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源县农民家庭收入结构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8-05-14李军霞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5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影响因素

李军霞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是关系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和国家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影响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短板。国家在长期扶贫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渭源县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也较低,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以阳山村为例,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对该地区农民家庭的收入结构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的因素,最后提出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适宜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收入;收入结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方法

文章以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为主,在阳山村随机选取100个农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户的基本情况,2017年当地农户的家庭收入情况以及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因素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2%。

2 调查对象家庭收入结构分析

按收入来源划分,农民的家庭收入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所构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调查样本户2017年的平均收入为28696.52元,其中,家庭经营性平均收入最高,为15760.87元,工资性平均收入次之,达到了8430.43元,财产性平均收入最少,为1329.35元,转移性平均收入为3175.87元。从上图可以看出,在2017年,该地区的农民家庭收入结构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家庭经营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最高,占比为54.92%,仍然是农民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第二,工资性收入占比相对较高,为29.38%,其在农民收入中所处的地位举足轻重;第三,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占比较低,分别为4.63%和11.07%,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二者将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3 渭源县北寨镇阳山村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影响

因素

3.1 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影响因素

3.1.1 耕地面积。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可或缺。基于对被调查地区92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农户所占有的耕地面积与家庭经营性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2017年,渭源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为0.2hm2,总体而言,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合理,但因其受到地形和土壤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农产品的产量并不高。

3.1.2 农业机械化水平。农用机械的推广使用直接影响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调查样本户中手扶拖拉机、铡草机、脱粒机的保有量相对较高,分别占到样本户总数的46.74%、60.87%、40.22%,农机的使用使机械替代了人力,大大降低了时间和生产成本,提髙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在一定意义上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提高起到了贡献作用。除此之外,从表中可以看出,有农机的农户的平均收入略高于无农机的农户的平均收入,因此可以得出农机保有量的多少对农民收入产生直接影响,农户拥有的农机越多,其收入也相对越高。

3.1.3 农作物种植结构。在调查样本户,2017年有84.78%的家庭种植了土豆,82.61%的家庭种植了玉米,78.26%的农户种植了党参,而小麦、胡麻、大豆等农作物种植面积都相对较少。总的来说,玉米和中药材种植是本村的主导产业,对于农民而言,两者的经济价值较高,所以大部分都用来出售,有利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加。土豆作为当地富有特色的经济作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的收入。但由于农民对其需求量较大,所以土豆对在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不及玉米和党参。

3.1.4 农作物的价格。在产量一定的前提下,农作物价格的高低对农户的收入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当地主要种植的6种经济作物当中,党参的价格最高,原因在于黨参虽然是当地的主导产业,但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其产量并不高,而市场对党参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抬高了党参的价格,但其价格规律并非一成不变的,会受到市场导向作用的影响。胡麻、大豆、小麦的价格虽高,但由于农户自身对其需求量较大,几乎不用于出售,从而对农户的收入影响不大。

3.1.5 户主年龄。户主的年龄对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年长的户主技术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较低,因此制约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加。据调查分析,户主的平均年龄为53.4岁,通常情况下该年龄段的人对市场形势的辨别能力有限,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当然,这也与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种地的多为老人有关。

3.2 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

3.2.1 劳动力的数量。家庭劳动力对于农村住户而言尤为重要。通常来讲,劳动力的数量越多的农户,其完成基本生产劳作的效率就越高,从而能腾出更多时间外出打工,为家庭带来更高的收入。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调查样本户家庭劳动力的数量主要集中在2~4人,占样本总体的68.48%,有7户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为0,占比达到了7.60%,家庭劳动力数量为1人的有16户,所占比重为17.39%,有6户农户的劳动力数量是5人以上,占比为6.52% 。在调研中发现,家庭劳动力多的农户往往非农收入较高,而劳动力匮乏的农户一般很少有非农收入。

3.2.2 劳动力的年龄。一般而言,劳动力的年龄与其劳动能力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年龄越大,其劳动能力就越弱,与之相应的就业机会也越少,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年龄较大的劳动力很难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岗位,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年龄大的劳动力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因此,劳动力的年龄也是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3.2.3 财政支农支出。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中对农村水利设施和道路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短期而言,可以增加非农就业,提高农户的工资性收入,长期而言,可以改善农村的各种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增加。就调查地区阳山村来说,近几年陆续开展道路硬化工程,安全供水工程,大部分农民积极参与,投工投劳修路、开挖支渠,获得了一定的工资性收入。

3.2.4 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农机的使用简化了农业生产的步骤,部分老人和妇女也可以自行操作农具,并在其帮助下顺利完成农业的基本生产工作,而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则可以外出打工,获得更多的工资性收入。

3.2.5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民外出务工还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农民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较少,再加上技能的缺失,他们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维权意识薄弱等因素,使得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在外出打工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很难得到庇护,外出打工成为困难,对工资性收入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3.3 农民财产性收入影响因素

3.3.1 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从图4中可以看出,农民的理财方式相对单一,当其拥有一定的收入时,大部分人更倾向于自行保管存放,个别农户也会选择将现金存入银行,以期获得利息。但因其受教育程度有限,理财观念匮乏,他们不会选择冒更大的风险,进行投资。

3.3.2 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显而易见。调查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建设银行和邮政储蓄等,就该地区农民来说,主要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其提供的金融理财产品安全性和盈利性较差,因此,大多数农民只能通过储蓄获得利息收入,而购买不到其他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

3.4 农民转移性收入影响因素

3.4.1 农业补贴政策。就调查地区来说,近些年享受到的农业补贴政策较多,主要有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两者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贡献较为明显。

从表中显示的数据可以发现,国家所实施的农业保护补贴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都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有一定贡献,所以,农业补贴政策与农户收入密切相连,国家政策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毋庸置疑。

3.4.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提高。根据调研数据,调查样本户对农村目前的社保制度的满意度较高,所持态度为非常满意的农民占比达到了59.78%,表示满意的占比为26.09%,所持态度为比较满意的占比为14.13%,由此可见,农村社保体系得到了大部分农民的肯定,据调查,农民所享受到的各种社保待遇尤其是养老保险补贴对转移性收入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4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数据对渭源县北寨镇阳山村2017年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后,得出渭源县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主要特征。第一,家庭经营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工资性收入次之,两者是该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但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状况,二者将日益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除此之外,本研究从收入来源角度,对农民家庭收入的四个构成部分分别做了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结论。第一,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因素中,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作物价格都对当地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户主年龄给其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二,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中,劳动力的数量、财政支农支出、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民工资性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劳动力的年龄以及其他因素与其呈负相关关系;第三,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和农村金融服务两方面,前者与农民财产性收入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后者则限制了当地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第四,农业补贴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影响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因素,对当地农民转移性收入的贡献率较高。

5 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

5.1 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5.1.1 强化基础教育。首先,国家应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强化基础教育,完善办学条件。其次,应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减缓农村教育队伍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稳定乡村教育资源。再者,应该加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理应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前提下,创办更多技术学校,鼓励农民到相关技术学校进行学习,使其成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

5.1.2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的又一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不但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就业竞争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地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整合教育资源,并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农民自身意愿,完成各类农民适用技术培训。

5.2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科技进步,是完善农业科技、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首先,在农机补贴方面,可以将该地区的农机补贴力度向小微型农机倾斜,切实解决农户的农机购置困难。其次,要加强农业实用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及时、高效的将新技术、新成果传播给千家万户。再者,可以通过扩大良种种植面积、引进新品种、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让农民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5.3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鉴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不完善的问题,一是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努力实现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竞争与互补,丰富金融产品的品种,使得农村金融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是普及金融知识,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以往农民仅仅依靠储蓄获取利息的单一理财方式,引导农民,让其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是防止农村金融资源的进一步流失,使农村金融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中来,因此应加大政策性银行对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业生产方面的作用。

5.4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基础設施条件

首先,可以通过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以及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途径来完善农村的社保体系,使社保的运行更有保障。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确保农户稳定增收。最后,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民意识到社保的先进性和重要性,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鼓励农民早参保、多缴费,以此提高农村的整体参保率和缴费水平,并最终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参保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李晓龙,郑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实证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5):90-95.

[2] 贾立.中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138-148.

[3] 王承宗.河南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0):226-229.

[4] 张云芳.定西市农民家庭收入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5] 王红蕾.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3):61-62.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职业教育对湘西州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土地流转对农户的影响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