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家训研究综述

2018-05-14闫梦雅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传统文化

闫梦雅

[摘 要]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今学者对家训文化的研究更是汗牛充栋,主要集中在对文献的梳理、传统家训的起源演进、家训的内容、特点、功能,以及传统家训的价值、策略轉换等方面。为其他家训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关键词]传统家训;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的家训文化,是璀璨的中华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自先秦时期产生起,就对后世影响深远,当代学者研究家训文化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管是从历史学角度、文学角度、教育学角度、伦理学角度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等,前人都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学术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继续研究家训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丰富家训内涵提供了宝贵的文献材料。

1 从文献梳理的角度对于家训的研究

对于传统家训文献的梳理,有的学者是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家训进行点评式的总结,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归纳,对今后的研究有很好的总领意义。

陈延斌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些学者对家训史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国外两方面,评析了近年来家训学发展的成果,他认为对传统家训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缺乏对家训历史深层次分析和家训发展历史规律的探讨;二是交叉学科的分析仍然不够,对家训的评价缺乏客观公正性;三是对家训的精华与糟粕辨别不够,影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四是缺乏对家训融入新时代的对策性研究,实证探索力度不够。刘江山主要总结了当今学界对家训的研究集合,认为学界对家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训的起源、历史发展、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探讨上,给我们研究家训提供了重要依据。杨琦以系谱学的视角,研究了自家训出现以来的文献形式,分别从历史家训专著、家法族规和革命家信的不同类型中,总结传统家训的历史反思与未来走向。但是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在传统家训的未来走向中没有紧密结合系谱学的有关内容,应该值得注意。但是事实上,当今学者除了对以上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对家训的现代意义、现代价值、现代启示、现代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类型的文章也不能忽略,也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然而,其他学者也有不同角度的文献梳理方式,他们从传统家训的文献中,挑选、汇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从直观的角度去探索中国传统家训的优秀意蕴。

翟博的《中国家训经典》汇编了历史上220多位思想家、名臣大儒、贤明君主、文人骚客、爱国学者等家训名作400余篇,在家训内容上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人格、教子方法、理想襟怀、交友接物、读书治学、心理疾病等六个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形象性、哲理性以及情感观照性,对当代家庭教育产生深刻的启示。卢正言的《中国历代家训观止》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总集、别集、类书、从史、正史等书籍中,广泛收集历代具有代表性质的优秀传世家训汇编而成,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立志、修身、勉学、处世、治家、孝悌以及其他七个方面进行汇总。根据原文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性注解,并阐明该篇内容的精髓所在、社会影响、时代价值等方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传统家训普及类读物。张艳国的《家训辑览》除了阐明传统家训的主要内容,即家庭、家政、修身养性、勉学、经世应务五大门类,还另外说明了家训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对话言谈,一种是对话记录,一种是书信。接着强调了中国传统家训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文化功能和文化特点。值得学习的是,作者指出了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文化态度和方法,通过批判吸收和扬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得以包容转化。成晓军的《慈母家训》节录编选了历史上有关的慈母家训,包括具体事例和直接言语作为主要内容。在这些慈母家训中,不仅反映出历代妇女的优秀传统美德,而且使读者了解了传统女性文学的一个侧面,揭示出封建社会对女性思想的束缚,重在引导当代人们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其中的精华。值得提出的是,在近现代革命时期留下的女训当中,反映出时代新女性思想上的觉醒,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教育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赵振的《中国历代家训文献叙录》收录了从先秦到清末的家训文献,并酌情搜集了少量具有家庭教育作用的蒙学、乡约和训俗。正文仿照《四库全书总目》体例编写提要,并在书籍最后列举出《历代家训专著存目一览表》和《历代亡佚家训专著一览表》,本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供其他学者参考研究。这对于今后我们在古代传统家训的文献整理汇总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对中国传统家训文献的梳理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总结历来学者对传统家训的观点、看法,从中宏观的角度,找出传统家训中的精华与糟粕,优点和不足。第二,从原始家训文献中逐步梳理、辑录,或按照朝代划分,或按照内容划分,汇编历代的名篇佳作。由此看出,对于传统家训文献的梳理方式还较为朴素,缺少更加科学有效的梳理方式,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新的道路。

2 传统家训起源演进方面的研究

对于传统家训的起源演进,从发展阶段的角度进行划分,有的学者认为有五个发展阶段,即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隋唐、宋元和明清阶段。然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应该再加上近现代时期,引起了一定的争论。

刘颖简单论述了传统家训从先秦到明清的五个发展阶段,认为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有五个启发,即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感恩品德与责任意识的养成、提升抗挫折能力、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以及教子成人的道德理想主义。在刘颖的另一篇文章中,她认为传统家训与现代社会有着一脉相承的主要内容和价值取向、古今贯通的育人方法与机制,因而无论是传统家训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理论与实践内化与外化的相互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刘颖学者比较注重把家训的伦理内涵与现代社会观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徐少锦、陈延斌从教化实践角度,甄选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训,将这些家训中教育子女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教育原则、方式方法等进行归纳整理,按照历史朝代更迭的社会实践,揭示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在发展联系与脉络。从家训的产生、定型、成熟、繁荣、鼎盛到衰落论述,阐释家训的中心思想是以道德训诫为基本主线的,根本主旨是为封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等一系列精辟的观点。朱明勋从历史的角度分别论述了传统家训的各个时期,认为先秦是家训的发轫期、汉魏六朝是家训的发展期、隋唐是家训的成熟期、宋元明清是家训的鼎盛期、近现代是家训的转型期,并对传统家训进行历史反思与当代价值的探索,认为传统家训是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人意识的中介,发挥了超常的伦理力量,运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将经典普及民间,是家庭赖以正常运转的工具,具有重要的地位。此文研究得十分系统,利用历代家训文献作为研究依据,值得提出的是,在家训的发展时期中引入了近现代,使家训研究更加具体丰富。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朝代划分过于粗放,没有表现出明清时期家训文化由盛及衰的特点。

有的学者则是从传统家训产生的历史渊源以及社会背景方面,进行探索。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影响传统家训产生并繁荣的重要因素是儒家传统文化。也有学者从占卜和宗教的角度去看待传统家训的兴起。

柏艳认为家训的产生與中国传统的家庭家族特点、政治上“家国同构”的观念、特定的文化背景与教育形式密切相关。“家国同构”这一方面也给了我研究的新思路,是我的论文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刘华荣和王永祥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儒家的教化思想和家庭教育思想,但是研究的载体仍是以中国传统的家训文献为主。传统家训的发展史与儒家家庭教育思想发展史、教化思想发展史基本重合,内容上也基本一致,即正家之道、家庭美德和家国情怀。作者认为儒家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除了家训以外,还有家规教育、家礼教育、私塾和交游。因此可以总结出,家训是儒家家庭教育和教化思想的一部分,这就解释了儒家家庭教育和教化思想的发展史、内容、教育方法与家训别无二致的理论原因。李叶认为家训在形式演变过程中,在五帝禅让制与家学世传孕育传统家训的萌芽与周初王室的家训之间,商朝的占卜问学之辞当属其中的重要一环。随着制度的变迁,家训的训诫内容逐渐蜕去原始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仍然保留着对现实的指导作用,直到儒学兴起以后,修身齐家立业便逐渐成为主流。

3 传统家训的内容、特点、功能方面的研究

一般来说,家训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那么是什么样的伦理意蕴能够对人起到这样深远的影响呢?这个传统家训的核心问题是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传统家训中所包含的内容,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路。

王有英从历史整体性的角度论述了家训从产生、发展到成熟完善的过程,并总结了家训读物中的教化意蕴,即孝悌忠信、敦宗睦族;以农为本、重农抑末;勤俭为本、清廉为美;立志高远、励志勉学。但是也存在总结不全面和没有对这些教化意蕴分门别类的缺点。王长金认为,传统家训中的家庭发展观念是保持家族繁荣昌盛的精神纽带,其教义体现了家庭持续、协调发展的理念。包括重农务本的生产观、量入为出的制用观、经世立身的职业观、孝友悌顺的伦理观和家国一体的社会观。总结得较为全面,但也可以继续完善。张晨晨认为,传统家训的主要内容是修身和涉世之法、治家和持家之道、济世和爱国之心。并着重论述了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认为,传统家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来源,价值观是家训在现代社会的继承与发展。樊虹认为,传统家训的主要内容是道德自律、家庭文化、社会处世还有教化意蕴。王司瑜认为国之本在家,古代的家庭教化思想主要是以家训为载体的。古代教化的德目举要是立志修身、勤俭持家、读书治学、孝慈和睦和为人处世,道德读物是中国古代教化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内容上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

有的学者则从家训的体式、分类的角度,研究传统家训的内容特点。

王长金对家训的研究概况、特点、体式、分类社会功效以及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从家庭伦理、人生哲学、道德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五个方面总结,系统论述了家训文化的主要内容。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将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进行对比研究,根据现代家庭的特殊性与时代性特点,对传统家训批判继承,试图构建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家庭教育模式。郭长华认为,传统家训在施行教化的过程中,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教化特色,即注重蒙养之教的基础性、凸显家庭教化的亲情性、提高家庭教化的有效性、追求家庭教化的平实性、强调品格模范的濡染性、加强家庭教化的针对性这六大方面。

随着家训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的思路越来越宽广,他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家训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功能越来越深刻。

郭长华认为家训的内在文化功能体现在提升生命之爱的质量、促进家族共同利益的实现上;而外在的文化功能体现在推动淳厚民风的形成发展、促进教科事业的进步、凝聚民族精神、加速经典文化世俗化进程、促进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的实现这五个方面,而这些巨大的文化功能可以帮助唤起我们的文化自信。张敏着重比较了古代家庭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在内容、目标、形式和环境上的区别,认为现代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立志教育、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自主能力培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应该重塑家庭道德教育的功能。

4 传统家训价值、策略方面的研究

中国传统家训内涵博大精深,家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能够发挥怎样的价值呢?家训对于彼时与此时的社会意义又有哪些?应该如何继续发挥家训在传统社会的作用,并顺利转化运用到当今社会的建设中,是当今学者着重思考的议题。有的学者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思考了传统家训在古代的作用以及对当代的价值。

刘春梅的《历代家训与古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简要论述了家训从西周到明清的发展历程,阐释了传统家训的部分积极与消极影响,但不太全面。值得提出的是,她总结概括了历代家训的价值取向,即重义轻利的非功利主义价值观、重家长权威和社会价值轻个人价值、重教育的政治作用而轻经济作用,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我认为还可以再分类得更加具体,比如在个人奋斗方面中重稳定轻拼搏,等等。田旭明认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不仅是理论层面的伦理训诫、警句和格言,还是实践层面的家庭教化探索。要注重传统家训文化的伦理价值意蕴,积极推动家训文化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李湘云的《家训文化及现代意义》简要论述了传统家训的起源及典范,并认为家训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着重表现在对价值观、伦理观及道德观的教育,是国家对个人进行思想统治的非正式手段。这一点给了我一些启发,不仅仅要单纯地进行学理性的家训梳理与分析,还要站在当今社会教化与社会秩序的角度看待传统家训的伦理意蕴。马建新的《古代家训培育个体品德的方式和途径》认为传统家训培养个体品德的方式有长辈日常训诫、家训制定昭示、家训门风熏陶,尽管也不乏迂腐之论,但是对于当下我们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戴素芳总结了我国古代家训的起源、内容和特征。探索了古代家训具有现代价值的主要依据,并认为应该挖掘我国古代家训的现代价值,加强现代家庭的道德建设,从内容上批判继承古代家训构建和完善现代家庭道德体系,从形式方法上借鉴古代家训,注重家庭道德规范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也有一些学者,尽管他们也研究传统家训的内涵、功能、价值等,但是他们更加关注现实问题,立足实践的角度,认真探索传统家训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性转化问题,他们总结了一系列的方法论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借鉴。

周斌认为,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要坚持以基本价值主题为导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以现代社会伦理关系为依托,用批判继承的态度力求避免观念上的僵化滞后的原则。在策略上要传承家训的规矩意识,增强现代家庭教育的权威感,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家训文化向社会生活全面覆盖。杨湘娟的《传统家训伦理思想的创造性转换研究》从家训伦理思想实现创造性转化的角度分析,强调对家训进行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原则和实现路径,她认为应该将传统家训伦理思想融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推进优秀家风家训的宣传普及,将优秀家风建设融入日常生活实践。这为我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具有借鉴意义。杨威从合理存续的动力角度分析,认为家训绵延数千年却仍能散发智慧具有合理性,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得益于稳定、延续的农耕经济、“家国同构”的血缘政治和儒家文化;在存续的内在动力上表现为实践动力、需要动力和精神动力,并且尝试进一步提出了合理的建构。但是稍微不足的是,对于这些现代化建构,只是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方式,尚未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这是值得我们改进的。

综上所述,目前的国内外有关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研究成果确实丰硕,这为我将要进行的研究形成了非常有利的基础铺垫。从传统家训的内容上,国内学者普遍都比较认同立志、修身、勉学、处世、治家、孝悌等方面。但从另一层面上看,当前的国内外有关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研究仍然存有诸多不足。

首先,研究仍然处于收集资料、对不同的传统家训作者及其著作和思想进行分别研究的阶段,研究的重心仍然停留在对某些著名家训作者家训思想的产生、内容及其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方面,对传统家训所蕴含的现代价值的分析流于表面。其次,现有成果对传统家训中优秀伦理意蕴的弘扬与传承,基本还主要停留在机械模仿和简单借鉴的程序化模式中,明显缺少与现代道德教育和宣传途径紧密结合的创新性思路。最后,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尚没有对传统家训在伦理教化过程中的矛盾及其规律进行总结。

针对这些研究不足,今后对传统家训的研究重点应侧重对“中国传统家训中的伦理道德意蕴”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研究。具体而言:一是注重对传统家训中伦理道德的内容方法的系统梳理;二是加强对传统家训教化随时代更替变化的发展规律的提炼总结;三是以传统家训中的伦理道德内涵挖掘为基础,进一步深化对传统家训伦理道德的个体内化和传播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2] 王長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 翟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南出版社,2002.

[4] 卢正言.中国历代家训观止[M].学林出版社,2004.

[5] 陈延斌.中国传统家训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孔子研究,2007(05).

[6] 刘江山.家训研究综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2).

[7] 刘春梅.历代家训与古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

[8] 刘颖.传统家训的演进及其对现代家教的启发[J].重庆社会科学,2014(01).

[9] 周斌.实现传统家训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策略——基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J].探索,2016(01).

[10] 杨琦.中国传统家训的系谱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 王永祥.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12] 郭长华.传统家训的教化特色初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传统文化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