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2018-05-14任继忠

山西农经 2018年5期
关键词:山西省劳动力农村

任继忠

摘 要:三农问题,不仅关系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更关系着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山西省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大省,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加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农村人口基数大,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西省的转型发展。可见,三农问题成为了山西省急需解决的难题。而在这其中,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因此,本文从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难点,为实现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剩余劳动力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5-004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已经成为山西省一个新的社会现象。这缓解了农村人地矛盾,增加了农民收入,让农民变成了新时代城市人,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但不可否认,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力度还不够,仍有很大一部分劳动力保留在农村,对农村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构成了威胁,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很难融入到城市、大批青壮年到城市打工造成农村空心化、传统文化流失等等。因此,促进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无疑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达到城乡共奔小康的重要举措。

1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1.1 人地矛盾突出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是我国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区之一,积聚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受限,山西省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发达省份,使得大量人口保留在农村。根据山西省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在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数为2 069.63万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数为1 612.01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4%,接近一半。而山西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少,耕种条件不利。全省耕地面积为400万hm2,耕地质量和复种指数低于全国水平。众所周知人口属于可再生资源,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出台,人口势必会引来增长高峰;相反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伴随生态文明建设、大范围退耕还林,造成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1.2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早期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以石木、金属工具为主,需要劳动者依靠自身体力完成。而伴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提出、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工具与过去相比,有了大的变化,引进了现代自动化机器体系,还增加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自控装置,农业生产工具日益精良化、机械化、自动化,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越来越多的依赖机械作业,大量农村人口从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农业生产不在需要大量的人力,这就造成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保留、赋闲在农村。

1.3 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山西省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保留着我国最为传统的文化、习俗,尤其是在长期小农经济下养成的保守、封闭、驻守故土的思想,这就造成了人们不愿意离开家乡到外面打工生活。即使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外出,但由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恋家、生活习惯观念的不同,在赚足了生活费后仍会选择回到家乡。因此,山西省未能成为人口输出大省,人口向外流动速度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这样产生了。

2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难点

2.1 农村空心化,传统文化流失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居多。而老年人、妇女、小孩则被留在了家乡。而男人为主要劳动力,这就使得农村发展受限,城乡差距大。甚至,不少女性也随着丈夫一同外出打工,小孩留在家中由老人照顾,由于老年人文化水平有限,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能给出有效的指导建议,会引发一系列留守儿童、老人赡养问题的出现,农村空心化。与此同时,农村保留着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但随着年轻人的外出,传统文化失去了传承人,势必会造成传统文化逐渐流失。

2.2 农民自身文化程度低

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执行九年义务教育,重视山西农村教育的政策影响下,山西省农村整体文化水平相比刚建国时期,有了大的进步。但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低,而经济水平决定教育水平。因此,在山西农村很多人只是上完了初中或者高中,大学普及率仍然不高。可见,山西省农村居民教育水平低,无法与城市里高素质的大学生、劳动者相抗衡,竞争力弱,到城市打工只能从事一些最基本的劳动,收入低。

2.3 引发“城市病”

一个城市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大量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给城市的基础设施(例如:公共交通)、环保生态、能源都造成了大的负担,使城市不能有效运转,各方面处于超负荷状态。同时,对城市的治理也是一种考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到城市后,对原有区域的稳定产生了破坏,社会治安环境恶化,违法犯罪事件相应增加。此外,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由于从小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习惯有差别,造成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冲突,加深了社会阶层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4 城市保障制度欠缺

现今,山西省城市对进入城市打工的外来、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还远远不够。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后,不能取得相应的户籍,在住房、医保、子女教育等方面未能享受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拿子女上学来说,农民工子弟不能进入到城市的学校就读,使得子女只能回老家上学,造成孩子和父母分开,家庭亲情、教育缺失;即使农民工子女到城市学校上学,但需要支付借读费,父母经济负担重。所以,很多人虽然人在城市,但对城市没有亲近感、归属感、认同感,没有融入到城市中,生活幸福感不高。

3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对策

3.1 加大政策对农村教育支持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山西省要继续加大财政政策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的学校建设。也要借助大企业、社会知名人士的力量用于农村教舍建设,配套完整的桌椅,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同时,还要继续贯彻执行农民子女学费减免政策,让更多的适龄儿童都能够读得起书。用政策鼓励更多的老师到农村工作,尤其是大力推广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到基层、农村工作。

另外,要開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通过开设培训班、现场教学加直播的形式等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作技能,使他们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城市的需求。

3.2 开展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概念,对促进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建设幸福农村、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山西省要立足于全省实际,从整体着眼,谋划布局。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供生活居住所必需的功能,以此来吸引剩余劳动力,分担大城市人口压力;其次,要引进企业,并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来小城镇投资建厂,从而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促进小城镇的向前发展;最后,山西省各地区要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打造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小镇,走出自己的特色。如进行旅游小镇、醋之镇、枣乡等特色小镇的建设,让剩余劳动力在自己家乡发展,避免农村空心化,保护传统文化。

3.3 政府发挥执政智慧,多措并举保障进城务工者权益

政府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型、创新型。继续推动户籍制度变革,让进城务工者享有与本地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住房方面,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住房纳入到城市居民住房整体计划中,根据农民工的就业集聚地和自身经济水平,有针对性的出台住房保障措施,加强廉租房建设;在教育方面,应出台并完善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的保障措施,让进城务工者子女能够在城市上学;在就业方面,监督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工资浮动制,为进城务工者提供权益、收入保障,提高其劳动积极性,对城市产生亲近感,融入到城市环境中。

猜你喜欢

山西省劳动力农村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