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船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

2018-05-14殷丽霞

新丝路(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红船精神红船革命

殷丽霞

2005 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4 周年前夕,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于 6 月 21 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明确定名为“红船精神”。习近平同志在文章的开头就明确指出:“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正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象征,‘红船精神就充分体现了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1]。对红船精神的概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1]而“红船精神”又与文化自信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紧密联系,即它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彰显了革命文化的核心价值,孕育了先进文化的基本属性。弘扬红船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一、“红船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

“红船精神”是在中国这块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美丽精神之花,它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吮吸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与乳汁而成长壮大并开花结果。

1.“红船精神”承载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把国家的安定,政权的稳固,建立在进行教化、提高人们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是中华文化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大智慧和优秀传统。唐太宗李世民在《赐萧璃》诗中感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明代文学家、藏书家、书画家陈继儒说得更加直截了当、一目了然:“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也深深打动了青年毛泽东,“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同时也一再提出要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各级组织要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2.“红船精神”承载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情怀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个人生命可以置之度外。李大钊为追求真理而捐躯,白求恩为人类正义而殉职,董存瑞为人民解放而牺牲,雷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还有翟秋白、方志敏、夏明翰等无数革命先辈在捍卫党的信仰和革命利益时,临难不惧,慷慨赴难,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谱写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3.“红船精神”承载了“铁棒磨成针”的坚韧毅力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既包含积极入世、主动进取的有为精神,也包含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还包含有正直独立人格和主动创造精神等。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塑造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二、“红船精神”彰显了革命文化的核心价值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在中国革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先进的中国革命文化的保障基础,也为推进中国革命文化系统化研究做出了贡献。90多年来,由于有了中国革命文化系统的支撑,我们党带领中国这样一个世界大国冲破一道又一道艰难险阻,使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使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向前。

1.“红船精神”对革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红船精神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論,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习近平同志指出:“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5]中国共产党从这条红船扬帆起航,带领人民从这里走向井冈山、走向长征、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一个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作为红船精神的精髓始终贯穿于革命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并且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最终内化为共产党人的自觉行为。早期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选择,虽曾遇到无数阻碍、嘲笑和怀疑,但历史的趋势毕竟是无法阻挡的,中国革命的熊熊烈火,在九州大地上燃烧起来,而点燃革命之火的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1927年9月,毛泽东毅然率领失败了的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打破了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思想束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革命文化展现出“红船精神”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不断铸造崇高精神的文明史。在中国共产党 96年的奋斗历程中,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注重党的革命精神的总结概括与提炼升华,党的各级组织高度重视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倡导与弘扬。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一直没有被总结概括和提炼出来,造成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史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在时间序列上的不一致。早期共产党人的建党活动为红船精神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一大”党的纲领明确规定了党的性质、政治立场和奋斗目标,也表明了其核心价值观。建党需要精神的支撑,党的核心价值观更需要精神来凝聚,红船精神是与中国共产党相伴相生的,“‘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1]

三、“红船精神”孕育了先进文化的基本屬性

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先进文化引领 ,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先进政党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 ,它顺应历史潮流 , 反映时代精神 , 代表社会发展方向 ,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6]

1.“红船精神”是实现“中国梦”重要的精神文化条件

“红船精神”与“中国梦”都是不屈的中国人在面对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在斗争中失败 ,在失败中奋起 ,在奋起中思考,最终奋起抗争的产物。“红船精神”与“中国梦”是一脉相承 、相互推动 、相互渗透的内在关系。可以说“红船精神”中所孕育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坚定理想 ,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执政之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上,“红船精神”和“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文化,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先进文化。“红船精神”凝聚了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与时俱进地发挥“红船精神”强大的价值导向作用和辐射功能,使“红船精神”渗透于整个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这种精神文化的引领去思考、做事,使“红船精神”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灵魂。

2.“红船精神”的当代内涵要求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红船精神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新进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极为宝贵的指导作用和引领意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红船精神”所蕴含的忧患意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红船精神”所蕴含的使命意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 伟大工程需要“红船精神”所蕴含的开拓意识。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高度重视红船精神带给我们的无穷启示和宝贵的指导意义,让红船精神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扬光大,让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发展红船精神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A3)

[2]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3]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974

[4]《列宁全集》第 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5]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29(1)

[6]《红船精神》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发版社, 2002

猜你喜欢

红船精神红船革命
“红船”争霸赛
红船向未来
什么是红船精神?
初心依旧绕红船(辘轳体)
中国的出行革命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粉红革命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