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系统视角下的江苏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

2018-05-14杨颖张洋李晓琼李明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江苏省保护

杨颖 张洋 李晓琼 李明

摘 要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史的见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能够体现出当地文化传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江苏省共有13个城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居全国第一,但传统村落的数量却仅有28个,位列第22位,与江苏经济总量和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程度相比显得相形见绌,传统村落保护形势严峻。基于此,通过分析江苏省不同地区的代表村落,从复合系统视角分析江苏传统村落的现状,旨在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系统;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4.074

江蘇省是中国吴文化和汉文化的发祥地,由于其具有适宜耕作的气候条件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众多传统村落较为完好地保留至今。但是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和传统村落保护意识的淡薄,传统村落的生存受到挑战。目前,江苏省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村落共28个,不到全国总数的0.7%,相比毗邻的安徽省还有很大的差距,在28个传统村落中,26个位于苏南地区,其余两个分别位于苏中、苏北地区,可见江苏省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有关传统村落的研究文献整体数目较少,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仅百余篇,且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视角较集中,其研究多从村落空间布局结构、村落社会变迁、文化民俗几个角度阐释传统村落的问题与保护,整体性不足。基于此,从复合系统视角出发,指出当下江苏省传统村落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此推动江苏省传统村落不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1 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回顾

1.1 文献梳理

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在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早对传统村落进行研究的有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对传统村落研究数量最多的是建筑学学科,除此之外政治学、文化地理学等学科的学者也对传统村落也进行了研究,但是不同学科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往往只关注单个系统的保护。例如,《乡土中国》从社会学角度对“传统村落”进行诠释,从理论上剖析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闾海从建筑学角度对传统村落进行了分析,系统地考察了江苏省村落的选址及其空间形态、村落的空间布局与结构、建筑个体空间等方面的共性特征和影响要素。上述研究均集中在社会系统研究,而缺少对其他系统进行分析[1]。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2003)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传统村落进行研究,把记实写真与剖析研究结合起来,系统地展示了古村落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人物乃至民俗风情,然而却缺少对生态系统的探索,缺乏系统性[2]。文化地理学界则从村落选址、布局、形态、分布和地域特点等方面研究传统村落[3]。可见,前人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大都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很少有学者从复合系统的视角对传统村落保护进行研究。

在1981年,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首次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明确指出“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既有各自的运行规律,也是相互作用的整体”,复合生态系统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受自然生态规律制约”。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极大推进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专家学者将其运用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后来赵景柱、王如松等学者也相继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同样没有涉及传统村落保护领域。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以及实地调研结果,将从复合系统的角度对江苏省传统村落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

1.2 复合系统相关概述

在传统村落的研究中,复合系统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社会系统以及经济系统3个子系统,各系统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村落这个有机整体。在复合系统中,生态系统包括村落的气候、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环境因素,经济系统包括村落的物产资源、生产技术以及经济产业等方面的因素,社会系统则涵盖了村落的建筑、空间形态、宗族社会以及民风民俗等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内容。

在各子系统中,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人们根据村落所处的地理环境等生态系统方面的因素而形成了当地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村内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经济体系,而村落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同样改变着村子的生态环境,即村落的生态、社会、经济系统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过程中,只有将村落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更利于村落的健康发展。

2 江苏省传统村落的保护概况

江苏省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中国吴文化和汉文化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其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使众多的传统村落得以保存下来。迄今为止,江苏省进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仅有28个,约占全国总数的0.7%,进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村落仅10个。此外,被列入江苏省级的传统村落1 00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8个。按照行政区划,在江苏省的13个省辖市中,苏州、无锡、镇江的传统村落现存数量较多,南京、常州、南通属于第2层次,其他地区现存数量较少[4]。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苏北地区的村落,以江淮文化和古汉文化为主要特色,将奋发向上的“楚汉雄风”传承至今[5]。苏中地区的村落则具有宁镇文化南北交融、开放进取的特点;苏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则以吴越文化为传统,具有灵慧清新、细腻柔和的灵性,比如苏州市金庭镇的明月湾村。中国传统村落各省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江苏省内传统村落分布如图2所示,江苏省传统村落统计如图3所示。

随着中央对传统村落越来越重视,政府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也在不断加深,近几年对于传统村落的资金投入逐渐增多。国务院在2014年提出,2014—2016年,按平均每村300万元的标准提供114亿元补助资金,支持传统村落保护。2015年江苏4个村落被列入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2016年江苏省6个村落被列入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2016年,江苏省也投入一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村落保护,今年计划到2022年前创建500个特色田园乡村,有效保护1 000个省级传统村落,建设10 000个左右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此外,有关传统村落的政策法规也在逐渐完善。苏州市作为拥有江苏最多传统村落的城市率先颁布并开始实施了《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并先后制定了7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出台了10个规范性文件,同时公布了苏州市第1批需要保护的古村落名单。从2006年至今,陆续对市区范围内各传统村落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并加大财政投入,已探索出如“陆巷模式”“明月湾模式”等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也已颁布,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了江苏传统村落保护申报认定、规划管理、保护发展、法律责任等内容,明确传统村落保护的各方权责,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政策概况如表1所示。

3 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完整的复合系统,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的有机统一是传统村落得以发展的根基。江苏省在传统村落保护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以传统建筑为核心的社会系统上,但由于保护力度不够,忽视了系统间具有相互牵制的作用,导致保护效果不佳。

3.1 规划开发不合理,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村落实体依托于自然环境,由人工建成,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设施,能够转化自然资源为人所用[6]。江苏省传统村落的建立都建立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水系统基础上,这种得天独厚的生态系统使江苏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魅力,然而随着城鎮化的发展与村落的开发,生态系统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村落的街道、巷弄、水系、山体、耕田和果园等虽然基本上得到了延续,但仍有所破坏,具体表现为,街道巷弄原有材质不断更新,水体、山体等遭到污染或者是破坏,耕田、果园的总量在逐渐减少。如苏北地区的草堰村,整个村落走新农村发展线路,老街的街巷翻新,年代较久的桥也因存在安全隐患被新修的水泥桥代替。除此之外,部分村落开发旅游业导致大量的人流涌进,给村落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环境日益恶化。明月湾村由于旅游开发较早,这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随处可以看到游客扔掉的垃圾,村口的一池碧水也变得浑浊,表面漂浮着很

多杂物。

3.2 人口流失严重,社会系统遭受冲击

江苏省传统村落年份大多都可追溯到清代,甚至留有更早年份的印记。中国古代“皇权止于县”,乡村交由乡绅、宗族头领等民间权威治理[7]。而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村民向城市移居,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在村内生活。“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宗族的概念正在瓦解,祠堂等宗族的象征性建筑也已脱离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功能与意义,如杨柳村72.8%的村民平时都不在村中居住。此外,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政府对传统村落进行千篇一律的旅游开发,把农户改造成“农家乐”,同质化无序竞争,村庄的样子变得千户一面[8],村落的认同感功能逐渐消失。而由此也带来大量民间技艺无人传承,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也在现代化生活中渐渐被遗弃、丢失。南通市二甲镇余西社区余西居原有民间工艺“木板年画”、民风习俗“放施食”和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9]。但是据当地居民介绍,如今余西已经没有传统的手工艺人了,能看到的只有破旧的招牌和空荡荡的街道。由于缺乏保护,余西村落中明清时期的建筑大都已经倾斜、倒塌。

3.3 缺乏支柱产业,经济系统发展受阻

江苏省传统村落的经济特色表现在以依托村落自身资源要素发展的农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支柱产业,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江苏省传统村落旧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老龄化、女性化程度加重。例如,杨柳村中仅有27.2%的常住人口,其中68%为女性,难以承担较为沉重的农业负担。传统村落中第一产业的根基不稳,不仅会影响村落的发展,也会影响国家的农业发展。而部分传统村落附近存在的第二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村民就业,但机械化生产附加值较低,未充分利用到当地的文化特色,且会产生污染。而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传统村落旅游日渐红火,但千篇一律的传统村落经营模式难免令人产生审美疲劳,而难以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4 对策建议

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传统村落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传统建筑破坏严重,传统民俗、手工艺濒临灭绝,原有社会系统遭到严重破坏。2)传统生产方式受到冲击,产业转型存在问题。3)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以往学者相关研究,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4.1 注重环境系统保护,维护村落环境稳态

传统村落的环境系统是村落赖以生存的“生命土壤”,是村落整体新陈代谢和能量流动的前提,是传统村落复兴的基础。村落中建筑布局特征、肌理特征、空间格局、色彩风格以及水域、耕地等人工自然景观,是村落中可感知、有形的物质文化外壳,能够直接呈现传统村落的生动文化[7]。1)尽量恢复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对村落中原有格局与建筑进行保护,对村落水系进行疏通清理,合理规划开发,避免占用过多的耕地、林地。2)要控制好旅游发展程度。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必然有慕名而来的游客,虽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威胁。当地政府应该制定严格、具体的保护法案,加强对本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思想教育,共同维护当地的生态文明。

4.2 加强社会系统建设,传承乡土风情

国家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给乡村带来了巨变,但新型城镇化不是以农村全面城市化或者以牺牲乡村为代价的,相反,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的保留尤为重要[10]。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村落或消失或衰败,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正在逐渐消失[11]。为了更有效地传承村落文化,在传统建筑保护层面可采取划定“三区”——核心保护区“原地保护,修旧如旧”;环境控制区禁止新建建筑,保持原有特色;环境协调区采用全方位、立体保护的方式开展保护工作。传统村落村民及其组成的民间组织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直接力量,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12]。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发展村落特色产业稳固经济根基,是留住村民的根本要义。同时,健全村落民主管理,重视村民对于村落发展的看法,提高村民对村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真正让传统村落文化民俗做到有人传承。

4.3 完善经济系统体系,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创意文化产业

传统村落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也依靠农业而得以发展至今,但在工业化大潮下,江苏传统村落的农民也纷纷离开家园外出谋生,农业由主导产业变为副业。针对城镇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农业老龄化程度加重、女性化程度加重的现象,提升农业劳动力的质量尤为关键[11]。但是,当地也需留出部分土地来传承和运用传统自然农法的经验和地方性生产技术,发展地域特色性的原生态农业,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传承和保留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来守住传统村落的根基,保留历史的痕迹[13]。同时,由于历史悠久且很多是江南文人的故乡,江苏传统村落也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面对当下传统村落千篇一律的发展现状,当地有必要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村落旅游进行深度融合,使其逐渐成为带动居民就业、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传统村落是包括古代建筑文物在内的传统文化遗存和传统经济及文化内涵的村落,有必要将传统村落旅游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不断提高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为生态系统保护和社会系统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促进传统村落整体发展。

5 结语

江苏省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无论是整体还是各个系统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不仅是江苏省传统村落的保护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今传统村落发展的困境。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引起更多相关人士和学者的关注,也需要政府的政策保护和资金支持,更需要村民的参与。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行整体、系统的保护,才能使传统村落进入有序的轨道,让那些经历了久远发展依然保留有传统风貌的村落能够继续留存,这既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闾海.村落空间发展的基本特征调查分析——以江苏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1(9):40-45.

[2] 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中国古村落:诸葛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 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人文地理,1998(1):38-41.

[4] 尹超,姜劲松.江苏省古村落保护与实施状况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0(7):86-92.

[5] 朱晓芳.基于ANP的江蘇省传统村落保护实施评价体系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6.

[6] 叶永固.浅议如何保护江苏传统村落[J].江苏农村经济,2015(4):44-46.

[7] 任映红,梅长青.城市化进程中村落传统文脉的承继与延续[J].浙江社会科学,2014(12):107-112.

[8] 张卫国,汪小钗,黄晓兰.就地城镇化下村落复兴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4):57-65.

[9] 杨科.南通余西古镇建筑特色与保护[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9(4):8-13.

[10] 文永辉.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法治化保护探析[J].求实,2018(1):87-98.

[11] 鲁可荣,胡凤娇.传统村落的综合多元性价值解析及其活态传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115-122.

[12] 宋河有.传统村落旅游化保护的风险及其防范[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2):95.

[13] 王翌秋,陈玉珠.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和河南的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2):41-48.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江苏省保护
吃火锅的发现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选送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