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脆弱性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探究

2018-05-14彭钱

财讯 2018年3期
关键词:脉冲响应脆弱性环境质量

彭钱

金融脆弱性 环境质量 CO2排放 VAR模型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减速、债务高企、资本外逃、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等等,金融脆弱性明显上升。因此,本文关于金融脆弱性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果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明确金融稳定目标的地位,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国外对金融脆弱性与C02之间的研究已有成果,Shahbaz(2013)对巴基斯坦实证研究表明,金融脆弱性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金融脆弱性增加会C02排放量的上升。Richard(2010)则对16个发达国家和20个发展中国家1981至200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金融脆弱性增加会加大C02排放量。对于我国金融脆弱性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试图填补这个空白。

首先,从资本配置角度分析。需要指出的是较低的借贷成本有助于政府开展环保项目。金融体系的稳定有利于降低借贷成本,推动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从而改善环境。蓝虹、任子平(2015)指出通过完善金融体系构建PPP环保产业基金解决中国面临的环保产业的巨额资金需求的融资困境。而Capelle、Blancard andLaguna(2010)也指出稳定的金融体系有助于限制排污企业的融资渠道而减少环境污染。Frankel and Romer(1999)指出,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吸引外国投资者进行直接投资,同时引进现代环保技术。随着资本的从国外到国内的转移过程中同时也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排污处理系统运到国内企业。Richard(2010)指出一个具有高效运作机制的金融市场可以使企业在环境破坏方面的表现反映在股票价格上,对企业的罚款会使投资者降低对未来分红的预期以及声誉的下降导致的利润的减少,从而使股价下跌。

其次,从监管角度分析。Richard(2010)指出健全的金融部门对环保项目的审查以及监控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使项目或者企业将资金充分使用在环境保护上,这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避免了企业管理者道德风险的出现,迫使其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减少排放。同时说明了金融困难的公司更容易利用信息不对称去骗取资金,这也意味着在金融脆弱性加大的时期,实力较弱的公司由于受到融资约束,会牺牲环境为代价增长利润。金融体系的稳定有利于政府和金融部门的监督审查工作的进行,同时也降低了监管成本。

综上所述,金融稳定,有利于金融体系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功能的实现。金融稳定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以金融脆弱性指数为指标度量金融稳定,研究金融稳定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以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分析。

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环境质量的指标。选取了从2000年到2013年的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环境科学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所公布的数据并取对数。

上图是基于vAR(1)模型所模拟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代表响应函数的追逐期数,从上图的第一排两图中可以看出,宏观经济脆弱性(d hg)对二氧化碳排放量(d lnc02)、微观金融脆弱性(d wg)对二氧化碳排放量(d lnc02)均为正向冲击效应。即当宏观经济脆弱性与微观金融脆弱性增大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上升,在第一期脉冲响应值达到最大值,但宏观经济脆弱性的脉冲响应力度大于微观脆弱性脉冲响应力度,同时宏观经济脆弱性的响应持续期也长于微观金融脆弱性的响应持续期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VAR(1)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金融脆弱性之间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如下:

一是宏观经济脆弱性与微观金融脆弱性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方向一致,即脆弱性增加,不稳定性增大,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大。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会先增大宏观经济的脆弱性,然后传导至微观金融方面,是微观金融脆弱性也增大。二是宏观经济脆弱性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明显大于微观金融脆弱性。

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可以把稳定金融体系作为降低碳排放与改善环境质量的一个着手点。首先提高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的绿色有效性,完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培养投资者绿色投资理念。第二,提高金融稳定性,吸引发达国家投资者直接投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带动国内企业改善环境和降低排放。第三,发展绿色信贷,降低环保项目的融资成本。第四,推进PPP项目,使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结合。

猜你喜欢

脉冲响应脆弱性环境质量
从“新消费”视角探讨储蓄率下降的原因
区域生态脆弱性与贫困的耦合关系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于PSR模型的上海地区河网脆弱性探讨
中国原油进口需求主要受国际油价影响吗?
基于脉冲响应的厅堂音质评价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与转移数量的动态关系研究
基于脆弱性的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研究
企业网络系统脆弱性的产生扩散与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