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乡村发展战略与创新脱贫政策

2018-05-14罗敏彭文甫杨存建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5期
关键词:发展战略精准扶贫

罗敏 彭文甫 杨存建

[摘要]贫困是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需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我国将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是突出短板,川西北高原藏区是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打赢扶贫攻坚战,精准扶贫机制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研究相关文献、政策,并深入分析川西北高原藏区地理、历史等条件,提出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乡村的相关发展战略与脱贫政策,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川西北高原藏区处于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导致这一地区的贫困也处于较特殊的状态,结合川西北高原藏区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主体提出了相关脱贫建议,有助于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国家可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教育医疗等方面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社会可推进公益组织建设、引进现代地理技术;贫困地区及个人也应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寻找脱贫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发展战略;创新脱贫政策;精准扶贫;川西北高原藏区;岷江上游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精准扶贫作为一种创新扶贫方式正式诞生于2013年,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两个通知后便标志着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全国正式施行。在各项扶贫工作的开展下,我国贫困地区的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我国目前仍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四川藏区位列其中。

从相关研究中可看出,针对精准扶贫思想概括性的研究以及解读精准扶贫思想的研究比较多,以具体贫困地区为例的脱贫研究较少,对岷江上游川西北高原藏区的扶贫研究更是少见。在全民奔小康的路上不放弃一个家庭、一个地区,帮助该地区脱离贫困,打赢扶贫攻坚战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1 研究区概况

岷江上游的川西北高原藏区主要包括阿坝州的松潘县、黑水县、茂县、汶川县、理县五个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平均海拔约为3000~4000m。气候受地形影响大,夏温、冬寒,降水季节变化明显。该地太阳辐射量总量大,利于作物生长。区域内岷江及其各大支流纵横,水量丰富,受地势落差影响水能资源丰富,自然灾害频发。该地特殊的地质条件,水晶、铁、铁锰等矿产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也因其特殊的过渡区位置而极为丰富。该地区藏族和羌族人口聚居,节日、服饰等民族文化丰富。据2015年户籍人口调查统计显示,阿坝州大部分为农业人口,比例高达77%。该地区收入目前主要依赖于第一产业,效率低、收益低,贫困问题制约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大。国家政策有助于推动当地教育发展,但仍存在教育质量不高、部分贫困家庭未受到应有教育等现象。

2 贫困乡村发展现状与贫困原因

2.1 贫困乡村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致贫原因特殊,贫困率和返贫率高,这是目前该地区突出问题之一。该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川东地区。据统计,近十年来该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较高,但部分地区贫困发生率仍可达到40%,四川省同期贫困发生率为16.4%。此外,因地质灾害、子女教育、家庭就医等易使已脱贫地区或人口再次陷入贫困深渊,返贫率较高。

精准扶贫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如贫困户及贫困人口识别精度不高、驻村干部兼职性质影响其工作效率。机制本身出现的问题可经过调整予以改正,但改变这一局面需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经济发展水平低,开发时间较短,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医疗、教育、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低于四川中东部其余地区。贫困人民自身观念“落后”,甘于贫困、忽视教育。扶贫监督工作也存在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

2.2 贫困原因

该地处于地形地势极具变化且地质活动频繁的区域。多发地震、滑坡、泥石流,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损坏、人员伤亡、农业减产以及精神损失,给当地带来巨大损失,特别是对于贫困乡村来说,这些损失将是一笔巨大的支出。据阿坝州2014年年鉴统计,2014年各项受灾情况严重,如表所示。该地区农业人口达到77%,主要靠第一产业拉动的脆弱经济无法补救这些损失,仅靠国家的资金扶持以及自身经济发展来补救往往入不敷出,贫困应运而生。

其次,该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据经济学原理,技术、人才、知识、资金、劳动力、政策、基础设施等是经济发展要素,但该地区经济发展要素不齐、不优,经济发展前景令人担忧。道路、供水供电设施难以克服恶劣的高原环境,贫困地区引进人才难。

第三,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凸显不足。奔小康、摆脱贫困是攻坚战,要舍得下功夫。部分地方政府在扶贫脱贫工作中急于见到成效,国家扶贫资金、地方扶贫工作倾向于较有能力脱贫的农户,而真正的贫困户无法脱贫。

3 贫困乡村发展战略及脱贫政策建议

适合贫困地区的发展战略及政策才是脱贫的长效机制。该地区的实际情况表明,單一的开发式扶贫方式和救济式扶贫方式都行不通,只有两者结合才是该地区贫困乡村发展的关键。

3.1 国家宏观调控

坚持精准扶贫,及时解决问题。贫困人口未被识别完全;部分驻村干部将扶贫作为兼职从而影响扶贫成效。实践检验证明,精准扶贫是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正确机制,国家应根据地方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识别贫困人口时,不能仅靠单一的收入标准,可依据家庭的收入、子女、受教育情况、医疗、住所等多方面进行评定,同时借助民主评议;严查、严打扶贫工作中的腐败问题,建立一支监管队伍;建立严格的驻村干部考察机制,不定期进行抽查,督促其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为百姓谋福利,其次,选拔驻村干部时可在各行各业中召集自愿且有想法的扶贫人,改变兼职的性质,让扶贫工作更加纯粹。

救济性补助。岷江上游的川西北高原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农、工业发展受到限制,单一的开发方式难以脱贫;频发的地质灾害对该地区造成再次损失;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亟需国家大量的资金支撑,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因此,适当增加救济性补助十分必要。同时,扶贫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扶贫救济金流向的监督,国家拨到地方的款项应严格按照“公平原则”分配到贫困县,监管人员在执行工作时可不定期进行走访。

医疗扶贫。看不起病、医疗人才不足、医疗设施缺乏等都是岷江上游的贫困乡村所面临的问题,导致因病致贫。加强医疗援助,利用优惠政策引进优秀医护人员,提高贫困乡村医疗水平;国家拨专项资金,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人民看病负担,完善医疗基础设施。

教育倾斜、人才引进。“扶贫先扶智”,因学致贫的例子不少。教师数量质量、学生受教育状况、人才引进等都需要引起重视。贫困地区是大学生就业的避开区,特别是川西北高原藏区这一类贫困地区,这不利于贫困地区的建设。“9+3”藏区免费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可回家乡工作,但这对岷江上游贫困乡村的脱贫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国家可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引进优秀人才,如工作期间为之解决住房、医疗等问题;如工作满5年后可到其他地区就业并享受优惠政策等。此外,部分贫困家庭无力承担教育支出,学龄儿童较早充当家庭劳动力,未能接受应有教育,这对个人、家庭乃至地区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国家应加强督察,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进行,讓每个孩子接受基础教育;对家中有子女上学的家庭加大补助,让孩子能上得起学;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对已经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但不想再继续进行文化学习的学生或成人进行技术培训,掌握一门技术,从而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

建设专业扶贫队伍。无计划、无组织的扶贫等同于浪费国家资源,在贫困地区以县为单位设立专业扶贫团队,由本县负责人和从国家相关部门抽调的扶贫专家组成,共同出谋划策。专业扶贫团队的建立将更专业更科学地帮助川西北高原的贫困乡村脱贫。

有保障地移民。在已实施的移民工作中,存在部分农户不愿搬迁的问题。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乡土情怀,这一点经过相关部门劝说可以解决;第二,贫困户没有能力到一个安全且资源丰富的地方进行家园重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和地方应共同协作。地方统计出需要搬迁的户数后向国家部门申报,国家拨专项资金进行住房统一建设,但在进行住房选址时应尽量靠近可耕作地带且给予无能力进行家园重建的贫困户更多政策倾斜。

3.2 社会辅助

注入社会组织这一批“新鲜血液”。社会组织在教育、医疗、宣传等方面都可对该贫困地区做出贡献。如寒暑假或长期支教、慰问贫困乡村家庭、调研当地的具体情况、医疗援助、灾区重建等。社会组织还可定期举行贫困乡村宣讲活动,如何正确种植农作物、如何正确应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都可作为宣讲主题,充当“移动图书馆”的作用。

利用优势资源吸引企业。该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及人才流向其他地区造成当地人才流失。该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吸引相关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入阿坝州,留住当地劳动力及技术人才,助力家乡脱贫。引进资源型企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利用太阳能、水能、矿产及森林植物等优势资源发展经济,增加地区经济收入。但应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经济。如企业在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时,可大力发展绿色、清洁的光伏产业,此外,国家可拨专项款补贴企业发展光伏产业。

引进现代地理技术。尤其是3S技术对当地发展有较大助推作用。可加强引进技术团队,建设观测站,监测动植物资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扶贫工作的动态变化等。实时预报地质灾害可减少各项损失,动态监测扶贫工作,利于了解脱贫、返贫情况,提高扶贫效率。

推进旅游扶贫。该地区各类资源丰富,部分地区已被开发成旅游景区,如理县毕棚沟、汶川爱国教育基地等。可继续发挥当地特色,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生态、绿色旅游方式。但同时旅游景区带来的收入基本属于有能力脱贫、拥有中高收入的人群。在继续可持续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可将贫困人口纳入景区的维护、管理等部门,可根据每个贫困家庭的人口数来选择。

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激发节日、服饰等民族元素的活力。该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民族文化较丰富。可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弘扬民族文化,利用少数民族节日举办交流活动并向全国、全球推广,增强文化信心。据2018年春节相关旅游统计数据显示,人们目前出游更加倾向于文化消费、精神消费,因此在帮助该地区脱贫时可充分考虑这一优势资源。

3.3 个人作用

该地区脱贫需要外界的帮助,但自身的努力也必不可少。在国家、地方政府、社会等的帮助下,自身努力奋斗、理智看待问题十分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技术、经验;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安排,尽早脱贫;自觉维护自身权益,擅于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 结论

本文对川西北高原藏区的地理概况、贫困原因及现状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川西北高原藏区的贫困乡村脱贫尤其困难,与贫困作斗争要舍得下功夫、走小步子程序,稳步发展的结论。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主体出发,提出一系列脱贫建议及对策。国家应继续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把握扶贫攻坚总方向;社会应辅助国家及贫困人民,扮好脱贫进程中的催化剂角色;个人更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国家及社会的帮助下,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脱贫对策。目前,针对岷江上游的川西北高原藏区的脱贫研究较少,本文的相关研究结论对政府制定脱贫政策及战略,促进该地区脱贫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园园,刘彦随,张紫雯.基于典型调查的精准扶贫政策创新及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3):337-345.

[2] 唐建兵.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资源产业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25(2):50-55.

[3] 刘宇,徐晓康.四川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思考[J].国土经济,2003(10):42-44.

[4]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阿坝州年鉴(2014)[M].成都:巴蜀书社,2015:399-450.

[5] 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6-162.

[6] 刘解龙,陈湘海.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5,06(30):98-104,125.

[7] 李宏.关于西藏和四省藏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15:45-49.

[8] 张霞.四川藏区“9+3”学生就业意愿调查研究[J].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3:42-50.

[9] 罗莉,谢丽霜.精准扶贫背景下藏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6(5):9-14.

[10] 赵琼,孟凌,王如渊.川西北贫困地区农村产业选择和发展研究——以青川县林果业为例[J].对外经贸,2012(4):89-90.

[11] 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4):94-98.

猜你喜欢

发展战略精准扶贫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处理好三大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发展战略研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