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筝曲《云裳诉》创作特点和演奏技法初探

2018-05-14吴梦钶

北方音乐 2018年11期
关键词:秦腔

吴梦钶

【摘要】陕西筝派是中国古筝流派的重要派系,其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再次得以复兴。周煜国先生创作的古筝协奏曲《云裳诉》,作为陕西筝曲的代表作,不论是在创作特点还是演奏技巧上都具有浓厚的陕西韵味,作品大量运用陕西民间音乐素材,乐曲旋律凄婉动人,辅以其独有的民族微偏音的运用以及特殊的演奏技法,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情感表达力。

【关键词】《云裳诉》;秦腔;欢音;苦音;陕西筝曲

【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识码】A

古筝协奏曲《云裳诉》,其名取自于李白所作《清平调》里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意为诗人臆想云朵与杨贵妃的衣裳媲美,花儿与杨贵妃的容貌比妍的文化背景。乐曲创作时,创新的加入钢琴声部的协奏,这种采用中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乐曲在继承传统陕西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变革的推陈出新,不愧为陕西筝曲的代表佳作。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古筝协奏曲《云裳诉》,是当时周煜国先生应青年古筝演奏家袁莎女士的邀请,为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民族器乐独奏比赛而量身定制的一首作品,作品是在周煜国先生1990年创作的筝曲《乡韵》的基础上改编、扩充变奏而来,并加以钢琴协奏的形式。乐曲的风格极具陕西地方特色,以流行于秦川大地的激越高亢、节奏鲜明,善于表现悲壮、激越和凄楚情感的秦腔为主体音调,创作手法简单明快,旋律婉转动人,韵味浓厚,情绪跌宕起伏。以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恨歌》为素材,大量运用陕西筝的传统演奏技法——左手作韵,又结合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使乐曲极具音韵的张力和表现力,因而成为秦筝曲目之代表。

二、作品创作特点分析

古筝协奏曲《云裳诉》是诗、乐、情完美融合的现代古筝作品,音乐风格极具陕西韵味,其曲式结构是不完全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民族调性中的微偏音,也即秦筝的特性音——“欢音”(微#4)和“苦音”(微b7),二者是陕西筝乐作品中常见的表现陕西筝曲韵味之精髓的动态音。“欢音”表达欢快、明朗之情,使旋律增加了跳跃性,“苦音”则与“欢音”相反,多表达悲凉哀怨、愁苦思乡之情。在《云裳诉》这一作品中也大量运用“欢音”和“苦音”,使作品更加凄婉哀怨、细腻綿长、迂回百转,因此作品更具有悲情性。柳中庸就曾用“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来形容秦筝声之苦。

作品开始的慢板部分,采用上行级进、下行跳进的创作手法,并多用“欢音”和“苦音”加以点缀,左手加以颤音的演奏技巧,是作品慢板抒情段落的代表乐句。

分析发现,陕西筝曲多采用三部曲式结构,即为三段式。作品一般由三个规模相近且相对独立的乐段组成,分为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和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云裳诉》采用的是不完全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全曲分为激越的引子、深情的慢板、热情跳跃的快板华彩、如歌的慢板再现、尾声几个性格独立的小乐段。作品由G宫系统的D羽调式贯穿始终,音阶结构上,多为小二度、小三度进行方式,乐曲在速度宏观布局上,三个主体段落采用“慢——快——慢”的传统结构形式,使其在结构性创作手法上简洁明了。作为陕西筝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云裳诉》的创作中饱含陕西地方传统民间音乐的因素,与秦腔、碗碗腔、西安鼓乐等相互融合,使作品既具秦腔的慷慨激昂、热血澎湃,又汲取了老腔(甘肃、山西、陕西、内蒙)艺术成分碗碗腔中“哀”的音色,声声哀怨句句凄婉、如泣如诉的“悲凉调”。《云裳诉》在创作时,极大地发挥古筝的演奏潜力,所涉及的音域宽广、旋律线条旋律起伏大,乐曲进行中多采用级进与跳进交替的进行模式,主题层层递进,以“递进式”的旋律推进,将情绪层层升华,以达情感宣泄的顶点。

(一)乐曲的引子部分(1~12小节)

以“激越地”作为演奏的表情标注,开篇就定义了乐曲的情感主题。1~4小节连续四个强刮奏后紧接摇指,在乐曲的开始就将情绪直接推向高潮;8~9小节连续b7的托劈演奏,第一次用微偏音展现了陕西筝曲的哀怨之声。

如下谱:

(二)深情的慢板乐段(12~50小节),情感主题歌颂爱情

本段开始大量出现微#4和微b7,以连续级进为主,音域集中在中音区,将细腻婉转、悲凉哀怨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旋律流畅动人。正如李白《清平调》一词中所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同时也更能感受到唐玄宗与杨玉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真挚爱情。本段的旋律线条以舒缓、优美为主,表现了杨贵妃与唐明皇爱情的甜蜜,其中16、17小节双托的出现,在平静中略显有突兀,但是其却恰到好处的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这段美好爱情中所蕴含的悲凉结局。

如下谱:

(三)热情跳跃的快板部分(51~191小节),即“兵乱事发”

57小节开始,大量运用了大指快速托劈,营造出了“渔洋浜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紧张气氛。100~131小节加入偏欢快跳跃的摇指,缓解了慢板乐段的哀怨忧伤之情绪,体现了在兵荒马乱的安史之乱之时,士兵们的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同时也表现出了杨玉环与唐玄宗追逐嬉戏、相互依恋,“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的美好、温情的画面。

如下谱:

(四)如歌的慢板再现部分(202~239小节),即“魂断马嵬坡”

本段仍有大量微#4和微b7出现,以连续级进为主,其音乐素材是深情慢板A乐段的完全再现,起到了承接华彩快板的作用。期间古筝与钢琴的完美结合,再次将悲凉哀怨的情绪充分渲染,也为听者留下余音绕梁的无限遐想。音乐旋律沉静而忧伤,使听者沉浸在那段刻骨的爱情故事中久久不能释怀。刻骨的思念、离别的不舍,都化作为此刻缕缕的轻弹慢拨。

(五)尾声,即“刻骨思念”

以急板点指和连续八度音程接摇指刮奏结束全曲,酣畅淋漓,耐人回味。若人生只如初相见,梦回华灯初上、一笑嫣然,而那时的唐玄宗怕是只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追忆了,“月掩娇宫叹别离”,让听者对杨贵妃最后的结局产生无尽遐想。

三、关于作品演奏技巧的分析

《云裳诉》作为陕西筝曲,不仅在创作上结合了陕西的民间音乐和地方特色,在演奏技法上也独具一格,既有古筝传统的演奏技巧,又有现代独具新意的演奏技法的体现。

(一)左手按音(滑音)

在陕西筝派的作品中,左手大指的按弦是最为重要也是最具特点的演奏技巧之一,而左手按音这一演奏技法早在唐代时就已经出现了。在《云裳诉》中,左手大指的按音技巧频繁出现,起到作韵的作用,并将陕西筝曲悲凉哀怨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一种“游离音”的效果。左手的按音技巧,又被称为“以韵补声”,在一弦一柱的古筝上,左手完成的按音、揉弦、颤音、滑音等是单靠右手拨弦所无法实现的。在右手拨弦过后,左手在筝码左侧对琴弦进行有规律的按压,改变琴弦振幅所产生的该音的律高变化,即为“韵”。从小二度到大三度的音程变化,都可在一根琴弦上完成,可进行单滑音,也可以双滑音,其本质作用也是对所拨弦音进行润饰,使原有旋律变得更加圆滑优美。

以上谱例为乐曲中33小节出现的双托和颤音、快板部分出現的连续托劈按音等,是本曲中的难点,演奏者在演奏时,既要控制左手按压琴弦时的力度、深浅、快慢,还要兼顾听觉对音准的判断,内心对乐音的感知也十分重要。演奏时肩膀放松,大臂下垂,大臂与小臂呈90度,手肘与手腕保持同一高度,手腕放松,支撑力落于手指。此曲中快板部分需连续运用大指、中指双按技法,因此按弦时大指和中指交替过程中对力度转换的掌握至关重要,直接决定最后的演奏效果。《云裳诉》中左手快速滑音和颤音的加入,使乐句更富有张力,充分展现了乐曲中悲苦的情绪和高潮,正所谓“秦筝声最苦”“秦筝吐绝调”,又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写“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体现了秦腔的韵味,也使音乐旋律更加完整、流畅。

(二)摇指

乐曲《云裳诉》中如歌的快板部分有长达32小节的连续摇指,乐曲引子的第一乐句和尾声的最后一乐句也均以摇指开始和结束,乐曲中大量出现短摇。众所周知,摇指是古筝演奏技法中,唯一一个能保持乐音时值连贯性的奏法,是指一指或多指在一根琴弦上连续快速的托劈拨弦所形成的连贯的、保持一定音符时值的乐音。在实际演奏中,我们常用的是在距岳山五厘米处,以食指侧面顶住大指义甲,用手腕左右摇摆带动手指连续托劈形成的大指摇。摇指这一指法,在传统摇指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现可分为单指摇(大指摇、食指摇)、双摇、三指摇、四指摇、扫摇、双手摇等,而大指摇又可具体分为扎桩摇和悬腕摇。摇指要想弹奏出好的音色,特别要注意弹奏时的触弦点和着弦点、义甲的触弦面、义甲的触弦角度、弹奏时的速度、触弦时的力度和气口。

触弦点:在筝码右侧有效的弦长中,义甲与琴弦的出现位置通常有三种,一个是在距离岳山三分之一的位置,在此触弦点演奏,音色较为清脆、明亮;二是在距离岳山二分之一的位置,在这个触弦点上演奏,音色较为柔和、绵长;三是在距离岳山三分之二处,在此位置演奏,可有缥缈、悠静之感。

着弦点:指演奏时义甲与琴弦接触的深浅,一般为义甲尖端与胶布的二分之一处,这样的着弦点演奏出的乐音音色较为饱满、深厚,而如果着弦点较浅,演奏的音色则会虚无、轻薄。

触弦面:通常义甲的正面触弦,义甲可稍作倾斜,手指向手心运动方向。

触弦角度:义甲与琴弦呈45度角触弦,手腕摆动带动手指连续托劈。

速度:摇指速度快,义甲与琴弦接触所产生的振幅大,音色较为清脆、明亮;摇指速度慢,义甲与琴弦接触所产生的振幅小,音色越柔和、细腻。

力度:摇指演奏时,发力点不同,力度大小也有所变化,指关节发力、手腕带动发力、小臂带动发力、大臂带动发力,摇指的强弱通常与演奏时的力度成正比。

气口:在摇指演奏时,演奏者的呼吸状态与停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演奏效果产生影响。《云裳诉》100~131小节的摇指段落,可采用距岳山三分之一位置触弦点的快速摇指演奏方法,活泼、跳跃,富有律动感,与深情的慢板前段形成鲜明对比;而其中112~115、128~131小节摇指的触弦点可在距岳山二分之一位置,做由强减弱的变化处理。

如下谱:

(三)双托

双托是指右手大指同时连托两根琴弦,然后左手在筝码左侧按压两音中音高较低的琴弦,使其音高与较高音同度。乐曲《云裳诉》中深情的慢板和热情跳跃的快板都多次出现双托技巧,音色上富有动感和戏剧化色彩,所表现出的“苦音腔”最具秦腔特色,哀婉深沉、激烈慷慨,多表达凄凉、思念之情。演奏时,大指跟关节带动小关节,用爆发力同时弹奏双音,突出强调强度上的感觉,与其相配合的左手按音,要在右手弹奏完毕后再松,切忌同时弹按或快速按音。双托所凸显的强调感与左手按音产生的戏剧性效果,使旋律更具有陕西音乐“声”“韵”并重、“欲断哀弦再三促”的美感。

(四)右手快速指序

快速指序是现代古筝作品中常用的技法之一,传统陕西筝曲中没有运用,《云裳诉》快板部分78~97小节是本曲的一个技术难点,除了要将每一个乐音清晰的弹奏出来,还要保证乐音的饱满性和颗粒性,并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如下谱:

综上所述,要想将此曲演绎好,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演奏技巧,在此之上还要对乐曲的情感表达进行不断揣摩和理解,回归到作品本身,刚柔并济、宏达深沉,把握好此曲情感上的双重性,用心感受委婉与哀怨产生的对比冲突所迸发的火花和筝与钢琴协奏的完美融合。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以古筝协奏曲《云裳诉》为例,对其创作背景、创作特点、演奏技巧及陕西筝曲的特点和演奏技法进行了浅析。《云裳诉》作为陕西筝曲中具有代表性的古筝协奏曲,运用了秦腔、碗碗腔等陕西地方音乐素材,编配上中西结合,在保留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融汇了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在保留传统调式的基础上对右手的现代指序技法和左手的作韵技法进行了完美融合。在掌握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注重音乐情绪的理解和表达,才能真正演奏出具有浓郁陕西地方韵味的筝曲。

参考文献

[1]张钰.从筝曲《云裳诉》谈秦腔音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赵星.诗与乐的完美融合: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的创作特色及演奏版本比较[D].南京:江苏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秦腔
吼秦腔
在故事中感受秦腔文化的魅力
我与秦腔
华彩文艺:书不尽的文化情怀,舞不尽的传统魅力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循溯因逻辑 品文化传承
我的秦腔半生缘
飘飞的秦腔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