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渝北区智慧农业建设实践与探索

2018-05-14贺雪娇

南方农业·上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智慧农业信息化互联网

贺雪娇

摘 要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之一,对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渝北区智慧农业就是基于“互联网+”建立起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按照“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建成“1+10+n”的智慧农业标准体系,包括1个集现代农业物联网病情、灾情、墒情、决策、成果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总平台;10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立智慧农业决策系统;打造多家农业物联网企业。渝北区智慧农业建设实践:创新突破,农业发展迈入智慧模式;功能拓展,智慧农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成效显著,农业企业共享智慧成果;智慧管控,架起农业绿色健康发展;加强培训,积蓄智慧农业发展人才。

关键词 智慧农业;信息化;“互联网+”;重庆市渝北区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9.020

渝北位于重庆主城北大门,是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承载地。渝北区面积1 452 km2,建成区面积170 km2,辖11个镇19个街道(含两江新区直管街道8个),耕地面积4万余公顷,森林面积4.67万公顷,常住人口1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08万人,是重庆市情的“缩影”。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紧缺,而且渝北地处丘陵地带,田块、地块面积较小且不规整,农业机械化推广难度较大,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渝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了探索发展新路,渝北区以前瞻目光紧盯时代潮流,以科技应用紧跟时代发展,以“机械化、自动化、智慧化”为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计划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行动,全力推进农业智慧化发展,在全市率先建成渝北区智慧农业标准体系。截至2017年底,全区智慧农业建设面积达267 hm2,涉及蓝莓、葡萄、石斛、食用菌、原种猪、休闲渔业、柑橘等产业,实现了全区特色产业智慧化建设全覆盖,被农业部评为2017年度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1 渝北区智慧农业建设实践

1.1 创新突破,农业发展迈入智慧模式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融合,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渝北区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中,按照“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建成“1+10+n”的智慧农业标准体系。“1”即建立一个集现代农业物联网病情、灾情、墒情、决策、成果展示等功能為一体的总平台;“10”即在大盛中药材、印盒歪嘴李、放牛坪梨园等10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立智慧农业决策系统;“n”即结合实际打造多家农业物联网企业。目前,已投入资金2 000余万元,建成重庆首个以高清影像、传感器、手机、集成软件为载体,以特色经济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土壤墒情、肥力为对象,以远程监控、监测和监管为手段的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顺利接入10个农业产业基地和18家农业物联网企业。建成高标准智慧大棚50余个,安装物联网传感器设备400个、高清摄像头250个,实时采集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空气CO2浓度等多项环境数据,促使农业向科学化、智慧化、信息化转变。同时,深入实施“光纤村村通”工程,实现193个行政村宽带网络全覆盖;与重庆电信渝北分公司合作,建设光网渝北,为农村家庭用户提供100 M独享宽带、视频通话和高清电视的网络接入能力,通过高速光网络加快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实现让广大农村居民畅享信息新生活。

1.2 功能拓展,智慧农业实现多元化发展

面对农业新形势、新要求,渝北区在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上积极拓展新功能,建成“一平台六系统”,即在渝北区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上,建立智慧种植、智慧养殖、智慧渔船、智慧决策、智慧配方施肥、智慧监测灾情6个子系统。智慧渔船通过GPS定位系统,将全区渔业船舶停泊点、行动轨迹尽收眼底;开通专家指挥决策功能服务,专家农户实时互动,提供有力技术指导;智慧监测灾情可时时监测病虫害发生数据,一旦发生病情,即可采取有效措施防灾减灾;智慧配方施肥可根据经度、纬度及土质状况进行智慧配方,达到最佳施肥效果;接入动物屠宰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产品生产加工全程可控,实现智慧农业综合化发展。通过六个系统,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包括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如农业灌溉全部通过信息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畜禽棚舍饲养环境的测控;实现了农业数据监测信息化,应用各种监测设备与技术对主要农作物的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速报与预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及时防灾减灾;实现了农业专家决策信息化,如农业灾情决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安全预警等。

1.3 成效显著,农业企业共享智慧成果

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鼓励新型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智慧农业建设,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实时掌控基地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信息,实现随时随地远程管控。阿尔泰公司通过物联网打造了6座仿野生石斛栽培大棚,年节约人工成本12万元、电能6万元,提高产量10%;提香农庄的10 hm2葡萄园,通过农业物联网自动水肥一体化管理,年节约肥料10 t、人工成本10万元,产量提高20%,年增收20万元;科垦农业的33 hm2柑橘园,通过智慧农业有效提高工作效率55%,节约能源(汽油打药机转变成电能自动打药)2 000元/次、肥料1 000元/次;根源农业的33 hm2蓝莓产量提高达30%以上;卧龙居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在2017年6月12日的暴雨中,通过实时报送养殖水位数据信息,成功预警鱼塘溢洪事件,将洪水灾害降至最低。

1.4 智慧管控,架起农业绿色健康发展

物联网平台通过对传感器采集的历史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摸索出植物各生长阶段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的需求规律,通过调整水肥、温度、湿度可及时精确地满足植物生长对环境各项指标要求,有效减少了农业投入品滥用。经过长期追踪显示,物联网管控基地产量增加10%~30%,病虫害发生概率降低50%~70%,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减少30%,保证了农产品的绿色健康品质。同时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集成二维码、传感器、通讯和计算机网络,通过二维码识别实现对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到销售整个流程的监管,有效促进农产品溯源与质量安全控制的实现。在常青藤葡萄基地,消费者只要扫描农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登陆农产品追溯系统,查明农产品从作物定植、生长、采收、运输、仓储到销售的全供应链过程。

1.5 加强培训,积蓄智慧农业发展人才

经过几年的建设,渝北区智慧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智慧农业对于许多企业和种养大户来说还是新鲜事物,尤其是农业物联网对技术要求较高,为了摆脱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渝北区为各镇街和每个行政村配备了首席信息官,依托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等项目,邀请高校教授、物联网专业技术人员等,定期对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各镇农业(社区)服务中心及区农委相关科站的信息管理人员进行农业物联网技术、手机应用培训,截至2017年底,累计举办智慧农业专题培训班20期,培训相关人员2 000余人次。同时,智慧农业知识更新较快,还定期组织企业到先进地区进行交流学习,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更好地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2 渝北区智慧农业建设下一步工作建议

下一步,渝北区将继续探索智慧农业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功能,进一步拓展农产品价格趋势分析、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功能,着力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和农民生活中的创新应用,不断改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为实现农业高产、高质、高效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按照“有网络、有终端、有平台、有培训”的“四有”目标,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想用、能用、常用”互联网,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智慧农业信息化互联网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北斗卫星对智慧农业的作用与应用探讨
延边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实施方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