏,音乐逐渐递进,分别展现出从远到近从朦胧到明亮的色彩变化。(如图1)为了表现出静谧优美的氛围,要注意控制左右手音色和力度,虽然节奏自由但也要注意,演奏时不能将乐句断开,注意乐句的呼吸要让作品慢而不断。

尾声部分与引子呼应,左手先弹泛音接着右手弹奏,在这里我建议将左右手的旋律分开演奏,左手单手泛音,右手在高音区用大指演奏,这样使左右手的音色相互区别,泛音是为了让作品体现的更加朦胧。结尾处要整理好情绪,左手的泛音不要过快,把握好音乐的律动性,右手的触弦要控制好音色,大指扣住琴弦,用胳膊和手腕带动大指向上勾弦,掌握好力度,做到弱而不虚,让旋律再次回到那飘渺、静谧的意境中。

(二)摇指

在慢板的第三段紧接着一段长摇的旋律将气氛逐渐向上推起,这一段要注重乐曲的流动性。(如图2)在摇指技法的演奏和处理上,这一段比较突出乐曲的气氛,节奏稍微自由但是不要过于松散,在每一句乐句的结尾有一个小的渐慢,每一个摇指之间的衔接要处理好,要做到慢而不断。

散板部分,右手摇指由一个音到几个音的扫弦,这一段的摇指主要是为了烘托气氛,摇一个音的时候力度稍强,到四个音时力度要极强,这段演奏要注意情绪,摇指时整个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腕集中发力,犹如狂风暴雨猛烈的拍打着莲花和湖面。

急板部分作曲家运用复调的手法创作出左右手的旋律,右手先奏一遍旋律,左手紧跟着演奏一遍旋律,整个部分节奏紧张,右手为摇指,左手为八度处理。增加了乐曲的紧张度,体现了莲花不畏惧风雨,顽强拼搏的场景。

广板部分是赞颂莲花,这一段是一大段的旋律性摇指,主题再一次出现,与慢板段落首尾呼应。这段有两部分主题,一部分是第一主题的最后一次变奏;另一部分是第二主题的最后一次变奏。高音区连续的摇指再现了第一主题的音调,情绪更为饱满,真挚,注意右手摇指触弦的位置保持音色的柔美。中音区右手抒情性的摇指将音乐带入情绪,摇指要细密,做好每个乐句衔接部分的连接,并做好旋律处理,体现出音乐赞美歌颂的情感。

(三)装饰音

在引子部分有一段装饰音出现了五次,这一段装饰音的处理要晶莹透亮,大指要靠近岳山,低音区则要靠近中间,让左右手的音色产生对比。这五次出现,演奏速度要逐渐加快,由弱渐强。作者反复将一段旋律三次进行处理,每一次的力度和情感都逐渐加重。描绘出天色慢慢亮起,太阳刚刚从地平线露出一点光芒,地平线处太阳光圈的红色与天空蓝白色交接,万物寂静的场面。

四、总结

王建民即遵循了传统音乐的创作特点又将现代音乐的演奏技法融入其中,并加以改造和创新,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音乐,为今后的古筝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总而言之,通过对《莲花谣》曲式结构和演奏特点的分析,了解乐曲的层次和脉络,掌握泛音、摇指、装饰音等演奏技法,掌握不同乐段所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和所要掌握的演奏技法,提高演奏和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建民.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M].中国音乐, 1999(04).

[2]王安潮.现代语境下的筝曲音韵构造—王建民古筝音乐创作的技术与理念评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02).

[3]闫妍.筝曲《莲花谣》及其演奏论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作者简介:刘畅(1994—),女,汉族,山东,硕士,古筝演奏,沈阳音乐学院古筝演奏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于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杨娜妮教授。成功举办“筝韵叠鸣”古筝本科毕业音乐会。曾随杨娜妮教授赴杭州录制《杨娜妮古筝教程》,担任独奏及示范演奏。曾荣获敦煌杯第四届北京国际民族器乐大赛,古筝组比赛,专业青年A组金奖。首届辽宁省民族器乐艺术节,古筝青年A组金奖等。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创作背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从“意会”走向“言传”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