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8-05-14曲京民黄河军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1期
关键词:集团化烟台职教

曲京民 黄河军

[摘 要] 近年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行政部门引导作用不强以及行业企业履行义务不到位和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有必要从完善职教集团内部机制、加大政府部门统筹力度以及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热情等方面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创新发展。开展集团化办学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的重要载体。在对烟台市数控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实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烟台市数控技术职业教育集团成立的背景、运行做法与成效,分析了集团化办学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集团化办学创新发展建议。旨在通过探索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提升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从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数控职教集团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217-03

一、成立烟台市数控技术职业教育集团的背景

2006年9月26日,在烟台市教育局、经信委具体指导下,由烟台理工学校牵头,联合烟台市12所骨干职业院校和16家知名企业,挂牌组建了烟台市数控技术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称“烟台数控职教集团”)。烟台数控职教集团的建立是新形势下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抉择。

1.烟台市产业结构调整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是成立烟台数控职教集团的外部动力。多年来,随着烟台市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逐步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六大产品集群,呈现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对数控技术人才需求高速增长的态势。

2.烟台市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建设良莠不齐,校企合作徘徊不前,是成立烟台数控职教集团的内部动力。烟台经济的强势发展,拉动职业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本地职业教育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职业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一些学校存在投入少、规模小、质量低的现象,办学分散,无序竞争,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许多职业学校与企业接触面较窄,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校企合作,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不符;部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分散,骨干示范专业不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难以适应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各级政府重视倡导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烟台数控职教集团成立提供了机遇。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鲁发〔2005〕35号)明确倡导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出:“支持以龙头学校、龙头专业为载体,组建由行业、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在师资、设备、教学、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烟台市教育局为推动集团化办学,制定了《关于组建市级职业教育集团的实施意见》,为烟台数控职教集团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烟台数控职教集团运行的基本做法

烟台数控职教集团是一个办学联合体,由相关骨干职业院校和企业参与,立足于为本地区机械加工行业企业服务。在不改变现有隶属关系的前提下,使相关学校和企业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加强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

(一)组建及运行

制定《烟台数控职教集团章程》,按照“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吸收相关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知名企业家及高级技能型人才参加,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制。烟台数控职教集团属松散型非法人组织,接受烟台市教育局、经信委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

(二)责任与义务

集团成员单位须自觉遵守集团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履行责任和义务。成员学校应优先为成员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提供职教资源为成员企业培训员工。对接产业发展设置专业,对接职业标准开设课程、开展教学。成员企业优先为成员学校师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和设备,选拔技术骨干指导师生实习实训,积极向成员学校提供企业岗位用工订单,定期选派能工巧匠到成员学校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培训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训,传授企业文化。

(三)工作机制

集团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讨论并协商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每三年召开一次集团理事换届会,推选新一届理事会牵头单位,修改完善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届内各成员单位必须自觉承担《烟台数控职教集团章程》所规定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参与集团事务。

三、烟台数控职教集团办学成效

烟台数控职教集团成立已有11年,目前已基本构建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在教学研究与管理、学校招生、毕业生安置、实习实训、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破解了职业教育诸多难题,提升了烟台数控职教集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自2009年烟台市委组织部、人社局、经信委、教育局等七部门对烟台市12个市级职教集团进行年度考核以来,烟台数控职教集团三年获得年度考核第一名,共获得专项奖励资金50万元。

(一)集团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首先,组织制订了《烟台市数控职教集团章程》,依据章程规定,遵循优先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本准则,开展集团各项活动。其次,为促进集团规范健康运行,制订了《烟台数控职教集团运行管理实施细则》《烟台数控职教集团年度考评标准》,对集团成员单位年度工作做了详细要求,提出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同时,为保证烟台数控职教集团的正常运行,健全《烟台数控职教集团招生工作意见》《烟台数控职教集团数控类专业教学指导意见》等日常管理制度,整理印刷形成《烟台数控职教集团管理制度汇编》,供集团内部使用;为提升集团的示范作用,还制定了《烟台数控职教集团品牌建设方案》等文件。

为推进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烟台数控职教集团的示范作用,建立了集团网站并适时更新,及时编发集团《工作简报》,为集团各成员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加快提升集团基础能力

集团成立以来,牵头学校烟台理工学校先后争取资金和内部挖潜,投入1亿余元用于提升基础能力,其中2000多万元用于购置数控教学设备,使烟台数控职教集团实训基地的数控装备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其他11所成员学校也相继投入近7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大幅改善。2011年以来,烟台理工学校等5所集团成员学校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先后获得中央财政5600万元资金支持;烟台临港工业学校等6所成员学校成为山东省中职规范化学校立项建设单位,获得山东省财政6400万元资金支持;烟台理工学校等4所成员学校获得山东省中职品牌专业建设资金1050万元资金支持;烟台理工学校等6所学校成为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单位,获得山东省财政6000万元资金支持。集团成员学校基础能力的提升,大大提高了集团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成熟

集团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和重点。通过组织成员单位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走访调查等,了解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每年11月份,牵头学校对所有成员企业进行调研,一方面分析企业对学生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的要求,主动调整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收集成员企业未来3年的用工情况,据此对本专业招生情况进行预测。每年1月上旬和6月上旬,集团确认成员企业当年订单,修正第二年订单,统计第三年订单,并于当月下旬将订单分配到各成员学校。依据企业需求,校企共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按照“办好一个骨干专业,引进一家知名企业,共建一处实训基地,打造一个职教品牌”的思路,集团制定并完善了《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办法》和《校企合作实施方案》,积极实践引厂入校、办学入厂,探讨“嵌入式”校企合作模式。集团牵头学校先后与莱州市金岳汽車拨叉有限公司、中国环日集团、强信机械科技(莱州)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目前,成员企业莱州金岳公司投资2000万元在校内建成了3000平方米数控生产车间;学校与国家焊接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山东康佰力水务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山东先进焊接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培训基地项目;成员企业强信机械科技(莱州)有限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在企业内建成90平方米的培训教室和1000平方米实训车间,供学校师生实习使用。其他成员学校也广泛开展引厂入校、办学入厂的校企合作,仅2016年就举办冠名订单班15个。

随着校企合作程度越来越深,“订单式”“互动式”“嵌入式”等合作内涵越来越丰富。通过开展订单培养,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进行工学结合,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邀请合作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科研等活动,有效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学与生产、课程与职业标准、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成熟。

(四)集团内涵建设不断深化

集团发展突出内涵建设,重点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制定了《烟台数控职教集团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完善了《烟台数控职教集团数控专业学习指导手册》,2012年,牵头学校承担并完成了山东省中职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数控车加工方向)的编写。课程设置根据工作任务设置训练项目,形成项目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突出机械加工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结合,加大数控仿真模拟技术学习;教学方法普遍采用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教材建设邀请成员企业技术骨干到校,组织实训教材编写《车工实训》《数控车削实训》《数控编程实训》等校本实训教材已在成员学校推广。近三年,集团成员学校数控专业技能队参加国家、山东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获国家二等奖3个,山东省一等奖6个。

(五)集团化办学难题有效破解

按照烟台数控职教集团章程和运行规则,集团制定了《烟台数控职教集团化办学大研讨意见》,成员学校每年组织开展集团化办学大研讨活动,着力解决集团化办学难点和焦点问题。成员学校主要探讨解决“如何深化校校融合、校企合作”问题,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集团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训教材编写,学分制、弹性学制改革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改革与实践。成员企业主要探讨解决“如何为成员学校发展提供有效帮助支持”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师资支持、设备支持和技术支持。集团成员学校和成员企业积极参与,集团秘书处积极协调,通过走访、问卷调查、撰写报告、问题反馈等,集团运行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效破解,集团化办学逐步深入。

四、烟台数控职教集团办学体会

1.实施集团化办学,能够优化教育结构,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烟台数控职教集团成立以来,加强了校际、校企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实现了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形成了集约化办学优势。

2.实施集团化办学,能够促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间的互利双赢。通过烟台数控职教集团建设,推动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有的成员企业在成员学校设立企业冠名奖学金,有的成员企业捐资在成员学校建设实训基地,有的成员企业选派领导、技术骨干与成员学校领导、专业骨干互派兼职,有力推动了成员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各成员学校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成员企业培训职工,与成员企业联合科研、联合开发,有效提升了成员企业的发展实力,增加了经济效益。集团化办学使教学与生产对接紧密,产教实现融合,实现了校企双赢。

3.实施集团化办学,能够创新培养机制,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校企间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采用冠名班“订单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确定实训项目,共同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保证了理实一体,学做合一,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4.实施集团化办学,能够整合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经济服务能力。通过集团化办学,有效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能够扩大学校招生规模,并能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品牌效应,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十一年来,烟台数控职教集团12所成员学校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3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万余人次,培训数控类专业教师1700余人次,每年向烟台市加工制造类企业输送2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五、集团化办学面临的问题

烟台市数控职教集团运行有其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但是集团要进一步健康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轻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校企密切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烟台数控职教集团主要是学校在牵头运行,组织上比较松散,缺乏調动各方积极性的刚性措施,发挥各方优势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缺少吸引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理想平台,集团内部运行机制不够科学。集团化办学现状是职业院校热情较高,一些行业、企业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二)地方政府支持政策相对薄弱

目前集团化办学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指导,集团化办学实践也有了较多积累。但集团化办学突破不大,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对集团化办学的支持政策相对薄弱,缺乏配套的评估激励机制;政府在集团化办学中角色缺失,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力度不够,更缺少对集团化办学的资金支持。

六、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建议

针对集团化办学面临的问题,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创新职教集团运行机制

进一步改革完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校企一体、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职教集团运行模式,突出加强行业、企业在集团化办学中的主体作用。学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的职教集团现代化管理运营模式,不断增强职教集团的主动权和鲜活力。

(二)进一步强化集团化办学政策支持,搭建职教集团发展平台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职教集团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建立职教集团的督导评估和激励机制,组织开展集团化办学观摩交流、考核评估等活动,及时破解制约职教集团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探索设立集团化办学激励基金,支持校企一体化办学、产教融合、共建共育;引导鼓励集团成员单位在联合招生、联合培训、共建基地等方面做出特色、做强品牌。

参考文献:

[1]李艳秋.职业教育集团化视角下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构建与优化[J].教育现代化,2017(32).

[2]缪学梅.职业教育集团耗散结构熵及其协同治理机制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7(8).

猜你喜欢

集团化烟台职教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融合共生:新时代高中集团化办学的创新实践
集团化办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2021《镜观烟台》摄影四季大赛第一季度作品展示
2020《镜观烟台》摄影四季大赛第四季度作品展示
再论集团化办学
2020《镜观烟台》摄影四季大赛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