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演奏版本研究

2018-05-14陆贝妮

北方音乐 2018年11期

陆贝妮

【摘要】《平湖秋月》是一首由中国作曲家陈培勋于1975年根据中国广东音乐家吕文成的音乐作品改编而成的钢琴独奏曲,这首钢琴曲只有25个小节,篇幅很短,但是却常常出现在中国著名钢琴家独奏音乐会的曲目单上。《平湖秋月》的旋律沉静又起伏、清晰又缥缈,勾勒出充满浓浓中国元素的湖水月色美景。本文将结合谱例研究比对郎朗、陈萨、陈洁三位青年演奏家的演奏,从而对《平湖秋月》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进行解读。

【关键词】《平湖秋月》;中国作曲家;陈培勋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平湖秋月》演奏版本的速度分析

将郎朗、陈萨、陈洁的演奏版本进行对比,首先唤起耳朵注意的是,三位演奏家对此曲的速度处理有明显的差别。《平湖秋月》这首钢琴曲从头至尾都运用了由三十二分音符和六十四分音符组成的织体,这种织体的特征与波光粼粼的湖面、细碎迷离的月光相契合。那么如何通过速度的精准把握和微妙变化来增强这首作品的艺术特征呢?接下来我将依据《平湖秋月》的旋律段落划分,分段对三个演奏版本的速度进行对比。

第一段(1-9小节):第一段是引子加第一乐句,此段旋律是整首乐曲的开头,是一幅美景图画的铺垫和展开,有一点朦胧,又有一点让人期待,第一段的演奏速度在全曲中是最慢的,三位演奏家都用了各自的速度来诠释第一段。郎朗的演奏速度明显慢于其他两位演奏家,陈萨第一段的演奏速度是最快的。

(谱例1)

第一段前两小节是《平湖秋月》的引子(谱例1),郎朗推进的速度比其他两位演奏家慢,缓慢的进入犹如一个过度,让听者渐渐融入其中。并且在推进中有个别音再次降速,有迂回感。郎朗的演奏速度让人更加放松自如,更具古典气息,放佛置身在《平湖秋月》的景色中时间都变缓慢了。陈洁与陈萨在第一段的演奏中选择了较快的速度,在全曲开篇就直接进入了作曲家描绘的景色中,有一种“开门见山”的气势。因为开篇就采用较快的速度,可能听者在听觉和思维上还未能做足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听者会更容易被演奏者灵动的演奏而吸引。因为过快的速度更容易渲染一种即时的气氛。

第二段(10-22小节):第二段是全曲的正文,包含高潮(10-19小节)和进入尾声的部分(20-22小节),从这段开始六十四分音符(谱例2)登场了,六连音、七连音、十连音、十二连音也相继出现。这段是演奏者“炫技”和充分展现《平湖秋月》艺术特征的段落。郎朗在高潮部分的演奏速度是最快的,其他两位演奏者的速度则较接近。

(谱例2)

郎朗第一段的演奏速度是慢于其他两位,但是第二段高潮部分的演奏速度又是三人中最快的,他选择的演奏速度给《平湖秋月》带来了非常强烈的对比。并且虽然郎朗第二段的演奏速度飞快,但是演奏细节处理得相当到位(下文在力度和音色的研究中会具体分析),比如他在进入尾声(20-22小节)的时候有非常明显的降速(谱例3),并且持续了三个小节,这就使第二段整体在听觉效果上非常精巧,毫不鲁莽,既与第一段缓慢地推进、充满古典气息地展开有对比,又有统一。

陈洁与陈萨第二段的演奏速度与第一段的演奏速度相近,高潮部分的演奏速度慢于郎朗,在进入尾声部分的演奏速度又快于郎朗。所以这两位前两段的演奏速度整体变化较少,听觉效果相对平稳。

第三段(23-25小节):最后三小节是《平湖秋月》的结尾,三位演奏者都用了相较于之前最慢的速度去演奏。并无明显速度差异。

(谱例3)

二、《平湖秋月》演奏版本的力度分析

演奏中,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往往不是割裂的而是同时进行的,速度与力度相互作用带来的听觉效果能充分表明演奏者对于曲目的理解,也能展现不同演奏者的演奏风格。本文将着重对三位演奏家《平湖秋月》第二段(10-22小节)的演奏力度进行比较研究。

郎朗第二段的起始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两位,同时在力度处理上,他特别强调了右手最高音的音量(谱例2),因为右手音较多,所以右手除最高音以外的音都是很轻的。在几串相同音型的快速弹奏下,造成了一种有规律的波动感,就像荡漾的湖面波涛被激起,同时整体的听觉效果也非常干净利落。而其他两位演奏者最高音的处理并没有郎朗突出,所以听觉效果有一些厚重,画面感不够清晰。在左手低音的演奏上,三位演奏者都加了较强的力度,郎朗左手的力度明显强于其他两位演奏者。所以左右手的力度对比上,郎朗表现得更强烈。

在进入尾声的部分(谱例3),三位演奏者的力度处理基本一致,都强调了右手三十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两处,其余部分音量较弱。但是由于郎朗此处的速度(上文分析)是慢于其他两位的,故此处郎朗的演奏效果更加安静,更能与第二段的高潮部分产生对比,也能更好的与之后的结尾连接。他对整个第二段的速度与力度处理是很精妙的,左右手有激流,也有潺潺細流,有动有静,生趣盎然。

三、《平湖秋月》演奏版本的音色分析

音色是音乐表演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在同样的乐器产生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曲目需要不同的音色来诠释。比较研究三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音色的差别是很明显的。接下来将重点比较分析三位演奏者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音色处理。

第一段(1-9小节):郎朗整体演奏得很柔和,特别是三十二分音符的进行他一音一音缓慢轻轻推进,《平湖秋月》这首钢琴曲是由大量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构成的,在全曲开始郎朗将这个织体演奏得很柔美,一点不着急将这个织体的流动性立刻展示开来。接下来的乐句,郎朗右手旋律音突出,音色饱满明亮,其他声部的音基本上听不见。陈洁在第一段的音色处理上比郎朗更明亮,因为陈洁左手的力度用了更多,左右手联动使第一段听觉效果整体明亮、丰满。陈萨第一段的演奏速度是三位演奏者中最快的,因为速度过快,音色的变化、对比就不是很容易让听者察觉。笔者认为,因为郎朗第一段的演奏速度是最慢的,所以他的演奏更能带来柔美的效果。

第二段(10-22小节):这一段是全曲最“炫技”的部分,三位演奏家都用了各自全曲最快的速度来演奏这一段。在音色上,郎朗的颗粒性非常强,右手在快速的跑动中,无论是很强的最高音还是较弱的低音都非常清晰灵动,每个音都像针尖一样在琴键上舞动。而左手的低音郎朗选择了饱满厚重的音色,与右手的灵动产生了夸张的对比。其他两位演奏者右手的颗粒性没有郎朗那么强,在跑动中旋律线条虽然很清晰,但是每个旋律线内部的构造不够明确,又由于右手的音较多,这就使演奏效果比较厚重,有一点朦胧。笔者认为,因为郎朗右手的演奏更加清晰,高音与低音的对比更加强烈,所以郎朗第二段的演奏效果层次性更强。

四、《平湖秋月》演奏版本的风格分析

钢琴曲《平湖秋月》篇幅短小全曲只有25个小节,演奏难度虽然不如艰深的钢琴独奏乐曲,但是由于此曲是由炫技性的织体组成,故而非常需要专业的演奏技巧。

在多次听《平湖秋月》的三个演奏版本后,笔者个人认为郎朗对这首中国乐曲的演奏是更有个人风格的,在速度的选择、力度的对比、音色的诠释上,他既展示了个人无比辉煌的演奏技巧,又把作曲家陈培勋谱写的“平湖秋月”的“美”毫无保留得表现出来,并且这种表现是有逻辑依据的,是合乎情理的,更是让人过目不忘的。而其他两位演奏家也是在基于乐谱的音乐元素上,合理演奏了该曲,由于变化和对比较少,整体风格比较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