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的吟诵

2018-05-14凌晨

名家名作 2018年8期
关键词:平声韵脚声调

凌晨

[摘       要]在教学中,我们对每一首诗的吟诵从理论上提出要求,不单是朗诵,而是吟诵,吟诵的作用是在感受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境之后,以声入情,因声传意,在吟唱中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关  键  词]吟诵;入声;平仄

在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一向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诗经》《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几千年绵延不断,代代相承而不断向前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古诗词的吟诵是最为常见的文学样式。它原本就是来自民间,代表了人民的呼声和心声,并且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国计民生大事密切相关的。古诗词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鲜明,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根据这些特点,吟诵者必须做到:代诗人倾吐心灵,把听众引入诗境,将诗中的内涵生动地传达给听众。

所谓代诗人倾吐心灵:诗人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选择提炼,以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熔铸而成的艺术结晶,因此,吟诵者在吟诵时就要更加注重对作品中情感的充分表达,代诗人倾吐心灵;引听众入胜是指在吟诵时必须把这类似电影画面的“诗中画”通过有声语言传达给观众,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呼应,共同陶醉在诗的意境或境界之中;将内涵展现是指古诗词有一个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点:凝练。它要求吟诵者自己去挖掘、丰富和想象,直到心里感悟的含义比诗词本身更饱满、更具有感染力。要达到以上几点要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古诗词的一些理论小知识。

一、古汉字中的“入声”字

古代汉语的声调类别有两大类:平声和仄声。平声包含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发音舒缓从容起伏不大;仄声则包含上声、去声和入声,上声和去声的发音或曲折或有力;入声的发音短而促。“入声”字的声调在古诗词中普遍存在,它也是古诗词的重要特征。在这里,我们要特别说说“入声”字的发音。

“入声”这个声调在如今普通话的声调中已经不存在了,分别并入了现代汉语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声调。但许多方言区仍保留着入声字的发音,尤其是江苏的苏北、苏南方言常听见。例如吃、白、不、日、碗、叉、碟、去等。

唐诗的吟诵在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不陌生,大人们都会在孩子刚刚能说话成句的时候就教他们念几段唐诗绝句,以显示孩子的聪颖与教养。而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里更少不了唐诗、宋词的篇章。特别是在业余或专业的诗歌朗诵会上更少不了古诗词的吟诵。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绝大多数人都习惯性地说“朗诵”而不是“吟诵” 古诗词。更何况又有多少人意识到古诗词中“入声”字的发音,如何体现才能突出“古诗词”特有的韵味呢?当然,我们也是在从事了这门教学工作之后,再重新认真阅读有关古典诗词理论书籍时才进一步认识到 “入声”字在诗句中的重要地位。诗人在创作诗作的时候,为了使音步的节奏点上的用字具有语言旋律感,平仄交错字的安排需花一番琢磨,因此“入声”字的运用就起到了很大点睛的作用。吟诵古诗歌时,一般的人也不会想到还有“入声”字在古诗词中产生的音韵美。我们要不是教学的需要,也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既然要做老师,必须先当学生。于是我们专门请教了有關古诗词理论研究的专家和在艺术院校教学中对古诗词的吟诵颇有研究的老师,受益匪浅。记得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曾让学生听了一位文艺界的老前辈吟诵的唐诗录音,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这位艺术家是如何体现作品的。学生在听完之后,首先肯定了这位艺术家语言功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也提出了这位艺术家在吟诵诗时没注意到“入声”字的体现。可以说我们曾观看过很多专业演出团体的古诗词吟诵,也同样出现这样的问题,虽然无伤大雅,但也算不上“美听”,略有遗憾。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将它融会贯通到诗词的吟诵之中,让学生在感受作品之后,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地传达诗词的意境,展现诗词的魅力。等将来学生走出校门,当他们有机会辅导别人吟诵古诗词时,也能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和工作中去,这样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古诗词要“吟”诵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如今很多人都把古诗词称之为“朗诵”,其实这样的称谓是不严谨的。 众所周知,古诗词大多是可以随性谱曲的,因而可以依照一定的腔调缓缓地咏唱或吟唱。所以,规范地说古诗词为“吟诵”而不是朗诵。吟诵的作用是在感受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境之后,以声入情,因声传意,在吟唱中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吟诵分为三种方式:吟唱、朗吟、歌吟。吟唱,也称沉吟,多用于悲凉、忧郁之作,多见悲伤、思念、怀旧、凄凉、哀怨的基调。朗吟,常用于豪迈、抒怀之作,多见感情跳跃,突发喜事,娴雅的基调。歌吟,有高有底的吟唱,多见情绪变化快,突喜忽悲的基调。

在吟诵之前,我们首先要划分诗句的节拍儿。从理论上讲诗句以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吟诵时在每一个音步后面有一个小小的停顿,又叫“音顿”。“音顿”的实质是字断“腔调”不断,这就是古诗词的“吟”。“吟”如同唱歌似的是有音乐旋律的,随着情感的抒发,声调是有高低起伏的,尤其是韵脚字的“行腔”更是有讲究的。一是语音的动程要饱满(延长韵腹的动程),二是声调的调值要到位。当然,古诗词中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句的平仄和用韵随意性较大,也不太规范。我们在教学中将古体诗从四古、五古、七古和杂古各选一篇,而教学的重点放在近体诗的吟诵上。近体诗主要以平声字做韵脚,它的“行腔”平缓悠长,近体诗鲜有用仄声的“入声”字做韵脚的,如果诗句的韵脚是“入声”字,在“行腔”归音时就要“短而促”。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知晓诗词格律的理论知识,并认真做好笔记,以便课堂上老师随时提问与回答,这样就能加深记忆,学得扎实,掌握和体现得也更有韵味。

三、古诗词的吟诵要求

近体诗有非常严格的格律要求,尤其是律诗更加严谨。律诗共八句,分上四言和下四言,它的格律安排讲究“平仄交错”“平仄对立”和“平仄相粘”。它的三、四两句(颔联)和五、六两句(颈联)是绝佳的对联诗句。律诗之所以有如此严格的要求,主要是使全诗的声调有变化而不单调,吟诵起来可加强节奏感和音乐的美听效果。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四言(四古)、五言(绝句)和七言(七律)的诗词来说明诗词吟诵中的要求。

1.四言(四古):二、二切分,前重后轻。例如:

四言声律节拍儿的划分与吟诵,据说最早来自于劳动人民的劳动号子“吭哟、吭哟”。“‖”这个符号是音步之后“音顿”的行腔点,这个行腔符号也是体现诗词情感和意境跌宕起伏的节奏点。

2.五言(绝句):二、三切分,前疏后密。例如:

五言声律的切分与四言有所不同,出现了两个切分的符号。“‖”代表吟诵的音顿腔调要长一些,体现前两个字的“疏”,而“︱”代表吟诵的音顿腔调要短一些,体现后面三个字的“密”,这是诗词吟诵中特有的节奏旋律,要“说得”比“唱得”还要好听而刻意安排的。吟诵诗句时,它的偶数字是节拍的重点,随着诗句平仄安排的错落有致,更能体现语言旋律的跌宕起伏。另外,有韵脚字和没有韵脚字声律的切分符号也不一样,这是为了更加突出韵脚字的行腔和归音。

3.七言(七律):四、三切分,前密后疏。例如:

黄鹤楼

崔 颢

五言与七言声律的切分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五言字少两个,吟诵时要先慢后快,而七言字多两个,吟诵时要先快后慢。上面提到诗句的二、四、六是音步的节奏点,为了使诗句有音樂旋律美,就着意安排诗句平声字和仄声字交错使用,如:第二字是平声,第四字就用仄声,而第六字又用平声。这样,平声字和仄声字在诗句中从对立到统一,读起来声调高低间隔,悦耳动听。

前面我们说过诗句以两个字为一个音步,但为什么在以上的诗句中出现单个字划分的音步呢?我们主要从吟诵时“美听”的要求做出了调整。有韵脚字的句子,以两个字为一个音步,突出韵脚字的归音与行腔的延长。而没有韵脚字的句子,就改变一下音步的切分点,也是为听起来不单调、不重复、不刻板。因此,我们把双竖线之后音步划分统称为“三字尾”的变数。

在教学中,我们对每一首诗的吟诵从理论上提出要求,并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的准备。诗的格律:(1)声律的切分(五言和七言吟诵节奏);(2)节拍的划分(五言和七言音步的划分);(3)韵律句式(入韵式或不入韵式);(4)吟诵句调(平平起降式或起降式);(5)平水韵韵属(韵脚的归属);(6)作品基调(情感的把握)。通过对每一首诗词的分析、理解与感悟,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古诗词的精髓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品味,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古诗词的吟诵更完美的体现,带给听众更赋古韵味的享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戏剧学校

猜你喜欢

平声韵脚声调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拼音宝宝扛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花间集·更漏子》韵脚国际音标及韵腹整理札记一则
行唐方言平声调值分析
韵脚怎么押?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