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山“背二歌”的音乐形态规律与传承探索

2018-05-14陈好建

北方音乐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传承

陈好建

【摘要】巴山背二歌在悠久的劳动形态中孕育,有着较为独特的艺术形态,既有山歌的高亢,又有劳动号子的律动。尤其是与方言的完美融合,诠释了巴山人民的劳动智慧。在音乐本体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曲调简朴优美、结构短小精悍,衬词衬腔巧妙。在城市化浪潮中只有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移植,才有传承的希望。

【关键词】背二歌;音乐形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巴山“背二歌”

民歌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与劳动结合,与当地方言紧密结合。巴山“背二歌”是巴山地区独特地域环境下的产物,与劳动息息相关,在此地较特殊的搬运方式“背”中孕育而生。也是最能体现巴山民歌特色的种类。旋律高亢形似山歌,又具有劳动号子的律动性。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背二哥肩磨背挑的故事已然成為历史,各类交通工具取代了背架、背篓,各种现代媒体传播手段取代了“山歌”。“背二哥”这一职业也自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巴山“背二歌”这种时代性的传统艺术也已逐渐失去了原本的人文生态环境。现在从事背二哥的人越来越少,会唱“背二歌”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巴山“背二歌”和其他民间传统艺术一样,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和保护危机。

二、巴山“背二歌”的音乐本体特征

(一)巴山“背二歌”的体裁归属

虽然巴山“背二歌”的音乐与风格融合山歌和劳动号子两种元素,而判断民歌种类还要以风格为主。巴山“背二歌”产生于劳动之中,并且也有一领众合的演唱方式。但巴山“背二歌”是在劳动中打杵休息时所唱,不是为了协调劳动动作,而是抒发歌唱者内心情感,音调悠长、节奏较为自由,演唱之前会有一声长长的吆喝(又称甩腔)。由此可见,巴山“背二歌”音乐曲调特征更符合山歌的音乐体裁特点,属于高腔山歌。

(二)巴山“背二歌”的歌词特征

巴山“背二歌”唱词以七言格律体为主,符合南方山歌的基本格律特点。如“打一杵来唱个歌,别人说我多快乐,何从有个快乐处,背起背子难上坡。”“背二哥来背二哥,哪个叫你背啷(那么)多,一回二回背起病,没人给你扯草药。”但由于背二哥经常走南闯北,来回穿梭于川陕地区,因此巴山“背二歌”也会有一些较为口语化的自由句式格律,带有北方山歌格律特点。如“通江河来,南江河哟,我(情兄儿)好喂小脚,我扯了三尺毛蓝布哦,我粘了一双我(情兄儿)鞋脑壳”。这些唱词格律表示,巴山“背二歌”的地方色彩以南音为主,兼染北音色彩。

巴山“背二歌”语言诙谐、风趣,多带有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均为即兴创作,多用双关语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如“叫声脚杆你莫耙(软),上坎就到凉风垭,店老板娘等着你,敞开胸怀在喂娃娃,你要想吃那热馒头,你就慢步慢步往上爬。”通过多种比喻,一语双关,描绘了背二哥们对店老板娘的调侃,激发了他们内心的热情,表达了背二哥的浪漫情怀。

(三)巴山“背二歌”的曲调特征

巴山“背二歌”的调式基本都为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起句常用一个“上长音”,大多以商音开始上行四度到主音徵音。旋律呈先上后下的扬抑格,下句又从宫音下行到低八度主音徵音,音域也大多为一个八度。巴山“背二歌”旋律进行通常都是二度上下级进,或是三度音程的跳进,很少有大音程的大跳。且巴山“背二歌”的旋律多出现在高音区,唱腔较为高亢、嘹亮,风格粗犷豪放。因此,巴山“背二歌”的调式、旋律都体现了川东地域性特征。并且由于巴山“背二歌”演唱比较自由,所以很多“背二歌”都无法用小节线划分。

巴山“背二歌”的节奏节拍非常自由,大多是弱起节奏,具有很强的节奏动力性。旺苍县的“背二歌”《背架弯弯像只船》则是以散拍来记谱。在实际演唱中,巴山“背二歌”节奏的即兴性很强,因此现代记谱法很难用固定的节拍来记录。

(四)巴山“背二歌”的衬词衬腔特征

巴山“背二歌”的衬词除了常用虚词外,还有像巴山其它民歌的衬词一样用实词作衬词,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特色之一。如“(咿呀)背架弯弯(哟)像只(哟)船)呵,情哥儿背铁(哟)又背(哟)盐(呐)。鸡叫(呵)三声(呵)就起(哟)身(呵),(太阳儿)太阳落坡(哟)(贤友儿)又团圆(呐耶)!”这首歌的衬词就是实词和虚词相结合。背二哥们歌唱自己的生活,往往会用到“贤友儿”“情兄儿”等实词作衬词,这类衬词指背二哥们相互打招呼;如果唱情歌,则会用“贤妹儿”“情妹儿”或“情哥儿”等实词作衬词。除了实词与虚词结合之外,巴山“背二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衬词用的多而繁,一首歌里面会出现大量像“哦”、“哟”“耶”之类的语气词。

衬词、衬腔的运用使巴山“背二歌”音乐色彩更丰富,表现了巴山人真切质朴的感情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衬词、衬腔好像一声声叹息,叹出巴山人的苦与愁,仿佛古老的巴山人与大自然斗争中产生的声声呐喊与阵阵喘息。他们在痛苦中挣扎,在繁重的劳动中勉强生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三、巴山“背二歌”的演唱与传承

(一)巴山“背二歌”的演唱要点

1.演唱方法

演唱巴山“背二歌”需要注重声音的自然性,原生态唱法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描述生活、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歌唱状态,是一种贴近自然的演唱方法,这一演唱特色也是民间音乐的精髓。背二哥们在路上休息时即兴演唱,自然的声音与大山里自然的环境融为一体,大自然就是天然的录音棚与音响。演唱巴山“背二歌”讲究以声传情、以声达意,歌唱状态应是最真实、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因此,演唱者应该以最自然、放松的状态,想象自己置身于大巴山中,从而唱出心中最真实的感受。当下,有多种把背二歌舞台化的尝试,借用美声、民族唱法技巧,也受到大众喜爱,重要的是背二歌的精神的传承和风格的延续。

2.用方言演唱

巴山“背二歌”的演唱是建立在大巴山地方方言的基础上的,歌唱巴山“背二歌”时必须以当地的方言来演唱,方能体现大巴山独特的地域特色。如《天上落雨地下稀》中,“岩”要唱成“ai”,“脚”要唱成“jio”,“裂”要唱成“lia”。歌曲中的衬词也是大巴山人方言中的语气词,特别是“嘛”、“哟”,这都是巴山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语气词。要唱好这些衬词,首先要学会用方言说这些语气词,然后再将它们带入歌曲中演唱。唱好了巴山“背二歌”的衬词,才能更好地掌握其演唱风格。

3.甩腔的运用

演唱者在歌唱巴山“背二歌”之前和结束时都会有一声有力的吆喝,又称之为甩腔。是演唱巴山“背二歌”的一大特点,如果在演唱时省略这个甩腔,那就不是真正原滋原味的巴山“背二歌”了。据南江县巴山“背二歌”传承人袁吉芳在央视纪录节目《南江乡土情》采访中所说,唱巴山“背二歌”之前吆喝一声之后能够疏松肩背的关节,背二哥们背着沉重的货物走累了休息时喊一嗓子能够使身体放松,让自己更有劲;巴山“背二歌”结束时的吆喝则是为背二哥繼续前行做呼吸和准备。甩腔也是演唱巴山“背二歌”的一大难点。因为巴山“背二歌”是在背二哥们负重休息时演唱的歌曲,但普通演唱者一般很难体会到背二哥劳动时的艰辛,所以也很难唱出地道甩腔的韵味。

(二)巴山“背二歌”的传承

1.现实问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交通的快速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事“背二哥”这一职业的人越来越少,巴山“背二歌”也随之逐渐消失在大巴山中。如今的大巴山里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大都在外务工,不愿意学习“背二歌”,因为没有经济效益,大家都不愿意来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巴山“背二歌”与当下人们的审美习惯有着一定的差异,自身发展的滞后与当代人听觉发展的不适应也成了制约其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因素。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人们随处耳闻的音响都是“立体”“环绕”“杜比”之类的音效,更愿意接受丰富、圆润的音色。巴山“背二歌”相对来说音色太过于单调、薄弱,大大减弱了巴山“背二歌”在传播上的影响力,从而给传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巴山“背二歌”的演唱方式属于原生态唱法,发声方法较为自然,要求歌唱者更多运用到真声演唱。同样的,在呼吸方面也用到的是自然性的胸式呼吸,在歌唱中很难有气息支持的歌唱状态。由于歌者在演唱巴山“背二歌”过程中趋于一种本能的自然性,或者是他们对科学歌唱方法缺乏了解,导致在歌唱过程中大多运用到喉部肌肉,所以巴山“背二歌”的演唱方法不太大众化,这也不利于传承与发扬。

2.几点建议

第一,寻找传承人。如果要保护以及传承巴山“背二歌”,应该留下更多珍贵的影像、音频资料。所以,笔者建议大力寻找会唱巴山“背二歌”而且唱得好的人将他们所知道的“背二歌”都唱下来、录下来。

第二,建立传习所。在地方设点,找一些会唱巴山“背二歌”的人来教附近的村民学唱“背二歌”。目前,巴中市白庙乡已经成立了传习所,巴山“背二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治华负责教大家演唱巴山“背二歌”。

第三,让巴山“背二歌”走进学校课堂。学习传统音乐文化要从小抓起,可以将搜集到的巴山“背二歌”变成教材,作为一门拓展课程使中小学学生来学习。

第四,改编歌曲。由于传统的巴山“背二歌”演唱方式太过局限性,可以在保留其原有特色上进行改编,让它更适合大众演唱,更易被大众所接受。

四、结语

巴山“背二歌”最能体现巴山独特的地域音乐风格,音乐形态具有规律性,与当地方言紧密结合,唱其歌,易其俗。当下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种类 的保护力度较小,城市化进程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身边渐渐消失文化艺术。传承即有变异,变异即是传承的主要形态,适应当下,保存精神,这也是巴山背二歌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筝鸣.“巴山背二歌”的音乐美学特性探究[J].音乐探索,2008(01):10-12.

[2]陈国志,张浩.川东北“巴山背二歌”之音调类型与形态特征[J].民族音乐,2016(02):41-43.

[3]四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巴山“背二歌”[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6(07):69.

[4]陈国志.川东北独特歌种——“巴山背二歌”之相关问题探讨[J].艺术研究,2014(01):36-37.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