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这片土地,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

2018-05-14陈奇

党的生活·青海 2018年3期
关键词: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

陈奇

乡村是中国的基础,是现代化、城市化的根基,是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之所在。乡村不振兴,国家就不可能真正复兴。王建军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好城乡区域统筹,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统筹东西南北,促进城乡联动,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三牧”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牧区,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牧区,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牧区,确保“三农三牧”在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征程中不掉队,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三农三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举措,农牧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牧业发展质量更加向好,农牧区生态成效更加明显,农牧区综合改革更加深入,农牧区民生事业更加进步,脱贫攻坚工作更加扎实,“三农三牧”工作取得的新进展,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打下了坚实基础。过去五年,是全省农牧业发展形势最好的五年,农牧区精神面貌变化最快的五年,农牧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来,全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质量和效益作为主攻方向,向生产端、供给侧发力,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更趋合理,规模经营比重明显提高,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五年來,全省扶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5个,120个合作社开展了股份制改造。实施了新一轮草补政策,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设置草原生态管护员42778名,推行了网格化管理。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6.54万人,10个农牧业三级科技创新平台助推了农牧业增产,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牧区电商等成为新的增长点。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苦干实干。青海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绘就了砥砺奋进的崭新画卷。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青海将抓住国家加快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把握乡村振兴道路的精神和内涵,着力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农牧区绿色发展,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牧区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加强和创新农牧区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不断在“结合”和“转化”上下功夫、出实招,变国家战略机遇为青海的生动实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青海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

绿色产业托起山乡幸福梦

绿色是青海的底色,是最靓的幸福色。

“绿色产业是青海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也是青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在首届青藏高原原产地绿色产业发展论坛上,青海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严维青说。

回眸“十二五”,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全面推进,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同时,在绿色发展驱动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的“蝶变”。

正在青海湟源县紧锣密鼓建设中的“青藏高原原产地特色产业”聚集园,预计将于2020年投入运营。该聚集园依托青藏高原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在园区实现生产聚集、市场聚集,集中打造加工、展示、体验、销售一体化的青藏高原原产地特色产业链,实现现代特色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及O2O创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该聚集园总占地约324.18亩,项目建设涵盖高新生物产业区、食品加工区、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区、科技孵化创新创业区、青藏特色产品交易区、现代物流区、青藏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创意创业区在内的七大功能园区及现代化的信息中心等基础设施。青藏高原原产地特色产业聚集园的建成将解决青海农牧产品销路不畅、效益差的问题,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同时也有助于促进青海经济结构转型,引领青藏高原农牧业发展的新方向。

农业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

“这是我们的病虫害在线诊断功能,在系统上随便连接一个设置在蔬菜基地里的摄像头,点击,好,连接上了,现在摄像头展现的就是大棚里的图像。我们还在大棚内安装了传感设备,实时地把大棚内温湿度土壤情况等信息传给我们的在线专家,就可以指导种植户在蔬菜瓜果种植方面的问题了。”这是“互联网+”高原特色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首次亮相2017年青洽会时的场景。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谁掌握了信息,谁就会赢得发展“三农”、服务“三农”的主动权。如今,青海省“互联网+”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已经上线运行,有力助推了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青海省农牧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重点以“互联网+”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为依托,逐步建立州(市)、县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共享,重点打造好“1+14+N”模式,年内一定要在建设应用上取得突破,力争到2020年实现覆盖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过程。采取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的方式,重点在西宁、海东选择有条件的县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试点。探索“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建设运营机制,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六有”标准建设一批益农信息社。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电商。发挥龙头企业在“互联网+”现代农牧业中的带动作用,开展特色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包装、注册认证,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打造网络品牌。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体,支持开农村网店,鼓励电子商务应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合作。

山美人美乡风美

莺啼草长与时乐,无限生机放眼量。

广场上,大妈们载歌载舞;石桌旁,老少对弈激烈;书屋内,老先生挥毫淋漓……以往寂静的西宁市湟中县上五庄镇包勒村,如今热闹非凡,喜气洋洋。

近年来,随着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包勒村“美颜”升级:水泥硬化路、红顶白墙房、太阳能路灯……吸引了许多优质旅游项目落地,盘活了脑山旅游资源,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了包勒村村民致富的新增长点。

据了解,2017年以来,全省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惠及6.8万户约28万农牧民。完成了166个脱贫攻坚退出村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11亿元,村均投入903.7万元。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村庄道路841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9540盏,新建或扩建村民活动广场355座(面积477549平方米),新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61个(面积43356平方米),新建村级养老院9座,搭建村级电商中心42个,配置文体设施312套……

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在“乡村”,主体在“农民”。广大农牧民群众通过亲身参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亲眼目睹了村庄的新变化,亲身体验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带来的新便捷,坚定了他们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信心,现在农牧民谈论最多的就是村庄面貌、住房条件和生活水平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得到极大提高。

乡愁是什么?

互助的鼓楼、乐都的关羽牌坊、塔尔寺的钟声、大通老爷山的花儿、湟源的醋香……这便是故乡,这便是乡愁。

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省在新时代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的总抓手,是新青海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让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苦干实干、久久为功,不断开创“三农三牧”工作新局面,让古老的农村牧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广大农牧民过上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生活。

猜你喜欢

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新常态下农牧业品牌化的现实意义
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调查
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
西藏农牧区学生现状及班级管理措施探究
新疆巴州农牧区蒙古族语言使用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