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培养质量的经管类课程教学管理探究

2018-05-14李楠高超

新丝路(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教学管理

李楠 高超

摘 要:如何提高经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难题。教师作为学生课程学习与活动的助手和管理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咨询、引导等作用,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和思考以构建适应性强的教学管理体系。全过程课程教学管理,从“教”的方面来看,能够借助教学理念的创新,以极大地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目的;从“学”的方面来看,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思维和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关键词:培养质量;经管类课程;教学管理

当前,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稳步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为了保证在扩招过程中的大学教育质量,教育部出台了与教学质量相关的评估工作,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等教育规划。为此,我国各高校越来越将提高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培养过程的基础环节——课程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课程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教学的现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课程教学评价等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协同整体且又缺乏因时因地因人的灵活与开放。“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已成为目前大学学生的普遍状况。其实质是组成课程教学系统的大量子系统没有形成合作关系,各行其是,杂乱无章,没有产生整体的新质。

尤其对于经济管理类院校,涉及的课程概括而且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借助于其理解力来加以消化吸收,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以此得到对经济管理理论的所谓直观感受。目前有许多学生认为经管课程的内容散乱,掌握起来有无从着手、无处下足的感觉。考试要靠死记硬背,而且考完试又易忘记。因此,课程教学管理的优化与完善不但有利于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我校进一步的长期发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教学管理问题进行了多方研究,一些学者(裴妍,2014;孙小丽,2012;张勇,2011,;张宏雷,2010;等)着眼从管理角度来保障和提高培养质量,其中包括对教学管理的必要性、教学管理的现状以及如何加强教学管理进行论述;一些学者(唐世刚,2015;曹永峰,2014;张敏,2011;崔振军,2008;等)着眼从教学管理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性、院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评估、教学管理新体系的构建对策以及实证等方面进行论述。

对于以全过程思想結合教学管理的研究并不多,只有少数学者(陈文俊,2011;景海河,2010;胡彩梅,2008;等)在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管理改革、教学督导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等研究上有所涉及,而且涉入得并不深;而以全过程思想结合课程教学管理的研究就更加少了,以具体课程开展实证案例研究的研究则更缺乏。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发现目前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不能与时俱进

经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而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教与学的互动体系,其中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形式缺乏活力

教学组织形式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进行活动的结构,其中教师的任务是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其学习热情。可现实状况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像是“孤军奋战”,课堂互动效果差,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真正吸收、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课程教学,必须完善教学模式与组织形式。

3.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

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而现有的监控手段只是简单的关注学生成绩或学生到课率等单一因素,尚未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相关因素和环节,进行多因素、多方位、多指标的综合监控与评价。因此,应设立包括教学前端监控、教学过程检查和课后考核评价三部分在内的完善的教学监控体系。

二、改善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意义

1.对策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完善研究应该及时付诸行动,尤其应成为经管类学校关注的重点。

课程教学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一环,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课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手段”三位一体的活动过程,课程教学过程管理就是对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及活动的管理。

为此,本文提出面向全过程的教学管理,即“一个基础、两种形式、三大监控”的总体思路。一个基础即以教学目标为各种主体活动进行的基础;两种形式即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三大监控即教学前端监控、教学过程检查和课后考核评价。因此,全过程教学管理提出对四个环节的管理,具体来讲即课程教学准备环节、课程教学实施环节、课程教学收尾环节和课程教学监控环节(如图1所示)。

具体而言,在经管类课程中采取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活动形式和课程作业与考试改革等三方面的措施,以达成形成探究式教学模式、搭建探究式教学团队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的预期效果;而且,在经管类课程中还要创新性地构建具有本课程特色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的教学管理体系,以达到提高课程教学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基本目的。

教学过程管理具体为教师个体对本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微观管理,即针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六个教学环节进行规划和管理。其中备课管理包括明确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上课即课堂教学管理,即课程实施环节;作业管理包括练习和测试管理;评价管理包括教学反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管理;辅导管理包括课外学习组织和辅导管理。

2.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从“教”的方面。借助教学理念的创新,极大地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目的。

(2)从“学”的方面。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思维和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从“教”与“学”两方面。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

(4)从“教学实施”方面。强调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并提出“三转变”、“六激励”的课堂教学原则(如图2所示)。

(5)从“教学评价”方面。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监督考核体系,实现全程监控管理。建立一套以“检查、修正、反馈、竞争、激励”为一体的课程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三、小结

本文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搭建探究式的教学团队、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彰显本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的创新;通过构建经管类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力求达到两方面的目的:其一,提高经管类课程教学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其二,对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管理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以这经管类课程为基点,不但可依照具体课程→相关课程→全系课程→全院课程→全校课程的路径进行推广,同时还可以通过完善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更大范围地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裴妍.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

[2]孙小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与改进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

[3]张宏雷.论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0

[4]唐世刚.高校思政课教学运行机制[J].山海经,2015

[5]曹永峰.美国圣约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及对我们的启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教学管理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协调各种关系学习先进理念完善管理制度
大数据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探讨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