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治理路径①

2018-05-14周莉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2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网络空间道德教育

周莉

[摘 要] 作为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网络在给他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消极影响。网络开放自由的特点,易使中职学校学生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中职学校政治教育要从网络道德目标的明确、内容的完善、方法的创新以及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出发,治理部分中职学生出现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治理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5-0028-0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国家网信办新闻发布厅发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16~27岁年龄段网民占比29.9%,在整体网民中比例最高。学生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2%。我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2小时。根据以上数据综合分析,处于16至20岁之间的中职学生群体无疑是网络大军的主力之一。在享受网络生活带来的愉悦和便捷时,中职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也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时下,中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准确把握中职学生群体的道德发展状况,关注他们在网络中的道德表现,引导中职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一、中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現

网络空间并非是虚无的存在,而是“延伸了的现实社会”,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一定的道德原则来调节和维系。网络道德是“在信息时代网络出现后对社会中新的自下而上状态和生活方式下所产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道德准则”,是每一个网民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网络的身份隐匿性、行为随意性、时空虚拟化、道德主体虚化,挑战着中职学生群体的网上道德行为和伦理规范,导致部分中职学生出现网络道德失范。

(一)网络道德认知模糊

网络道德认知是指对网络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网络道德概念的确立和网络道德思维能力的获得。当前中职学生群体对网络道德认知模糊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1)不能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的差异,认为道德只存在于现实社会,而“完全自由”的网络空间则不需要道德。有些中职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网络空间的本质,认为自己在网络社会是“隐身”的,呈现给他人的只是一串符号或者编码,而不是“我”本身,无限制地扩大网络空间的自由度,使网络道德虚无化。(2)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泥潭,没有一套统一而稳定的道德评价标准,道德取向模糊。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和筛选能力,易受各种信息影响,在评价网络道德事件时,不能秉持一贯的道德观念,人云亦云,缺乏网络道德思维能力。

(二)网络道德情感淡漠

网络道德情感主要是指根据自己所坚持的道德规范,针对网络空间中出现的道德事件而体验到的情绪情感。网络道德情感淡漠最突出的表现是道德责任感淡漠,即网络自我责任感、网络他人责任感和网络社会责任感的缺乏。网络自我责任感缺乏主要表现为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在网络生活中,不能恰当地衔接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沉迷于网络游戏,陷入网络成瘾的泥沼,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负责。网络他人责任感缺乏是在网络空间中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忌他人感受,不尊重他人权利,毫无顾忌发泄情绪,不负责任地发布虚假信息,传播谣言,甚至利用技术优势,侵犯他人隐私,损害人们权益。网络社会责任感缺乏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缺乏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的道德意识,甚至被网络推手利用,破坏网络空间的公共秩序和网络公共安全。

(三)网络道德意志薄弱

网络道德意志是指在网络参与过程中,能明确自己的道德目标,并根据该道德目标的要求来调适自己的行为,自觉抵御外界诱惑,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道德意志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实现外化的重要推力。当前,多数中职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道德意识,也认同网络需要道德来规范。然而,有些中职学生的道德意志却遭受来自内在和外部两方面的挑战。内在挑战源于有的中职学生自身意志薄弱,容易反复,虽然口头上承认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却乐于享受“越轨”行为带来的兴奋和刺激。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空间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特别是伴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的发展,使网络信息来源端口进一步敞开,其中不乏与主流道德和主流价值相违背的信息,动摇着部分中职学生的道德意志。

(四)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道德行为是指在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以及网络道德意志的影响下,表现出的一系列的具体网络行动。网络道德行为是网络道德最直接的表现,网络道德行为失范主要包括网络交往道德行为失范、网络信息使用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行为失范主要指网络交往中的诚信缺失。网络信息使用道德失范主要指网络信息污染、信息滥用以及信息侵权的行为的发生。信息污染是指利用网络平台恶意发布一些虚假信息、暴力信息、色情信息等垃圾信息,污染网络环境。信息滥用是指在信息共享和信息流动的过程中,道德取向模糊,不但自己不屏蔽不良信息,还利用网络终端访问、转发或传播一些不良信息。信息侵权是指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进行信息犯罪,从盗取别人的社交账号,到侵犯知识产权,再到泄露国家机密等触犯国家法律的行为。

二、中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治理的路径选择

中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影响面广,就中职学生群体本身而言,容易导致“个体道德观念弱化和价值取向紊乱,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如果对自身网络行为不从道德层面进行考量,人为地分离了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以两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道德人格生活,这会造成社会对自我道德结构的撕裂。中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不仅是中职学生群体单方面的事情,而且关系整个社会的道德发展和道德走向问题。因此,必须加强中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治理在部分中职学生中出现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一)明确中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目标

中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是端正网络道德认知、明确网络道德责任、坚定网络道德信念、促发网络道德行为,并最终促进中职学生完整道德人格的养成。在道德认知方面,要引导中职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空间的本质,明确网络空间自由与规范的界限,自觉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道德思维来看待网络道德问题,主动与网络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划清界限;在网络道德责任方面,要注意激发中职学生的道德情感,丰富中职学生的道德体验,明确中职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责任意识、他人责任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在网络道德意志方面,要培养中职学生抵御不良信息和外界诱惑的能力,有意识地锻炼中职学生的道德意志,创设一些道德情境,引导中职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在道德行为方面,要鼓励中职学生采取积极的道德行为,严守道德规范,诚信交往、诚信做人,正确利用信息资源,避免越轨行为发生。要根据网络道德结构的不同要素展开教育,避免传统道德和网络道德“两张皮”,最终促进中职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

(二)完善中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中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除了最基础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还要结合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产生的技术和文化根源,完善中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体系。首先,要重视中职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教育,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其次,要注重网络技术应用教育,“网络应用技术是网络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引导中职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技术的本质,明确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才能更好地理解网络道德行为。再次,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公民层面的基本遵循,是抵御西方社会思潮入侵的有力思想武器。最后,要注重媒介素养教育。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媒介素养直接关系网络道德认知。在网络空间,中职学生被海量的信息包围,如缺乏媒介素养、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就会变成木讷的信息输入者、消费者,进而丧失道德判断能力。

(三)创新中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

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的延伸,但并不等于现实道德,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处于不同的时空。网络道德教育方法要遵循技术性、互动性、多样性和便捷性原则。技术性是指网络道德教育要提高教育方法的技术含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构建网络平台,扩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影响力。互动性是指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主客体的交流互动,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保持信息的畅通和及时反馈,尊重中职学生群体的主体性。要注重与中职学生群体的思想交流和价值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惑、情感疑惑和道德选择,积累中职学生群体的道德信息。多样性是指网络道德教育要采取线下与线上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既不抛弃课堂教学主阵地,又不断开辟网络阵地,采取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以规避审美疲劳,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吸引力。便捷性是指在选取教育方法时要注重时效、简单、易行,利用现代传播优势,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更短时间传播到更大范围。

(四)优化中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环境

中职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非朝夕之功,而是在一定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完成的。要优化中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和制度环境,支撑网络道德教育健康发展。首先,要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环境,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道德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须臾不可分离,文化环境的净化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意义,使我国优秀道德传统在文化襁褓中延续。其次,要优化中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舆论环境。社会舆论导向是影响中职学生道德形成和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研究和宣传,占据网络论宣传道制,取得社会舆论话语权,引领社会的舆论走向。最后,要优化中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制度环境,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控,推行网络实名制,逐步填补网络空间的监测空白,规范中职学生网络行为,维护网络公共秩序,形成外在的强制约束。

参考文献:

[1]孙六平,鲁宽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观察[J].人民论坛,2014(3).

[2]张元.网络道德异化与和谐网络文化建设[J].现代传播,2014(4).

[3]趙惜群,黄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路径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网络空间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