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关系视域下人的解放及其价值意蕴

2018-05-14张顺凤张艳涛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社会关系价值意蕴

张顺凤 张艳涛

[摘|菀猐新时代背景下,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仍在历史生成之中。实现人类解放是马克思及其后继者毕生的价值追求,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从根本上说,人类的生存状态是由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路径在于对现存的社会关系实行革命性变革。鉴于此,马克思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和压迫现象的深层动因,试图引导无产阶级认清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旨在引导无产阶级从种种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关系;人类解放;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 D0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8)06-0022-06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1]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人民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始终站在广大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将实现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最崇高、最伟大的事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于1978年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它为中国人的理性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促进了中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我国进行的改革说到底是解放人,为人松绑,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当前,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推进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关系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和最终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所阐明的人的解放理论完全不同于以往人类历史上关于人的解放的论述,以往的资产阶级学者往往将解放局限于思想领域或差异群体领域,马克思却突破了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旨在寻求一条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在马克思看来,“‘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3](P154)。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将解释世界的本源作为己任,马克思则聚焦于现代社会,批判性的审视现代社会及现代社会关系,致力于剖析现代社会弊病,并试图改变现代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P136)

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内在动力。不同于费尔巴哈从感性的人出发理解人,将人的“类本质”理解为爱和情感等精神层面的东西,马克思则将人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全面的考察,并从实践这一根本前提出发,把人理解为从事感性活动的人,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由此展开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分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人類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在人类实践活动的推动下,现代社会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占据主导地位,个人的原始丰富性得到展现,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尚处在萌芽阶段、尚未完全展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初级的、狭隘的、地域性的,个人相对于整个社会关系而言显得更为丰富,个人是“显性”的而社会关系却是“隐性”的。可见,在农业文明时代,个人与社会关系之间处于一种失联的状态。随着机器大工业取代了简单协作的生产形式,商品经济形式取代了原初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人类社会随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商品经济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劳动产品的跨时空交换,以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得到丰富和发展。相对于传统农业社会中贫乏的社会关系而言,这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此时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体的多样性、丰富性为代价的。因此,在工业文明时代,个人与社会关系之间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

无论是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失联状态,还是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异化状态,这都表明现存的社会关系外在于人的本质,而不是内在于人的本质,它与人的本质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人与社会关系之间应当是一种共生共荣的状态,其中一者必然内在地包含着另外一者,两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青年黑格尔派也意识到现代社会所存在的顽疾,但他们对现代社会弊病的批判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和意识形态领域,没有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没有认识到现代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了人的生存状态这一社会现实。从根本上来说,个人与社会关系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两者只有在良性互动中才能实现自身,“在马克思的认识论视野中,个人与社会彼此之间都不是自足的,相反,二者之间却是相互创造、相互生成的关系。”[4]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发展程度,社会关系发展程度又决定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3](P147)可见,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社会关系同时又决定着人的生存状态,人的解放之根本在于对现存的社会关系进行变革,实现人的解放这一价值追求内在地蕴含着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平衡与互动。

二、社会关系的变革是实现人的解放的主要途径

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是为了‘改变世界,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5]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曾说过,“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人的解放理论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人类不仅要在经济关系层面,从异化劳动状态中获得解放;也要在政治关系层面,从虚假的意识形态中获得解放;更要在社会关系层面,从狭隘和片面的交往关系中获得解放。

(一)劳动解放:从异化劳动状态中获得解放

人处于异化劳动状态并不是人类社会历史形成以来业已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定经济社会关系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类经历了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性转变,表面上人脱离了对某个人的依赖,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解放或自由,实际上,却陷于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依赖。在现代社会中,人一刻也无法摆脱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束缚,被剥夺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只有通过廉价出卖自身劳动力以免除饥饿、求得生存,不同于以往人类社会将使用价值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寻求的是无止境的交换价值。就其本质而言,这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关系。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性,劳动者必须不断突破其生理极限以增强劳动强度,免于被资产阶级抛弃的历史命运,而劳动者自身的运转速度却永远也跟不上资本主義生产扩张的速度,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与劳动者生理条件的有限性形成鲜明反差,这种失衡现象必然会带来劳动者的异化。在资本驱动的现代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体验是痛苦的,劳动者的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资本主义社会充分展现了各种形式的异化劳动现象,马克思曾这样描述工人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3](P54)

同时,马克思也客观地指出,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阶段,工业“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6](P89)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逐步生成和实现的。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必然会带来人的异化劳动现象,但同时它也为人类的彻底解放创造了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只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够为人类的彻底解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否则人类只会陷入新的生存斗争形式之中。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分裂和对立、个人本质力量的丧失是人类社会发展某个阶段所特有的现象,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一个更高的社会历史阶段,是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颠覆。而且,当人类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获得解放后,劳动会成为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人通过劳动获得的是自身能力的确证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人不再作为会说话的工具而存在,而是作为人之本质的人而存在。因此,人类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有利条件,实现对现有经济关系的变革、实现对异化劳动的扬弃,进而使人类从异化劳动状态中解放出来。

(二)共同体解放:从虚假的意识形态中获得解放

资产阶级高扬平等、自由、民主的大旗,唤醒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的美好向往,仿佛人类社会即将迎来一个趋近于完美的社会,实质上,资产阶级正是在这些进步社会价值观的掩盖下展开对工人阶级的奴役。在现代社会中,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3](P180)资产阶级一经确立其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立即将本阶级的意识形态赋予普适性,这种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避免无产阶级的反抗与斗争所设定的,并不能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真实利益。进言之,资产阶级不仅在思想、价值观念层面对无产阶级进行奴役,而且还以公开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其意识形态。毋庸置疑,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关系,使无产阶级普遍认可、接受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并削弱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的主体意识。资产阶级的观念、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人类要从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中获得解放最终只能依赖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

仅从历史评价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形成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性的运用,客观上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但由于工具理性的滥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奴役也更加隐蔽,人们并没有获得资产阶级所宣扬的平等、自由等社会进步的价值观,“事实上,他们当然更不自由,因为他们更加屈从于物的力量。”[3](P200)这里的“物”不仅指资产阶级社会纯粹的物质关系,更指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资产阶级虚假的意识形态体现在上层建筑上就会以虚假共同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3](P199)可见,虚假共同体是为了实现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它是政治统治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维系政治统治关系的一种手段。虽然以往虚假的共同体是对人的奴役,在虚假的共同体中自由的权利只有对统治阶级来说才是存在的,但人类必须客观认识到共同体是通向人类解放之路的必要手段,“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P199)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规律的真实的共同体。可见,整个人类只有从虚假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虚假共同体中脱离才能够获得彻底解放。

(三)社会解放:从单一化的交往关系中解放出来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开放性打破了原先那种地域性的局限,使人们能从小农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交换作为商品经济持续运转的根基,交换也是沟通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桥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在以商品交换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中,它不再将血缘、地缘等天然因素作为联结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关系的纽带,而将商品交换作为联结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关系的纽带。如果说前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狭隘的、简单的,那么,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普遍化正逐步消解社会交往的偶然性因素,“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3](P403)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彻底瓦解了人与人之间原始的、纯粹的交往关系,伴随着分工而来的是人的孤立、冷漠和斗争,甚至陷入霍布斯所说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之中。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不是作为社会生产的目的而存在,而是作为资本增殖的手段而存在,正如马克思在对比封建时代“纯粹人的关系”时所说的那样,以前人们受具体的人的统治,“而在现代世界中,人的关系则表现为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纯粹产物。”[7](P115)

马克思认为,虽然在原始的交往关系中,个人表现的比较完整和全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并非作为一种外在于人的社会权力与个人相对立,但“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的空虚化之中,也是可笑的。”[7](P112)前现代社会中单一化的交往形式终将被现代社会中普遍化的交往形式所取代,我们应当看到现代社会所孕育的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可能,人类解放只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交往普遍化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带来交往关系畸形化的同时也为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丰富和展开提供了可能,它是人们从单一化的交往关系中获得解放所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是整个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必要前提。此外,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关系的展开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也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联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人与人之间狭隘的交往关系逐步被有机的交往关系所取代,这是人类解放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新型社会关系下人的解放之价值意蕴

实现人类解放要借助于现实的斗争来实现。在马克思看来,斗争的主体无疑是广受压迫、剥削的無产阶级,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与实现人类解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现人类解放必须要变革现存的社会关系,构建一种内在于人的新型社会关系。新型社会关系必须建立在对雇佣劳动关系、政治统治关系和社会交往关系进行彻底变革的基础之上,它是现代社会关系变革的积极成果。实现人类解放有利于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将社会关系重新置于人的支配之下,有利于实现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一)有利于实现人的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职业的痴呆。”[3](P249)虽然社会化大分工能有效提升劳动生产率、构建有机的社会联系,但由于人的活动被限制在特定的社会领域中,导致了个人固定化、片面化、局部性的发展。实现人类解放就是在破除现有经济关系束缚的基础上,将人从这种异化劳动状态中解放出来,人们不必从事外在于人、强制性的生产劳动。进言之,人从现有经济关系中获得解放及人的异化劳动状态的消失,意味着活动能充当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中介,意味着人能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确证和发展自身的能力、体验劳动过程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由于人们从异化劳动状态中解放出来,人们能够免于从事强制性、异己的劳动,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时间会极大地增加,人们获得了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以往的人类社会都是底层群众通过出卖自身的劳动时间为统治阶级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以换取自身的生存,人类从异化劳动状态中解放出来以后,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根据自身的素质、天赋、能力等因素自由支配时间。“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7](P379)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意味着人们可以选择在更多的领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展现自身的能力,以前从事科学、艺术等活动是资产阶级的特权,当人从异化劳动状态中获得解放以后,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共同享有从事生产劳动以外社会活动和自身能力全面发展的权利。

(二)有利于将社会关系重新置于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之下

从外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要素。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也会随之改变,与此同时,人的本质也处于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之中。将人从物化和异化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意味着人能够重新以人之本质占有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由自发的形成转向自为的构建,即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3](P202)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的贪欲展现得淋漓尽致,资本的逐利性驱使人人秉承个人利益至上原则,这不仅造成了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还造成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对立和隔阂。实现人类解放就意味着彻底瓦解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将人从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以联合起来的个人对社会关系的支配取代社会关系对个人的支配。当然,人重新将外在于人的社会关系纳入自身的掌控范围内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它只有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社会交往普遍发展、人的主体意识全面觉醒的基础之上,即“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7](P112)

(三)有利于实现人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的个性化奠基于人的社会化的基础之上,人的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能为人的个性化的高度发展准备前提条件。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人和物处于一种倒置的关系之中,“在个人社会化的异己形式中,个人的独立是以物作为外部和社会力量奴役个人、以个人对物的依赖性为代价的。”[8](P153)人类解放是将物化的社会关系重新置于人类的支配之下,在社会交往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为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马克思认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7](P107~108)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这一社会历史阶段的形成与人类解放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人类解放本质上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彰显。虽然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存与发展总会受到群体或类的影响,但同时人也有其差异性、独特性的一面,社会是一个承载着多样性、复杂性的有机体,人的个性化的彰显离不开整个社会所提供的外部条件,个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是人的个性化的核心要素。在前现代社会中,个人完全融于共同体之中,根本上无个性可言。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从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并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人的个性化初步萌芽,但个性化尚未完全展开和得到社会普遍承认。只有到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时候,在充分利用普遍的社会交往所提供的有利条件之后,人的个性化才能得到历史性的展开和获得整个社会的广泛承认。

综上,人的解放本质上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解放,它的实现要借助于现实的物质力量。人摆脱对物的依赖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过程始终与人类解放的过程相伴而生。总之,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在当代仍然饱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从长远来看,它对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5.

[2] 张艳涛.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李荣.马克思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三重逻辑[J].东岳论丛,2012(8).

[5] 边立新.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真谛[J].科学社会主义,2013(4).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7]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95.

[8] 韩庆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陈建娜

猜你喜欢

社会关系价值意蕴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关于信仰、道德、法律关系的探讨
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金融
马克思“人的现实性”的两个根本性规定
权力范式分析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