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草剂对农作物影响的分析

2018-05-14常海霞郭红亮

山西农经 2018年5期
关键词:除草剂影响分析农作物

常海霞 郭红亮

摘 要:农作物草害一直作为农业生产的问题,一旦杂草蔓延,将会使得农作物产量下降30%,所以,为了有效除去害虫与杂草,通常采用化学型除草剂来保护农作物。但是,这些化学物质会对农作物自身以及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本文将针对除草剂对农作物的影响展开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来减少除草剂的使用,从而降低其对农作物的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

关键词:除草剂;农作物;影响分析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5-007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482.4 文献标志码:A

1 除草剂的介绍及用途

除草剂指的是含有氯酸钠、硼砂、砒酸盐、三氯醋酸等化学物质,破坏植物的活性,使其发生选择性枯萎的药剂。在农业上,常用来除去田地里,农作物附近的杂草,从而使得农作物获得充足的水源和养分。除草剂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欧洲植物学家发现玻尔多液可以伤害一些十字花科的植物,但却不伤害农作物,这一重大发现为未来的除草剂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的发展,除草剂也在不断的改善,首先是除草范围在不断扩大,功效更强,同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会产生副作用,对环境的污染性逐渐减小,总而言之,在除草技术上有着突破性的发展。除草剂的分类方式不同,按照作用进行分类:可分为选择性除草剂与灭生性除草剂。选择性除草剂主要用于已经成苗的农作物,而灭生性往往杀伤力强,可杀死一切农作物,多用于播种期或者未出苗期。其次,还可以按照使用方法进行分类,一种是直接使用在杂草的茎叶上,从而杀死杂草,这样的方法缺点就是不能够完全抑制杂草的生长。另一种方法则是土壤除草剂,将除草剂喷射在土地上,杂草的根部通过吸收,从而杀死杂草。这样的方法彻底,但是残余的除草剂会随着水分进行流动,污染到大面积的自然环境。由此可见,除草剂对于农作物的影响是对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但是也可能会对农作物或者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本文将从多角度来论述,除草剂对于农作物的具体影响。

2 除草剂对农作物的影响

2.1 除草剂可以有效抑制病虫杂草的出现

在农业种植中,农作物往往会由一些病毒、疾病的传染,而大面积发生枯萎。通过研究发现,除草剂的使用可以抑制病毒细菌的发生。例如,草甘膦作为一种常见的灭生性除草剂,其主要是通过抑制植物体内酶的活性,从而抑制植物的生长。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发现草甘膦可以一种来自土壤的病毒,白绢病菌。这种病菌通常发生在苗木的根茎部或茎基部。感病根茎部皮层逐渐变成褐色坏死,严重的皮层腐烂。一旦苗木受害后,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以致生长不良,地上部叶片变小变黄,枝梢节间缩短,严重时枝叶凋萎。在实验过程中,将草甘膦喷在枯萎的植物上,会发现会缩短植物枯萎的时间。当其喷射在培养皿中的白绢病毒上,可以停止其生长。由此可以看出,除草剂对于农作物病毒确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除草剂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对于含有蛋白质类的病毒,可以破坏其活性,间接地避免了农作物病毒的蔓延。

2.2 除草剂会对农作物生长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除草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作物附近的杂草,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由于除草剂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而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除草剂都采用的是喷射方法,一旦喷射在农作物附近,就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对于含磷元素的除草剂,大量的在田地中使用,会造成农作物的磷肥过多,农作物生长发育过于旺盛,植物器官提前发育,但是果实变小,产量明显降低。其次使用含磷元素的除草剂会造成土壤酸化等恶劣的性质,使得一些农作物无法再土壤上生长,严重的破坏了农作物的自然生长环境。

大量除草剂的使用,还会导致一些除草剂渗入到地下水与河流中,导致水源污染,过多的磷元素在水体富营养化,植物过度生长,大量鱼虾等河流生物死亡。由此可见,除草剂的过量使用不仅破坏了农作物的自然生存条件,农作物产率较低。甚至华北破环了农作物生长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如何正确的使用除草剂成为了研究的重要内容。

2.3 除草剂残留物遗留在农作物上带来的影响

虽然在近几年里除草剂在不断的改善,由于现在仍然采用的是喷射装置来完成,一旦降水量减小,那么大部分的除草剂不会被稀释,而是残留在农作物上,尤其是蔬菜与水果类,一旦未在清洗后误食,那么会造成身体伤害。同时,如果长期食用残留在农作物上的除草剂,则会造成人们各种慢性疾病。总之,长期在农作物上采用除草剂,将会给食用者带来极大的伤害。根据研究发现,除草剂的过量使用,会对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若使用不合理,影响农作物正常发育和成熟,导致隐性减产。早在2010年湖南省研究试验表明,除草剂副作用非常大,一旦未科学使用可导致水稻、小麦、大豆、玉米减产10%~30%左右。同时,除草剂残留影响后茬作物生长除草剂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残留期,有的甚至长达3~5年,在除草剂残留量大时,后茬种植敏感作物时易产生药害,植株无法正常生长,严重的导致绝收。比如辣椒新生叶不能正常展开,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叶茎短小,果类小,形状奇特,无法正常食用。所以说,在使用除草剂前,要考虑到其所带来的危害,而不是在单纯地追求经济农业,而是安全,绿色农业。

3 如何减少除草剂对农作物的影响

3.1 采用生物型除草剂,摒弃化学型除草剂

通过上述除草剂对于自然环境以及农作物的影响不能看出,化学型除草剂虽然价格较低,易于操作,但是却可能会造成环境与农作物的污染,给人们的身体埋下隐患。所以,在近几年里,各国开始推广生物型除草剂,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除杂,尽可能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生物型除草剂的应用效率,并降低其使用成本。其次,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来研究除草剂,这样才能谋求更为长远的农业发展,获得稳定的农业经济。

3.2 改進除草剂的喷洒方式

由于我国农业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位置,大部分的除草剂喷洒首先很残留在农作物上,其次直接对土壤喷洒,则会造成除草剂的过度渗透,而且会在土壤中停留一周甚至长达一年的时间。一旦发生降雨,除草剂会随着雨水流向其他的田地,会造成其他农作物的死亡。喷洒除草剂会导致杂草消灭不均匀,除草剂的大量浪费。所以,改进除草剂喷射技术是新农业研究的重要技术。同时在喷洒除草剂前需要考察土壤组成,有机含量,土壤的PH值等,从而确定出准确的除草剂的用量,避免过量使用给环境以及人们的身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结束语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除草剂的使用在农业种植中是无法避免的,那么需要对除草剂的特性以及使用方法必须有着一个清晰的认识。盲目的追求除草剂提高农作物效率,却忽视了其对农作物以及其生存环境所带来的伤害,得不偿失。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注意,尽可能减少化学型除草剂,采用生物型除草剂,根据植物的主要特性来减少杂草等对农作物的影响。最后,提高除草剂的喷射计算,避免大环境下的污染,减少除草剂对于农作物的不良影响,从而实现除草剂有价值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杨广玲,王金信,刘伟.除草剂对植物病害影响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1):153-156.

[2]宋凤鸣,郑重.除草剂对植物病害的影响及其机制[J].1996,22(2):40-42.

猜你喜欢

除草剂影响分析农作物
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法探析
2017年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推荐名单
全面营改增对路局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乌兰察布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机械加工工艺对零部件表面完整性的影响分析
2015中国植保市场除草剂畅销品牌产品
趣味象声词
玉米抗除草剂新种质创制项目通过验收
浅谈除草剂的混和使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