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构建特色三亚大学城的成因

2018-05-14叶九熊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学城三亚人才

叶九熊

[摘 要] “大学城”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多所大学在区位空间布局上和用地布局上聚集在一起,使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可以进行生活、学习、工作等活动。将从构建大学城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政治等角度浅析。

[关 键 词] 人才海南;特色三亚大学城;成因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2-0032-02

三亚是中国最南端的城市,是中国唯一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位于北纬18°09′34″~18°37′27″、東经108°56′30″~109°48′28″之间,处于西太平洋环带上,位于东南亚中心,是中国同东南亚各国交往最便捷的大门,也是中国与西南亚、非洲、欧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两百万平方公里的南海,自己的海岸线长度是209公里,管辖的海域面积是3500平方公里,拥有土地面积是1919.6平方公里。三亚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海南的发展建设中,占据“一南一北”格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储备人才,因此,大力发展优质高等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要战略任务。三亚现在有5所高校,各高校间虽有特色,但是未能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故此,应该构建三亚大学城,将各高校间优势互补,共同齐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科学建设人才海南,服务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一、三亚新建大学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建三亚大学城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琼南地区教育事业的需要,能够以知识经济带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使琼南地区甚至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期间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建三亚大学城是改变三亚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与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能够通过以“知识经济”为点,带动系列的高质量、可持续旅游业的发展。新建三亚大学城还是改善三亚高等院校办学的环境和条件的需要。

大学城的形成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人为因素促成或自然因素自发形成的。社会的进步、政治的改变、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更新都从不同侧面刺激了大学城的产生和发展。三亚应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升三亚城市的学术和文化品位,构建大学城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引导三亚市的知识经济带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时回馈于人才海南的构建、服务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二、构建三亚特色大学城服务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我们国家大学城的兴起发展是在国家近几十年教育改革、国家机构改革所产生的结果。然而,三亚的建设发展只是在近十年内有所显见成效。近几年,三亚走出了海南,跨出了中国,走向世界。但是,仅靠近十年内的发展,难以满足三亚的发展需求,难以满足海南对三亚的期望。三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的文化底蕴建设有所欠缺。为发展经济,我们国家积极向西方高等教育取经,增强国际高等教育竞争意识。根据西方教育发展经验,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设置齐全的学科门类,建设具备文、理、工、农、医等多重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形成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海南的历史原因,和国内发达城市的大学乃至世界著名城市的大学相比,三亚的高等教育水平是还是比较高的。三亚要想持续冲出中国,走向世界,必须有强大的知识经济作为支撑绿色经济的后盾。旅游业只有和高科技结合,才能发挥出三亚特色的临海旅游业的巨大力量。而没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就孕育不出真正有巨大能量的高科技。三亚应该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契机,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或者政策倾斜。新建大学城,解决三亚高校发展的土地问题、资源有限问题。实现高校间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效能。三亚的高校发展起步晚,没有学科门类齐备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由于各个高校的优势学科各有不同,各个高校间的实力水平不一,高校发展经常出现偏重现象,新建大学城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强调结合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同时,加快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渗透和建设,各高校间资源共享、学术更加畅通便利。用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造落后的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促使教学内容的水平实现跨越式提高。高等教育改革——创建三亚大学城将三亚的高校建设突破量变达到质变,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构建三亚大学城促进三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我国从建国初到现在,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改革开放30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1979至2007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综合国力显著增强。30年来,我国巩固和加强了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了第二产业,并积极发展了第三产业。1979~2007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长10.8%。从我国产业构成上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

回顾我国大学城或世界著名的大学城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高等教育的每一次改革,大学职能的每一次扩展,都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向前发展着。大学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同时,体现了大学的价值,自身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种结合力越强,相互促进的作用力越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正走进社会的中心,并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而社会经济也在大学城的建设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三亚的经济基础水平受到地理条件限制,热带风光的环境保护要求高,不能发展主导工业。况且海南乃至三亚的人力资源储备,特别是高新科技人才根本不能与大陆沿海城市可比,岛内人才长期外流登陆,新引进的现在还难以具备人才吸引与聚集能力。因此,三亚不仅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更应该构建人才三亚,回馈国际旅游岛。三亚今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新建大学城,各高校间才能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使知识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创建新三亚。

四、构建三亚大学城升级三亚城市定位

我们国家近几十年来,有的大学城内兴建的科技园也是受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而兴建的。有一些城市依托大学城高校集中的优势来发展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把大学城建设与科技园区建设相结合,促进产业发展。如深圳、珠海以及上海杨浦大学城在建设时就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考虑在内,有的则将大学城与科技园区合为一体。

国家要发展就要科教兴国,而科教兴国最关键的要素是人才,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国家复兴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近几年我们国家大幅度调整教育政策,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人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另一方面也为科技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三亚借助国家大幅度调整教育政策,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新建三亚大学城,只有三亚人才的普遍培养才能让更多贫困阶层的子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从更高级的层面上看,有利于激发更多处在三亚乡村的产业结构低下和经济发展落后状态的学子加入高等教育行列,只有底层生活状态在得到改善的同时,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综上所述,三亚经济发展的需要快速推动了大学城的发展,让三亚大学城这座汇集高等人才的集中地成为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解决海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

对大学城发展产生影响的还包括其他因素。如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学城建设资金运作和风险的影响。大学城是各高校在空间上和用地上的聚集体,能够满足城内居民工作学习的日常所需,可以说它是具有相对独立的运转功能城市。同时大学城也是一座充满智慧与魅力的新兴城市,是具有教育、科研、生产、社会服务等多重社会效益的高等教育基地,它的出现将把我国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相信,不久的将来,三亚会因为大学城而绽放美丽的光芒,也会因为大学城而显现更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周伟.中国大学城模式研究[D].中山大学,2009.

[2]王云.大学城建设的利弊分析[J].社会透视,2005(2).

[3]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12):8-13.

[4]黄福祥.广州市卫星城镇建设区域分析和问题研究[J].经济地理,1990(2):44-50.

[5]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3):107-115.

[6]李冬生,官远发,陈秉钊.知识经济与上海大学城规划构想[J].城市规划汇刊,2000(6):69-72.

[7]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廣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广州大学城规划咨询及发展规划综述[J].城市规划,2002(5):90-93.

[8]熊毅.我国大学城问题探索[D].厦门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大学城三亚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汤韵旋诗词三首
An Analysis of Zhuang Language Policy in Guangxi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遵义大学城:“独木”变“森林”
毛遂自荐
被惯坏的三亚
广州大学城十年破茧大变身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