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对标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2018-05-14谢亦欣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调查财政思考

谢亦欣

[摘 要]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 2017年,安徽省结合实际,选择宣州区、天长市开展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以试点实践为依托,主动支持服务“三农”工作大局,引领推动全省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作者对两地开展试点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试点存在的一些难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15年颁布“一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如火如荼,农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财政部门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作为,扎实前行,开展了一系列试点试验,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通过示范试点,为探索解决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摸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决策依据。

为推动農村改革向纵深发展,2017年,中央决定,由财政部牵头,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在安徽等6个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旨在通过综合集成政策措施,尤其是多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的各项改革政策,多策并举,集中施策,推进乡村联动,政策下沉到村,检视验证涉农政策在农村的成效。一年来,试点试验成效如何,笔者对安徽省宣州区、天长市两个试点县进行了实地调查。

2 基本情况

财政部将安徽列入试点范围后,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通过竞争性评审,择优遴选宣州区和天长市作为国家级试点县(区)。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出台《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试点试验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推进措施、试点试验范围及政策、组织保障等作出明确要求,要求着力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构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和建立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机制等“四大机制”,寻求各项机制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种措施之间、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创新机制制度,形成相互协调、融合的政策链,实现强村富民,成果共享。宣州区、天长市两地上下联动,真抓实干,“四大机制”建设稳步推进,试点试验取得了较好成效。

2.1 宣州区试点情况

2.1.1 基本情况

宣州区确定洪林镇整镇推进(10个村)、杨柳选择3个村作为试点试验村,试点试验区面积大约200平方公里,涉及人口5.55万余人,2017年度计划投资10596万元,其中中央试点试验资金2750万元。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试点试验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完成了年度预期各项目标,如2017年试点试验区域GDP完成29.86亿元增长11.41%,超全区经济增速3个百分点;二是建设类项目稳步推进,2017年安排建设类项目46个,总投入资金1.05亿元(其中试点试验资金2750万元),2018年安排建设类项目64个,总投入资金1.26亿元(其中试点试验资金2750万元),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三是围绕四大机制,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文件50多个,机制体制建设不断完善。

2.1.2 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抓推进。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常务副区长任综改办主任,明确区财政局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的牵头部门,下设“四大机制”推进专项小组,区委组织部、农委、美丽办为“四大机制”牵头单位,洪林镇、杨柳镇及13个村为实施主体,建立联动推进机制,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加大对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督促力度,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2)依托园区抓融合。分别依托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杨柳宣城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两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引导13个试点村以绿色农产品种养及深加工为主导,以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和科技创新推广平台为发展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推动试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引导和扶持,目前,试点试验区域内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2家、家庭农场211家,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如鲜可达农场、棋盘塔公司、木子禽业、蜂润油脂等。2017年12月,洪林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2018年6月,全国烟农增收现场会在该区召开,重点推广杨柳宣城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发展经验。

(3)立足项目抓带动。2017年,试点共安排38个建设项目,2018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安排建设项目64个。洪林镇探索“村集体+企业”合作模式,发展虾稻综合种养、火龙果草莓采摘、水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平台等9个项目建设, 2017年全省稻虾轮作现场会在该镇召开,全省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到该镇实地观摩。杨柳镇探索“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从事绿色蔬菜种植、加工、出口,改良低产茶园,促进了土地流转,拓宽了集体和群众的收入渠道。如和超工贸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带动了周边350户家禽养殖户、300个专业合作社及中间商共闯致富路。

(4)加大投入促发展。投入农民增收资金989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3849万元,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13个试点村均建有实体项目,吸引各方资金1.05亿元。投入乡村治理资金602万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洪林镇投资140万元,构建融基层综合指挥、日常管理、综治管理、党建管理、便民服务等五大基础平台于一体的乡村治理综合系统,着力打造“智慧乡村”。投入生态文明发展资金2770万元,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 “三大革命”,构建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区处理”运作模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打造美丽宜居家园。

(5)健全机制抓提升。相继出台了《宣州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宣州区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意见》《宣州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资金、资产、资源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宣州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等50多项制度。

2.2 天长市试点情况

2.2.1 基本情况

天长市选择金集镇、永丰镇2个镇共19个村开展改革试点试验工作,明确2017~2019年三年试点目标任务,以期通过三年的改革试点试验,着力健全“四大机制”,形成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政策链,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实现强村富民、成果共享。2017年,试点镇投入各类资金2.15亿元,建设项目152个,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等各项指标全部完成,增速高于年度计划和全市平均水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达到试点试验预期目标。2018年计划投入资金1.84亿元,建设项目122个。力争到2019年底,全市154个村、涉农社区的集体年经营性收益全部达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00元以上,年均增長10%左右。

2.2.2 主要做法

(1)着眼三化促管理。一是基层管理网格化。两个试点镇共建立服务网格135个,联系服务群众1.6万人,建立了以村干部、村民组长、党员志愿者为主的分片包干“网格长”队伍。二是为民服务便利化。推行村干下楼工程,统一到为民服务中心(大厅)集中办公,2017年,两个试点镇新建、改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6个、远教电教广场 4个,党员电教中心户21个。三是村民自治制度化。建立以村务联席会、村“两委”工作例会、“党员议事活动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决策制度。

(2)着眼三活增后劲。一是盘活集体资产。鼓励村集体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发利用村集体土地、荒地、荒滩、水面等资源,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永丰镇盘活闲置集体资产,年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0万元。金集镇共盘活村级集体资产价值170万元,集体水面70亩,土地320亩,产生效益41万元。二是搞活集体服务。通过成立农事服务合作社,开展统防统治、提供机械服务、代育秧服务等有偿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集体收益。金集镇组建14个抗旱、植保、机械、插秧等农事服务组织,实现服务收入4万多元。永丰镇三元村成立服务队,为现代农业园投资经营主体流转土地等提供服务,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三是用活项目资金。有效整合链接现有强农惠农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17年,金集镇整合各类资金6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标准化粮库和晒场,年增收益超63万元。永丰镇建设标准化粮库,光伏电站等项目,年增收益23.5万元。

(3)着眼三增激动力。一是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生产经营能力。2017年,金集镇开展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法人、种植大户等专业技能培训7期,培训人数350人次。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永丰镇大地联合社联合28个入股会员,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共7户,服务面积达3000亩;联合社通过提供团购统销服务等集成社会化服务,实现了服务对象和广大农户“三不愁”:买农资不愁、晒粮食不愁、卖粮食不愁。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开展农业订单式生产,参加订单的大户(农户)亩均增收200元左右。二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建设一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为基础的联合体,吸纳农民就业。金集镇以宏远现代农业园为中心,推进农业产业联合,吸纳农民就业约100人,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约4万元/年。永丰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农民工创业园,目前入园企业236家,共吸纳本镇农民工就业5000多人。该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吸纳200多名农民就业,直接增加工资性收入400多万元。据统计,永丰镇企业工资水平比上年平均提高10%以上,农民工工资性收入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产权量化为股份,实现股份合作促进增收。永丰镇蒲东村连续两年开展分红,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累计分红达110元。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增收,金集镇井亭村、头墩村流转土地9960亩,通过交易平台发包给大户种植,两个村共解放劳动力1900多人,人均增收约2000元。积极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金集镇马塘村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创办天长市祥马春茗茶有限公司,农民变成了股东。永丰镇三元村以基础设施使用权入股,39户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联合天长市淮土地家庭农场,成立了天长市圣丰蓝莓土地股份合作社,三元村每年可获得收益3万元,入股农民亩均分红880元,成为该市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样板。

(4)着眼三优释活力。一是优化镇村管护机制,完善以集镇容貌管护、农村公路管护、村庄环境管护、生活垃圾处置等“七位一体”农村公共运维机制,试点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改善集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试点村设立保洁站,并在村两委中抽调专人作为环卫专干,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维护工作,对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场所、污水处理设施、路灯、公厕等进行常态化检查管护,农村环境实现长治久美。金集镇2017年共投入运行资金400多万元,实现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常态化,二是优化环境改善机制。试点镇、村建立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化运作。全面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试点区域镇政府驻地和美丽乡村中心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积极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金集镇新建了污水处理厂3座,推进了600多户的卫生厕所改造,永丰镇新建了污水处理厂2座,对集镇7个住宅小区进行了集中整治,卫生改厕102户。三是优化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试点区域内所有河流、塘坝全部明确专人负责。实行秸秆禁烧制度,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抓好秸秆机械还田工作。加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力度。金集镇通过土、轮窑专项治理,关停土窑9座、轮窑3座。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和“林长制”,两个试点镇2017年森林增长面积220亩。

猜你喜欢

调查财政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
读懂现代财政
被遗忘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