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要点分析

2018-05-14李皎帅

丝路视野 2018年8期
关键词:后浇带控制要点钢筋

李皎帅

【摘要】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沉降、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在停滞一定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本文对施工中后浇带施工要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后浇带;钢筋;混凝土;控制要点

后浇带也称“后浇缝”,是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变形缝。该缝根据具体条件,保留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填充封闭,后浇成连续整体的无伸缩缝结构。它的目的是取消结构中的永久性变形缝,与结构的温度收缩应力和差异沉降有关,只在施工期间存在,是一种特殊的施工缝。因此,它既是一种设计中的伸缩缝和沉降缝,又是一种临时性的变形缝,既是施工措施,又是设汁手段。因此,对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的应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后浇带的设置位置

对于后浇带的位置,应最好选在弯矩与剪力都较小的梁或板的反弯点附近等结构受力不是很大的部位,或是弯矩大但剪力较小的梁或板的中部。

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 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两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基础长度超过 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 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 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

二、后浇带处的钢筋要求

后浇带内的钢筋处理,钢筋断开贯通与否,在于后浇带(缝) 的类型。对于沉降后浇带,钢筋应贯通,对伸缩缝浇带,钢筋应断开,对梁板结构,板筋断开,梁筋应贯通。如果钢筋不断开,钢筋附近的混凝土收缩将受到约束,板筋断开,梁筋应贯通,如果钢筋不断开,钢筋附近的混凝土收缩将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后出现在规定部位以外的裂缝,从而降低了结构抗拉承载的能力。

三、后浇带留置时间要求

作为温度后浇带,一般要求混凝土浇注的间隔时间不少于60天;沉降后浇带要求高层部分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浇注混凝土,间隔时间可能要几个月甚至十几个月。在这期间,后续工程还要往上施工,已施工过的后浇带两侧面的梁板结构就变成了悬挑构件,且要承受上部其他结构层的自重和施工荷载,单靠正常施工的模板支撑系统远远不够。因此,后浇带下及其两侧各1m范围内的模板及支撑必须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经过计算独立设置,确保受力和稳定。否则,可能会造成梁板上部裂缝或后浇带部位下挠,顶板面不平下沉等质量事故。这部分支撑尽量采用上下可调支撑,待结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逐根卸荷随即再旋紧撑牢,以避免原支撑层层满负荷往下传力,致使最下层无支撑结构受力和挠度过大的不合理情况。

四、后浇带混凝土浇注要点

首先,后浇带混凝土浇注前,要对后浇带进行清理,先将松动的混凝土块及浮浆凿除,清除后浇带垃圾,用高压水枪冲净并充分润湿混凝土表面,清除残留积水。当后浇带处钢筋已锈蚀,应进行除锈,钢筋除锈后要及时浇筑后浇带处的二次浇筑混凝土。避免鋼筋再次锈蚀。其次,后浇带混凝土配置浇捣养护后浇带内的混凝土,一般要求较两侧已浇注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至二级(由设计院设计确定)。一般选用无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经过计算试拌试验,常用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减小水灰比,控制混凝土坍落度。二是掺加高效早强型减水剂(减水率一般在15%左右),控制水灰比不大于0.4,坍落度控制在1~3mm(泵送混凝土可控制在10~14)为宜。三是掺加膨胀剂,配置收缩自补偿混凝土。

(三)混凝土的拌制

混凝土的拌制浇捣必须认真,严格配比计量,并适当延长搅拌时间1至3分钟,浇注顺序宜从一端向另一端分层斜面赶进(因为可不考虑混凝土振捣侧压力的影响),采用泵送混凝土更佳,有利于析水排出和混凝土的结合,不留施工缝。 振捣混凝土时,应确保新旧混凝土接触面结合紧密。后浇带二次浇筑混凝土浇筑后,表面应覆盖湿麻袋浇水养护,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之前,其上不得堆放重物,其下支撑不得拆除。

(四)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的初期养护才是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和保证砼强度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参照一般部位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有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施工中,按混凝土的类别和作用分别采用了7d的14d的养护,严格保证后浇带混凝土以及接缝处的湿润状态。

五、结语

后浇带施工,是保证建筑结构有效连接的重要环节,目前除执行现有的规范规定的要求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特点、作用,认真设计,精心施工,全面妥善地解决各方面的问题,才能保证每个建筑工程的整体性、完美性和功能性,才能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吴金龙.试论房建工程中超长结构后浇带的施工技术[J].门窗,2013(12).

猜你喜欢

后浇带控制要点钢筋
土建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及应用探析
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
截钢筋
基于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研究
建筑工程桩基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分析
建筑电气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探讨
浅谈Φ3.0m扩底桩三层钢筋笼加工、吊装技术
浅谈钢筋分项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