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2018-05-14王长坤王敏静

新丝路(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学生

王长坤 王敏静

摘 要:“获得感”一词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起初着重强调在改革、反腐过程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随后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常能较明确的表达一定人群的心理状态及生活工作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思想政治、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思想政理论课“获得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016年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继续提出“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的论断,说明了党中央力图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升人民的“获得感”,随后也掀起了“获得感”一词在更广范围内使用。本文基于习总书记提出的“获得感”,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进行论述,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作用,增强学校和学生对其重视程度。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涵

首先,要了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就要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获得感”谈起。”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第一次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2016年1月1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2],可见党中央十分重视人民的“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领域特别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获得感”也包含丰富的内涵,既有物质方面、精神方面,还有文化方面,这体现出我国全方位为人民谋利益的为政理念。人民“获得感”主要依托于国家各方面的政策和制度,表现为人民经济水平提高、政治开明程度增强、文化生活丰富、精神境界更高等方面,这是人民一种发自内心的获益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反映在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与心理世界“三丰收”的一种高境界。由此可知人民获得感可以说是,人民从国家各方面方针政策、制度体制、综合国力等方面获得的物质体验、精神享受、文化熏陶的良好机会和舒适环境,从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心理感受。

其次,了解目前学术界对“获得感”的界定也是必要的。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获得感”一词之后,这个词就迅速流行起来,如2015年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获得感”排第一,2016年教育部、国家语言委员会在北京发《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获得感”入选十大新词,随后也引起了学术界许多学者纷纷开始关注、研究这一词语。[3]那么获得感到底是什么呢?学者蒋永穆等认为,“获得感是指人民群众因获得而产生的正向心理”[4]这一观点是从习总书记的“获得感”出发来定义的,他认为“获得感”的主体承受者是人民群众,认为“获得感”是一种正向的、向上的心理活动,但是这种观点只是片面的将获得感定义为心理方面,不免有点狭隘。王继兵认为有“获得”才能有“获得感”,但有“获得”并不必然有“获得感”,而有“获得感”往往能产生新的“获得感”[5]。这种界定是从一种辩证的思维出发的,认为“获得”与“获得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换,这种理解相对更加深入透彻。刘志彪认为“获得感”有别于“幸福感”它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确实与“获得感”相比我们可能更加熟悉“存在感”、“幸福感”、“满足感”等词,他的这种观点就告诉我们,要清晰准确的理解“获得感”是什么,还要搞清楚其它与之易混淆的概念,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弄清楚它们各自的内涵。心理学上认为“人要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需要足够的良性社会情感的支撑,心理学称这些良性的社会情感为存在感。”范海涛认为“‘获得感不仅是物质层面,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6]这种看法是比较全面科学的一种,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这一概念。幸福感则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7],满足感是个体对于自己预想的生活、工作或其他方面效果的最终认可及满意程度。可以看出这几个概念是既有所交叉重叠,又有各自特殊的含义,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还有学者认为“获得感”是“在某一个群体或个体的成长或发展受外界刺激后,个体主动显现出一种物质或精神相集合的心理状态,是互动的直观感受,并且“获得感”多强调舒适、愉快、健康的状态。”[8]由以上多种不同观点我们可知,学术界对于获得感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仍处于不断的研究探索阶段,也证实了我们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

最后,明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涵义。综合以上习总书记和学术界众学者理解的“获得感”,我们可以说不同领域的“获得感”是有差异的,但获得感基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外界的现实物质世界是“获得感”的直接来源;第二,“获得感”涉及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和心理世界,不过最终归宿于一种真实的心理状态;第三,“获得感”会因为外界的环境、人物及个体自身的差异,从而表现的略为不同。”[9]那么根据以上的理解,我们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指:高校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校安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学习,获得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生活中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精神状态等,然后表现为一种充实、满足、实用、愉悦等综合性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产生的大环境是高校,主要内容来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高校学习的众多课程之一,而且“获得感”产生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容

第一,物质方面的“获得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物质方面的获得感和高校学生对其他课程物质方面的获得感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表现为对高校物质教学器材的使用。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同时获得了对学校的宿舍、教室、多媒体、投影仪、课本、操场等相应的一些物质用品的使用,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参与校园文体活动的主要物质载体,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物质器材得到了保障,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效率才能有所保障,这样他们才会从校园外在的物质实景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满足感和收获感。例如老师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仪,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等形式,形象逼真的向学生们传递知识,相比较没有这个物质器材的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物质上得到了享用的机会,从而上升为内心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第二,精神方面的“获得感”。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给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主要是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经验总结,是我们党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食粮,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善于吸收前人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不断充实自己,为扛起相应社会责任打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基本的法律知识,服务于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可知,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获得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崇高的精神境界及正确的政治素养,这些都会内化为学生大脑和精神上的充实、获益和满足,充分体现他们精神上满满的获得感,也将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变得更加优秀。

第三,文化方面的“获得感”。高校是一个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各种社团活动、特殊纪念日的文化活动、各种比赛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以及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行教育和培养。如很多高校每年会有“红五月”文化活动,主要用来纪念中国共产党的英雄事迹、宣扬中国军人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政治素养;还有国庆节、建党日及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高校也会组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校学生的文化活动具有理论指导、知识渗透的作用,最终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校园文化生活,也增强学生在文化方面的“获得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方面的获得感就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可以更好的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享受文化对自身的熏陶、然后上升为一种美好、满足的良好心理感受。

第四,社会方面的“获得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方面的“获得感”是指,高校学生经过在高校的系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之后步入社会,生活、工作时所获得的社会认同与欣赏,这无疑是对他们个人价值与能力的肯定,然后反映为内心的一种来自社会认可的获得感。高校学生由于在学校学习了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这也是企业、单位乃至社会对成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另外他们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会增强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这种社会认可就是社会、单位对高校学生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知识、能力的一种肯定与欣赏,也是他们进入职场和社会的敲门砖。学生们被认可、欣赏后,就会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理想信念将会实现,从而上升为一种内心满足、自信的“获得感”,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方面的“获得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特点

第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内容的多样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其理论内容来看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涉及到哲学、史学及思想等方面全面且系统,保证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素养方面的“获得感”;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方面的以及社会方面的,从内而外、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涉及多个层面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获得感;从其性质上来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感受,但往往也表现为外在的美好心情、良好精神面貌以及内心的喜悦感、获益感、充实感等多方面的心理感受。

第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途径的广泛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途径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其中主要包括传统的课堂传教、网络传播、召开专题讲座、研讨会、举办校园文体艺术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通过这些途径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最终凝结升华为一种综合性的“获得感”。多种多样的途径保障了学生获得感的全面性与丰富性,也满足了现代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具有倾斜性。通过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概念、内容的论述,可以得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倾斜于精神方面多于物质方面的结论。首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就是指一种综合性积极向上的心理感受,这就说明大部分情况下这种感受会上升为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享受,而物质层面的“获得感”是很少一部分,它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而产生,并且这种物质上的“获得感”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精神上的“获得感”。所以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倾斜于精神方面多于物质方面,可以说物质方面的“获得感”是辩证存在的,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暂时的、具有一定可变性的,最终可能会转化为内在的精神感受。

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概念的理解、内容的分析及特点的总结,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相关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参考,从而达到了一定的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27/c_1114458700.htm

[2]人民网.正风反腐.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前沿观察)--时政--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407/c1001-26804130.html

[3]获得感_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E%B7%E5%BE%97%E6%84%9F/16834879?fr=aladdin

[4]蒋永穆、张晓磊.共享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思想理论教育刊,2016-3(78)

[5]王继兵.学校教育:成全“人”的“获得感”[J].中小学管理,2015-7(28)

[6]王斯敏、张进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N].光明日报,2015-3-14(5)

[7]郑风田.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J].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2017—2(4)

[8]涂三广.让每位参训者都有获得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0)

[9]辛秀芹.民众获得感“钝化”的成因分析[N].青岛行政学报,2016(4)

作者简介:

王长坤(1970--)男,陕西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史学博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王敏静(1992--)女,陕西兴平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