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传统村落多样化发展思考

2018-05-14吴涵之

新丝路(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战略

摘 要: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程度不断加深,大批农村人口迁移至城镇定居,传统村落中出现大片土地闲置,大量破败传统建筑被推倒重建,这不仅使许多经济根基薄弱的传统村落逐渐走向衰败成为空心村,还间接引发了模版式乡村旅游开发的蔓延,但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多样化实践提供了契机。通过田野调查法对三种不同开发方向的传统村落案例进行剖析,发现除千篇一律的旅游开发以外,传统村落还可以通过成立文化产业基地,引进产学研综合农业以及承接大城市养老产业等方式进行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多样化发展

一、引言及相关研究综述

1.引言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三农问题中,农村作为农业和农民的基本承载空间,是三农问题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村人口为谋求更好的出路迁移至城镇定居,这直接导致了村落中大量劳动力流失,大片土地闲置,进而迫使许多经济根基薄弱的传统村落走向衰败成为了空心村。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传统村落通过旅游开发成功地进行了转型升级,从此传统村落旅游作为一种短途,休闲的旅游类型横空出世,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刻板模式。尽管旅游产业开发确实是挽救传统村落的良好办法之一,但其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传统村落,且千篇一律的旅游模式、单纯的商业化运营缺乏了对传统村落本身特色的呈现。在如今现代性强势入侵传统村落的过程中,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文献资料分析法对三种不同发展方向的传统村落案例进行剖析,尝试寻找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下传统村落除旅游开发以外进行保护并转型升级的良好途径,并使之能应用于传统村落的改造实践之中。

2.对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一直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成为了地理学、规划学以及建筑学等学科的研究重点。

我国现代地理学科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区位分析。在自然方面,主要为地形地势、水系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对村落位置和形态特征的影响;而在人文方面则从经济发展、生产生活以及文化等角度进行探究。由于超前的城市化进程,国外的传统村落研究不再单纯局限于基础地理因素,重点在于社会现象与人们的思想转化,较于我国传统村落改造的功利性,其村落改造主要得益于逆城市化助推。

规划学科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大多基于地理学研究成果,主要针对传统村落的形态和布局。我国早期根据地理学发现,将村落的平面形态分为散居型村落、聚集型村落以及条带型村落等,其主要是受到地形地势、水系等自然因素影响。但如今大部分传统村落因旅游开发需求而有着较为规整的模版形态,如西塘和乌镇。相反,国外传统村落则以注重保护原生态为理念,不破坏其原有形态。

建筑学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是以保持村落整齐风貌为基础,从早期对单体建筑物质技术层面的剖析到后期对村落整体建筑群体排列组合、街巷立面的深入探究。[1]国外传统建筑基本是长久沿用至今的,从选材到结构搭建都表现了传统村落自身的地理特征与文化特色,例如被称为日本最美村落的白川乡合掌村,以沿用江户至昭和时期的“合掌式”房屋建造风格和排列方式保持乡村原本风貌[2]。与国外建筑的完整保存不同,国内大部分传统建筑在几场文化运动中受到了严重破坏,并由于现代性对乡村场域的严重渗透,大量传统建筑被盲目重建,失去了自身特色,在形态上趋向于城市,而丢失了乡土情怀。

虽然各个学科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各有建树,但并没有针对传统村落现状提出任何实质性措施,仍以学科割裂性思维单一地考虑了自己学科范畴内的问题,而传统村落作为一个综合体,发展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多种因素一并考虑。

二、三种不同发展模式的传统村落案例剖析

1.传统村落案例选择原因

我国历史文化古村数量庞大,其中通过旅游开发转型的传统村落比比皆是,但真正走出自己发展路线的村落却少之又少。根据主旨选取了搭上互联网文化快车的文艺胜地—乌镇、民宿经济发达的农村淘宝试点—桐庐江南古村落,以及采用回迁农居的惠民模式来吸引大量民众回村置业的—富阳东梓关村,进行多方面剖析。

2.嘉兴桐乡乌镇

乌镇位于浙江嘉兴桐乡北部,为两省三市交界之处,水陆交通十分发达。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则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以及乍嘉苏高速公路相衔接。其中水路交通主要为京杭大运河。

乌镇对东栅、西栅的开发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定位,东栅是古镇传统生活性的表现,而西栅则是现代与传统的碰撞结合。因此,从规划初期开始,东栅进行了保护性的开发,西栅则迁离所有居住在内的原住民,且不允许其在内部自行商业经营,景区整体运营向现代企业靠拢,分部门分职责,所有店铺酒店统一定价,做到公平公正。[3]

西栅的开发过程中最大的亮点是对传统文化的科技性复原和对现代文化的引入与转化。首先其恢复了古老手艺展示,还原了古镇传统文化原貌,这是传统村落的根基。之后再引入西方戏剧节文化元素,不仅吸引了广大艺术家参与,还为古镇增添了一抹异域风采,助推国内外戏剧文化交流。最后,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址的永久落地,是乌镇整体走向辉煌的最重要一步。

学习如何去吸收和运用现代文化一直是广大传统村落保护自我、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不盲目排外,反之,去发现其能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地方,例如通过VR虚拟现实方法还原古老生活场景,同时使用大数据平台实时管理景区,实现传统与现代智能的完美结合,是乌镇久盛不衰的秘密所在。

乌镇的发展模式是先进的,并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首先在开发初期,乌镇开发团队并没有进行大规模拆除重建,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以旧修旧”。同时针对环境问题进行全面整治,譬如疏浚河道、电缆入地等。其次,在对待现代文化方面,西柵模式颇为可圈可点,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落户,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启用,西栅的发展模式不仅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还通过现代方式保护了传统文化[4],使得乌镇成为了西方文明和中华文化和谐共生,交相辉映的典范。

3.桐庐江南古村落

荻浦村和环溪村,位于桐庐江南镇东北部,距桐庐县城16.5公里,距杭州市区56公里。东有应家溪和南屏线通过,北有320国道穿过,南有杭千高速和杭黄高铁穿境而过并设有高速出口,交通十分便捷。两村地处丘陵,南高北低,四季分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刻。荻浦村古建至今保存良好,以明清时期徽派建筑为主,有省级文保单位两处。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为荻浦村的四大特色文化。环溪村则相传为《爱莲说》作者,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后裔聚集之处,村民几乎清一色姓周,受“崇文尚志,读书明理”的家训影响,村民历来崇尚文化,一直保持着“唯读唯耕”的家风,古建的形态与布局与荻浦村大体相同,其中最大特色是莲花经济产业链。

为响应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大决策,荻浦和环溪村于2003年正式开始改造。早期的荻浦村和环溪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许多古建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新建住宅随意插建在古建筑群落之中,严重影响了村庄的形态景观,不利于村庄的保护与发展。因此,基层政府首先针对违法乱建和脏乱差问题,第一时间进行了拆除和整治,并加强了对村民的素质教育。接着针对古建筑保护不利因素进行了严格整改,制定了房屋修建条例。古建筑分等级进行定期维护,新建房屋必须延续传统建筑风格如沿用马头风火墙,且在古建区域进行限高,使得其与传统建筑融合为一体。

荻浦村最出名的是牛栏咖啡和猪栏茶吧。在村庄改造过程中,失去原有功能却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牛栏和猪棚常常会成为发展的阻碍。针对这个问题,荻浦村选择将它与现代小资情怀相结合,保留原有特征,内部进行现代与乡土文化融合改造,这种新奇独特的乡土文艺范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规划者前来欣赏,且唤回了离乡打工的村民。

环溪村则对周氏和爱莲文化進行深度挖掘,以爱莲堂为基地,以爱莲书社为平台,创办了爱莲乡村书屋,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同时引入莲花养殖基地,产学研结合种植600多亩莲花池,除却观光功能,其产业链延伸至食品(莲花茶、莲子酒)、日用品(莲花香薰)等,同时环溪村作为农村淘宝的试点之一,大批量的莲花茶和莲子酒从村中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大量游客的到来促使村民自发创立了乡村民宿产业。且针对村中老人养老问题,村委特地设立了老年爱心食堂和休闲中心。

良好的地理区位、灵活变通的政策制度和强大的经济消费能力是造就江南古村落高速发展的三大基本因素。江南古村落地处长江三角洲黄金经济地带,繁盛的产业经济集聚,活跃的民营经济,强大的水陆空交通体系,加上本身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交通可达性,为其成为长三角农家乐旅游集散中心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江南古村落灵活的土地流转政策与良好的村庄功能区规划是三产结合的重要纽带,在不改变所有权和土地性质的情况下,向乡村休闲旅游目标进行土地流转,以及牛栏和猪棚的文化结合性改造,不仅推动了土地走向多元化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了土地附加值,最重要的是增加了村民自身的收入来源。

4.富阳场口东梓关村

东梓关村地处富阳场口西部,是桐庐与富阳交界之地,面临富春江,背靠连绵青山,文化底蕴深厚。东有十里洋涨沙,西有桐洲岛,自然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捷,地理区位优势显著。去年,东梓关村在“修旧如旧、城乡融合”的理念下,按照宅基地一户一宅分配方式,在村落南部对村民进行了回迁安置。

与其他传统村落改造相比有明显特色的是其村居设计和回迁安置的新思路。在村居设计上,若一味将传统民居推倒重建为现代化住宅,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但缺乏了传统村落本身区别于城市的特有文化底蕴。再者,若在原有民居基础上进行修复,或新或旧,反而缺乏了乡土生机。东梓关村从传统肌理的院落空间基本单元出发,按照从单元生成组团,再由组团演变成村落的生长逻辑再现了传统聚落的多样性[5],且在外观风格上遵循东吴江南文化的白墙黛瓦,连续不对称的坡屋顶,突显了水墨山水画般婉约。同时在改善了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随即推出回迁安置惠民政策,其不仅带回了离乡谋生的村民,还吸引了城市退休老年人群前来养老安置,逐渐解决了“空心村”问题。

三、传统村落多样化发展思考

通过对三种不同的传统村落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重点。

1.因地制宜,规划先行

基层政府为传统村落改造的提供了主要资金和政策支持,是多样化发展的主导力量,而其因地制宜的专业规划则是发展的关键所在。由于大部分基层政府缺乏开发资金和建设经验,村落通常被外包给专业旅游开发公司进行模板化建设,比如进行仿古街道商业布置,迎合消费群体的民俗文化改造等,导致村落传统景观遭到破坏,传统文化面目全非。因此,在规划之前,基层政府必须要从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各个角度对村落进行现状分析,再对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定下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目标。同时,部分传统村落存在先天开发资金不足的情况,其基层政府可采取PPP模式与民间私人资本签订协议,形成伙伴式商业合作模式。

2.成立文化产业基地,建立文化产业平台

以农耕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支撑,因此在现代文化慢性侵蚀传统文化的今天,深入挖掘并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是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必经之路,例如将其思想观念和民俗民风转化为可视可碰的物质形式,如现代歌曲、摄影与绘画,抑或制成明信片和书籍等地域文化概念产品,成为不可磨灭的村落文化印迹。再者,成立文化产业基地和平台。其分为两类功能,第一是收集并保存历史文化遗物,第二是开放文化阅览空间。譬如环溪的爱莲书屋,以清末古建为主体,在保留其历史肌理感的同时,引入现代舒适空间,不仅包括了民俗文化展示空间和开放社区图书馆,还涵盖了村落文化概念产品的输出业态,是一种创新型乡村文化商业复合体。

3.产学研结合,现代化农业综合体

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导致农业经济江河日下。解决此问题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灵活运用土地流转机制,盘活剩余土地,将闲置农田集中向现代化农业综合体转变。基层政府可通过农业部门牵线与本省农业研究院所或农业研究企业进行合作,村落提供试验田,打造产学研结合的有机农业基地。在此前提下,再开放四季采摘园与田园民宿,发展体验式观光农业。这种就地消化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方法,不仅扩大了销路,还降低了人工和运输成本,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便利。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BTC模式进行线上销售或与大型酒店签订供应协议,通过冷链运输到全国各地。

4.吸引退休骨干,承接养老产业

现今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相对的则是独生子女政策下产生的养老负担重,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等问题。随着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则在不断扩大。在城市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今天,传统村落便是承接养老产业的最佳地点,清新的空气,慢节奏的生活氛围,不仅可以为老年人群提供良好的锻炼场所,还可以放松其快节奏生活所产生的急躁情绪。最重要的是可以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局面,延展城市经济发展生命线。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导向下,传统村落可以通过建造具有村落特色的养老民居群落,以惠民政策吸引大城市退休老年人群回迁安置,配以完善的医疗卫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且以邻里中心思想为指导,为老年人打造衣食住行一站式的小型居住社区中心。

四、总结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原生态传统村落在开发过程中背离了自我,抛弃了乡愁。因此在传统村落开发中,基层政府必须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规划方案,严格管理流通资本为长效改造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下为村落开发提供灵活的政策优惠和广大的投资空间,最后针对村落特色进行深入挖掘、创新性改造和转化。对于自身特色丧失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并不是其唯一出路,可以从大城市承接部分产业,成为城市經济发展的附属力量。

参考文献:

[1]车震宇、保继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J].规划师,2006(06):45-60

[2]顾小玲.农村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以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合掌村的景观开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3(03):91-92

[3]郑世卿、王大悟.乌镇旅游发展模式解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05):85-88+94

[4]欧阳鹏、卢庆强、汪淳、张飏、王鹏.乌镇3.0:面向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小城镇规划思路探讨[J].规划师,2016,32(04):37-42

[5]gad建筑设计.当代乡村聚落——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J].建筑技艺,2017(08):80-85

作者简介:

吴涵之(1996—)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战略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