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荆州花鼓戏的唱腔及演唱特点

2018-05-14何花

北方音乐 2018年11期
关键词:花鼓花鼓戏小调

【摘要】本文就荆州花鼓戏的历史由来,唱腔及演唱特点做了几点详细的解说,荆州花鼓戏是由湖北民间的乡土戏曲演变而来,在历代民间艺人的努力下演变了四大主腔和200多种小调的唱腔形式,独特的演唱形式是荆州花鼓戏最大的特色。

【关键词】荆州花鼓戏;唱腔及演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一、荆州花鼓戏的由来

根据历史文献对荆州花鼓戏的记载,起源最早的是在1845年(清道光元年)的沔阳州(今仙桃市),位于“千湖之插”。与许多的戏曲一样,都是起源于民间。据说当时是由一名在田埂上干活的善歌者击鼓领唱的,“打起锣鼓唱秧歌,忘记疼痛干活”活泼明亮的歌声号子,遍及在田园里。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踩高跷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一起构成了沔阳花鼓舞的源头。乾隆年间花鼓戏逐步演变成有人物装扮的表演形式和简单故事情节的演唱内容,以“地花鼓”“架子花鼓”为主。形成了沔阳花鼓的雏形。到了道光年间又出现了“平台花鼓”,亦称“麦黄戏”或“犁尾戏”。到了后来,演出平台被四根竿和六根竿搭起的阳台代替,演员也分成了须生、正旦和老生三種,此时,沔阳花鼓已经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新剧种。到了咸丰和同治年间,花鼓戏进入了他第一个巅峰时刻,剧目也从“单篇戏”发展成“对子戏”,如《三官堂》《双撇笋》《掐菜薹》等。常在迎神、赛会、祝寿、贺喜时演出,被称为“神戏”,演出规模盛况空前。乡村“五里三台”戏的繁荣,造就了汪春宝、史旺、黄二生、贺霞龄、陈文科这些花鼓名流。1949年,荆州花鼓戏迎来了它的下一个高潮,打出了“剧种回归”的旗帜,在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建立了第一批县级花鼓剧团。在今后的十年里,荆州花鼓戏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将传统的演出模式改成弦乐伴奏。1953年以沈山和杨笃清为代表的花鼓戏名流,在新中国首届民间艺术汇报演出上,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是一部反映花鼓艺人穷苦生活的作品《打莲湘》。到了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湖北省和中南区举行文艺汇演,荆州花鼓戏以《斩经堂》《三官堂》《借牛》等作品获奖,奠定了荆州花鼓戏在湖北戏曲的地位。1981年正式改名为荆州花鼓戏,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为追捧,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荆州花鼓戏的唱腔

由于演唱功能的不同,分为主腔和小调两种类型。下面就对其功能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介绍;主腔根据突出功能特点的不同。又分为四平腔、高腔、打锣腔、还魂腔等。四平腔曲调刚柔并济,根据不同的人物特点,又分为男四平、女四平、小生四平和老四平。男四平成熟、稳重、做事干脆将中年男子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女四平委婉、缠绵、婀娜多姿,以表现少年妇女的喜悦、忧思之情;老四平刻画的是老年劳动人民,勤劳、中肯;小生四平腔调则显得生硬,多塑造风流、潇洒的形象俗称小生四平;虽然没有多样的板式变化,但却适宜抒发喜悦、忧郁、思念等不同情感。高腔是荆州花鼓戏唱腔中最具代表性的唱腔,其唱腔特点灵活多变,可塑性强该腔调一般用于表达很多情感的剧种。打锣腔和还魂腔是一种特有的悲腔,常用于中老年人抒发悲痛和诉述悲伤往事,曲调深沉,悲凉。还魂腔是由打锣腔演变而来,是专门为给鬼魂诉述冤屈所用,曲调更加凄凉,一般这两种唱腔不在一起使用;专用曲调、插曲、单篇牌子是小调的三种类型。专用小调是多样的演唱形式,是最亲近民间的戏曲。有一戏一曲、单曲变唱、多曲联唱诸调。插曲一般是用作插入地方曲艺和时调小曲的曲调,让戏剧更加丰富多彩。单片牌子是一人载歌载舞、抒发情感或叙述故事的腔调。作品有[站花墙] 、[西腔] 、[十只梅]等,从特有的演唱形式逐步演变成一曲多用的腔调。其语言和曲调的高度结合,让演唱那么的自然,协调,浑然天成,形成独有的风格。

三、结语

在对荆州花鼓戏的唱腔和演出特点的研究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历史博大精深,这些戏曲一代代流传,并经过民间艺人的传承和不断完善,衍生了荆州花鼓戏的多种唱腔形式和演唱特点,它优美的唱腔特点丰富多彩的演出模式让荆州花鼓戏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代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荆州花鼓戏在以后的道路上越来越好,被更多的人熟知,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何花,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基金项目: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项目编号B2017247。

猜你喜欢

花鼓花鼓戏小调
和声小调音阶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走进“中国花鼓之乡”山西翼城
蒸湘区实验小学把花鼓戏请进校园
Colorful you
花鼓戏转型经历和湘籍民族歌唱家关联性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