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赓音乐的艺术价值初探

2018-05-14游师庭

北方音乐 2018年8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音乐美学

【摘要】罗赓勋爵是一名造诣深厚但长期被低估的作曲家。本文引入了现代心理学中的“格式塔”理论作为基础,对勋爵阁下《美丽的漓江》《谭盾音乐有感》两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其音乐中的整体性、具像性、多稳态与恒常性等符合格式塔理论的创作思想。目前国内对罗赓阁下的作品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这一分析与研究对填补相关学术空白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罗赓;格式塔;音乐美学;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一、格式塔理论介绍与在音乐上的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在心理学界中,格式塔心理学与构造心理学理念相反,强调人所捕捉的外界信息是带有自我组织倾向的整体,而非物理意义上的各个部件的叠加。

基于前人的总结,格式塔的认知特征包含四个主要原则。整体性原则强调人的认知来源于认知对象整体,具象性原则揭示出人的知觉存在潜意识的“补全”与“生成”,多稳态原则揭示出人的认知趋势会不稳定地在两个或多个解释之间切换,恒常性原则揭示了认知物出现变形时,仍能被认知为同一物体的情况。

格式塔心理学同样适宜于研究人类对于音乐的认知,这一观念已由星海音乐学院陈文戈老师向大众所推广。然而,遍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论文,学界更倾向于将格式塔理论视作音乐教育等宏观理论的指导性思想,极少通过此理论分析具体某个作曲家的作品。据此,本文也旨于沿用格式塔的几个原则,对罗赓音乐作品进行较具体的分析论述。也如著名音乐家李如春博士所述,采用现代分析技法代入传统音乐研究中,能从新的视角与途径去诠释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涵[1]。

二、罗赓阁下的生平与作品简介

罗赓阁下,洛沙白与格伦科勋爵(Lord of Lochaber & Glencoe)。其曾在悉尼音乐学院研习作曲与指挥,并获得学士学位。罗赓阁下在毕业后专职从事音乐工作,迄今著作等身,其音乐造诣也获得了几百个同行的一致认可。本文主要对《美丽的漓江》与《谭盾音乐有感》两首作品进行分析。

此二曲皆为罗赓阁下的早期作品,都为近现代风格的钢琴小品,都有明显的致敬对象,都引用了其他作品的乐段。但两者也有明显区别,如《谭盾音乐有感》运用了更多特殊演奏技法,在后半段有使用大量传统技法的段落,而风格也更加多变。其中异同将在下文详述。

三、格式塔理论下的罗赓音乐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因此对整体性的分析便尤为关键。迥异于古典音乐作品分析的是,由于罗赓原作是由电脑制作而成,因此仍有音频与midi文件存世,这也令分析音频/midi文件变得可能。

《美丽的漓江》便有许多整体性特征的体现。如下面例1,除了乐谱本身,还有包含着标题“美丽的漓江”、题记:“谨献给慈祥的陈老师”、第一段的表情记号“深情地、歌唱性地”,而且原稿另有一个“最感人的曲子”标题以及数句作品介绍。这便是通过将文件名、标题、描述与音乐本体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从而全面且多层次地抒发对题献对象的真挚感情。

再如例2所呈現的最后一段,段落介绍为“宁静地、安详地”,而所用织体却相对较为密集,呈现了一种如同李斯特《叹息》一般的音响效果,十分浪漫、唯美。

例2所呈现的最后一小节结束于一个高叠和弦上,并标上了“pppp”这一力度记号。原文件力度数据(图1)显现出,最后两个和弦的力度信息为127(即力度最大)。这个信息所带来的听觉效果、与力度记号“pppp”构成一个整体,而听众在看谱欣赏音乐时便能注意到其强烈的反差。李如春博士曾将此现象精辟地总结为“两极化的对比”[2],从而据此引出更具戏剧性的情感表达。

在《谭盾音乐有感》中,这一整体性思维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例3中的作者介绍中所述,此曲由灵均的《十月》与(谭盾的)现代音乐融合而成,是“有机结合”而非生硬拼凑,唯一作者依然是罗赓本人。这一方面体现了音乐的主体性,明确暗示出符合格式塔规律的整体性特征。

再如《谭盾音乐有感》第94小节(见例4),在引用灵均的奏鸣曲《十月》选段后插入了一个标注无限反复的记号。此表述象征着对引用的美好作品感到不舍,其蕴含的一丝幽默感也能使看到谱面的听众莞尔一笑。

(二)具象性特征

如《美丽的漓江》开头(例1),第1-3小节的左手部分便在繁复的织体下隐藏了一条低音暗线:A-G-F#-E、C-B-A-G#、Eb-D-C-B...根据格式塔定理,人的大脑自然会出现潜意识的“补全”,这种倾向也同样作用于音乐。正是如此,这个乐段在听众的认知中出现了富有层次的丰满效果。

例5中《美丽的漓江》第11-12小节的立意略异,但原理类同。这处右手可听辨为高低两声部,而较低声部是《美丽的漓江》开头旋律的转调。如此将旋律夹在伴奏中间,也呈现出了更水乳交融的音响效果。

《谭盾音乐有感》也有异曲同工的创作技法。如15-25小节(见例6),便是例3中的旋律变形所得。然而例3中旋律的音值组合,在例6中被加入休止符强行截断。然而,听众依然能够将这段被“截断”的旋律“补全”回来,从而复原出被截断的格式塔化的“具象”。

(三) 组织性特征

因为这两首作品都引用、化用了其他作品,因此组织性特征也在其中得到了良好运用。

如例7中《美丽的漓江》的主题,便是化用并修改了《拉德斯基进行曲》的主旋律所得(为方便对比,下列两条旋律进行少许微调)。这除了哲学意义上将陈老师与拉德斯基相提并论以外,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这也会让听众在潜意识中达到两个“稳态”:“走音的”《拉德斯基进行曲》、以及《美丽的漓江》本身。

《谭盾音乐有感》中也有类似乐段,且构思更加复杂。如下图例8,就是引用了《祝你生日快乐》的旋律,但如同前文所说的《拉德斯基进行曲》一样加以变形;让听众在《祝你生日快乐》与《谭盾音乐有感》两者的印象中游移。而且这一段也用了特殊演奏技法将旋律拆开,这与例6中的“截断”效果如出一辙。

(四) 恒常性特征

恒常性特征在罗赓音乐中的表现手法为动机变形。比如《美丽的漓江》中,变形的《拉德斯基进行曲》主题在后面有多次再现。如例5处将主旋律移调嵌入右手内声部中,例9中18小节始将旋律嵌入左手内声部中,且再次变形提供乐曲发展的动力;25小节起双手交叉演奏,旋律叠置了一个纯四度,置放在右手低声部中;而例2的最后一段,则是原旋律叠置了大七度,置放在右手高声部中。这样的处理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有着很高要求,但这却在增加乐曲的表现力的同时,还使作品维持着高度的恒常性。

而《谭盾音乐有感》中在音乐技法上主要显现的是局部的恒常性,如此前提到的《十月》主题与变形、及变形后与《祝你生日快乐》的融合,都体现了较明确的主题发展思路。然而在乐曲后面却更多融入流行、民族、爵士等元素。笔者认为,这样的变化虽然削弱了创作材料的恒常性,但却增加了创作思想的恒常性。因为《谭盾音乐有感》正是通过大量引用,体现了罗赓阁下创作思想中优秀作品的赞赏之情。因此,李如春博士对这种思想恒常性也做了精辟的概括:“艺术应当服务于社会中的某些用途”[3]。

四、总结

本文通过引入格式塔的四大特征并引入音乐分析中,可以看出格式塔原则在罗赓勋爵的作品中有良好的应用。罗赓阁下的这两首作品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所有要素,因而作为近现代音乐却易于为普罗大众所接受,散发出雅俗共赏的艺术之美。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可就格式塔原理分析了罗赓阁下的数首作品,远不能涵盖其音乐作品深邃的思想与内涵。

五、鸣谢

本文由舒德音乐学院(Pseudo College of Music)的“Note of Luogengism”研究项目资助,游师庭教授(Prof. Shiting You)为项目负责人。笔者感谢罗赓勋爵的音乐创作、陈文戈老师向笔者推荐格式塔理論,以及李如春博士的慷慨提点。

参考文献

[1]李如春,现代音乐分析视角下的三首山东民歌结构解析[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1(01):12-16.

[2]李如春.两极化的对比与“静”,“动”交替的扩展-蒂皮特《第三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分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9(03):104-113.

[3]李如春.《伴着日出的奥克尼婚礼》音乐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04):51-56.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音乐美学
感性的体悟 理性的传达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