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旧工业厂房转型的探索和前景

2018-05-14薛雨晨马锋

新丝路(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华文脉厂房

薛雨晨 马锋

摘 要:随着城市产业结构格局不断调整改变,合理地利用和改造废旧工厂是使废旧工厂效益最大化的举措,以充分利用其工业遗址的优势,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需求。西安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西安大华·1935项目是首批进行旧工厂改造的案例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大华已对旧工厂进行了初步改造,但由于定位目标不明确,项目规划不够合理,未善加利用纺织厂独有的历史文脉,致使项目在后期进展受阻。中西部城市如何依据地域条件、历史遗产优势,选择有价值的旧工厂进行改造,避免后期乏力,陷入投资僵局,值得深入分析。

关键词:城市旧工厂;再生;功能改造;大华·1935

一、城市旧工厂再生的历史研究

欧美发達国家很早就进入了工业时代,经历了空前的工业大发展后,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城市历史逐渐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代,自生产型城市转向了消费型城市,从而开启了旧工厂再生的历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西方国家在旧工厂改造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日趋成熟。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同样遇到了如何有效利用旧工厂的难题,虽有西方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因社会环境各异、经济状态、人民思想方式和工厂基础都存在较大差别。如何因地制宜地发挥旧工厂的物质和文化优势,避免盲目跟风改建,需要各个工厂投资开发商慎重考虑。国内如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区、中山岐江公园、宁波书城等工厂都是改造中的翘楚,三者的改造模式风格迥异,但在实践中都获得了良好的反馈,它们的改造理念的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1.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它们都极为重视对工厂本身和现状的剖析和取舍,对改造后的工厂有极为清楚的定位,使其富有特色不趋同,如北京798定位为创意艺术类,于是就舍弃了大区域的餐饮以及软件等占地却不相关的产业。岐江公园则定位为城市公园类,在极大程度丰富公园环境组成和游客舒适度的同时舍弃了杂乱的个性化产业。宁波书城则是定位为文化教育类,其书城的名称便已足够明晰。投资者对于产业有清晰的定位方能避免其变成杂乱无章的“综合性”建筑。

2.重视城市社会条件。三类建设都充分考虑到城市或周围社区环境的总体需求,可以充分利用特定的群体为工厂的成功改造提供条件。如艺术家聚居的场所易于建成艺术区,文化水平较高的环境中书城更受欢迎。

3.重视空间肌理和交通程度。建筑核心较为紧凑,各产业张弛有度,保留大量建筑特色和工业雕塑等,关闭摒弃闲散小店,使得整个区域秩序感强,室外空间开阔,易给游客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重视空间开放性,打通闭塞的交通盲区,提高可达性,使人流量极大增长。

二、西安大华·1935项目的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

在1935年投入生产的长安大华纱厂,也即西安人熟知的陕棉十一厂,于2013年启动了工厂改造进程,一度广为人知,项目也被各方媒体大力宣传。然而时至今日,大华·1935项目的运转几乎停滞,工程效果远不如预期。

1.大华·1935的现状和问题

大华·1935原址是著名的陕棉十一厂,工厂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中失去了往日光辉,但废弃的厂房承载了城市的记忆和工业化脉络,贸然将其拆除是对历史文脉的破坏。到21世纪初政府决定改造工厂遗留建筑,将原有建筑风貌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建成综合性的新型建筑群。笔者在经过在大华·1935实地调研走访后发现,如今大华的实际经营效果与初期设想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几点问题是在旧工厂改造中普遍存在的。

(1)在项目初期投资者对工厂改造后的类型定位模糊。根据宣传标语,原计划“打造出纺织文化传承、精品剧目视听、艺术品展览、都市时尚休闲相融合的大型综合文化中心”。设计思路看似综合全面,然而在实际运转中很难达到创意艺术、时尚休闲和旅游景观等等融为一体的运营目标,在无一个特定明晰的定位目标同时又无法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的情况下,项目极易失去特色沦为平庸。

(2)在项目建造中,未能留下分辨率高而富有文脉气息的特殊建筑物。项目制定初期设计最大程度地将原有建筑风貌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然而在实地考察中发现,除却博物馆中较有特色的老式纺纱机和纺纱工具,行走在建筑群中,很难见到具有历史积淀的标志性物体,人们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反观我国成功案例,如北京798,改造者们不仅保留了极具特色的苏式厂房建筑,而且在地面铺装方面,带有明显的工业符号,再加上园区的老旧机器、管道、语录等,将这些特殊的符号进行保留与再设计,让游客随时能感受到历史的底蕴与灵动的创造力。若只是利用厂房的框架结构而放弃其文脉功能,那旧厂房改造已失去其最大的商业话题。

(3)基础设施不完善,整体绿化环境较差,游客舒适度不高。大华整体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植被覆盖率较低且无特色。同时联结建筑之间的路径因设计不够科学,道路未经修缮有较为荒僻之感,游客的直观感受会直接影响到项目后期的发展,是值得放在首位的要素。

(4)核心产业不紧凑,交通可达性较差。大华·1935整体过于封闭,标志性建筑设计气魄宏伟,但因距离路边较远给人们心理上带来了敬畏和疏远感。其核心产业如博物馆、剧院、娱乐购物点分隔较远,管理人员较少,秩序感低,无形中降低了其凝聚力。项目东、北面均有围墙涂鸦,这种设计一方面为项目形成了人为的“高墙”,阻塞了交通的通达度。

2.解决方案

(1)确立明晰的改造方向定位,增强产业的核心凝聚力。纱厂的优势在于占地空间大,厂房空旷且采光效果好,开阔的空间便于设计者增加建筑景观的层次感。另一优势在于厂房类型较多,促进新旧建筑融合,改造不同的建筑类型以对应不同的消费类型,如结构较为坚固的较高镂空的建筑可竖向加建,形成游乐区和餐饮区,较低的平房可内部改造或局部立面建设成文化区和观感区。提高厂房区域的土地利用率,打造更贴近消费者的游玩场所。

(2)消费型建筑项目的首要目标是与服务民众接轨,完善厂房内部及室外的基础设施建设。设计与项目特色有关的盆景造型,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注重项目的细节建设,如增强建筑的灯光效果,将荒僻的走廊设计成绿竹环绕的小路等,注重细节的建构能增强游客的认可度和舒适度,借以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利于项目后期的运转。

(3)工业遗产赋予了城市空间独特的魅力,这是大华纱厂改造的一大特色。增加纺织厂原有的特色建筑物,尽可能多的保存长久积淀的历史文脉,增强项目的辨识度。加强对旧工厂发展的宣讲工作,强化大华·1935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遗产内容,使改造后的建筑本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不至于为外围的商业休闲气息所冲淡。

(4)善加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依靠大明宫遗址公园、城墙、临近火车站等地标性建筑的知名度和便捷的交通优势。以标志性历史遗产和舒畅的游览体验吸引游客,缩减大华标识和主干道的距离,使过往的人群便于融入而非以大而不实的广场将人群隔离。拆除原有的封闭性的围墙,将改造完成后的新的商业建筑空间直接与主干道相联接。打破“城”的边界,所有的街道都直接与周边城市环境相联通,这种模糊空间的处理是对开放性城市空间最合理的诠释。

(5)考虑到周围社会人口经济能力的分布,投资商所招收的企业不应局限于高收益的高端品牌(如今的大华主要商家较为高端单一,部分游客无此消费能力)。可以选择多具有陕西特色的商铺店面,制作与纺织厂历史有关的周边小产品,增加消费产品类型,一方面有利于外地游客对陕西文化历史进行深入了解,带动文化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刺激游客多方消费,使大华的后期的发展有一定的经济保障。

三、现如今旧厂房改造的若干重点问题

本论文通过对旧工厂厂房现状进行现状调研,综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成功案例,对西安大华·1935老旧工厂功能改造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影响厂房后期建设的几点重要因素:

1.基础研究

对工业厂房的基础设施及周边地区的消费水准进行较为全面的功能布局定位,这对于项目的后期发展方向具有决定作用。

2.文脉传承

工业遗产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历史积淀,也是工厂再生重要的意义,避免大拆大建,应在尊重场地历史的基础上,将废弃的设备作为载体,继续延续场地的历史风貌和记忆。

3.空间层次

开放式空间是旧工厂所独有的框架结构和空间肌理,是以消费型为主导的新型社会形态的理想场所,旧工厂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改造方式的多样化,在实际项目中要综合灵活地利用。此外,以消费主导的现代经营模式的根本要求是完善项目的开放性和交通的可达性。

4.经营方式

曾经的衰落跟经营不善有直接关系,而未来的再生同样是一个经营过程。根据项目定位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有向心力的建筑群体,避免“博物馆”这单一僵化的遗产保护方式,根据地区文化生活方式,来创建适应社会肌理的新式场所。

当然,城市旧工厂再生需要注意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中西部城市地处内陆,在文化特点和地域风俗上都与东部一线城市有较大差别,独特的历史文脉是凸显西部旧工厂价值的一大优势,然而多数设计师在艺术创造和对国际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充分,对旧工厂改造产生的环境影响还未得到一定的重视,故而设计者需要对建筑项目周边的经济、交通、文化水平等各方面调研进行深入的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四、结语

中国城市旧工厂的数量和规模巨大,虽然短期会给城市和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大量的城市旧工厂为我国工业的改造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尝试,部分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已渐渐探索出适应东部发达地区的改造方式,他们利用丰富的资源条件,使旧式工厂成功转变为新兴的社会场所。而广大西部城市,由于交通、资金、社会文化等等的差异性,虽产生了效仿改造的思维,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对社会条件认知不准确,难以产生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

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通过大量研究国外的成功案例,借鉴成熟经验,对于旧工业区更新这一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地进行一些探索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将有利于老工业基地更新中的规划和建筑改造,有利于促进城市旧工业区的用地调整以及产业类建筑的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的探索,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更新实践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薛雨晨(1999--)女,漢族,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6级世界史班学生,本科;研究方向:世界史。

指导教师:马锋

猜你喜欢

大华文脉厂房
买车
幸福开走了
航空发动机大型工业综合厂房消防特点与措施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文脉
王大华书画作品
把甜蜜带进厂房
曹文轩说“文脉”
装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