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自信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信仰

2018-05-14贺善侃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理论自信

贺善侃

[摘要]“理论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信念。理论自信的根本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意义。理论自信的前提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一个个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理论自信提供了持续的动力。理论自信以理论自觉为基础。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学习马克思9个方面的思想,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增强新时代的理论自信,也应该从这9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信仰;理论自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8)05-0047-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在“四个自信”中,理论自信是根本,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都建立在理论自信的基础之上,同时,理论自信又是文化自信的精髓。

一、理论自信的根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信念即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信念即是一种稳固的、持久的意识,一种坚定的确信、一种念念不忘的追求,即一种信仰。信仰是精神领域的最高主宰,是人们关于生命和宇宙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主體对于某种思想的真诚信服。它是一种附着于一定对象的相信心态。任何人生活在世界上,其思想和行为无时不受一定信仰的支配。对某种理论的自信即是对某种理论的坚定信仰。然而,我们倡导的理论自信是以科学信仰为根本前提的。它不同于一般的信仰。

我们所说的理论自信不是以超自然、超人类的超验价值为目的,而是从人们的世俗生活和现实社会中揭示进步人类的现实价值目标;不是像宗教那样,用神圣的光环掩盖世俗的生活,并将之变成超验的宿命;而是致力于揭示进步人类的现实利益。它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虚幻的、不可企及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是理论自信即科学信仰的两个最基本特征。

当人们将得到科学证明的真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指南,坚定相信已被证实的科学真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时,科学真理就内化为一种信仰。无疑,这种信仰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是建立在对真理的自觉服从基础之上的。

科学理论不但给人类以行之有效的认识工具,而且往往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只有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立足当时的历史现状,根植于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实践,并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为进步人类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实的理论,才能成为进步人类的科学信仰,才值得人们确立对这种理论的自信。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具备科学性和现实性两大基本特征的科学信仰的典型代表

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的代表,是科学理论信仰的典型形式。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来自对其科学理论的心悦诚服。马克思主义理论吸取了前人创造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当时的历史现状,根植于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实践,并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为进步人类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实。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2]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虽然170年过去了,但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因而值得对之确立坚定信仰、坚定自信。

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现实的信仰,是与共产主义运动紧密相联系的实践信仰典型形式。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化,用经济学证实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并找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阶级力量和现实途径。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3]。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也决不是来自于书斋,而是来自于一百多年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中国的历史后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3]经受过近百年中国历史考验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无疑必然是坚定不移的,具有不可撼动的坚实根基。

(三)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重视对工人政党和群众进行科学信仰的教育。列宁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是一种庄严的信念”的重要论断。列宁认为,对工人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他指出:“它的任务是赋予自发的工人运动以明确的社会主义理想,把这个运动同合乎现代科学水平的社会主义信念结合起来……。”[4]P167毛泽东、邓小平更是明确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毛泽东说过:“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5]P131邓小平则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6]P63

邓小平曾告诫全党全国人民把讲理想放在首位,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6]P11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习近平同志也一再强调确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他把理想信念比喻成精神上的“钙”,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7]。在他看来,信仰信念给人以精神力量、政治定力,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确立坚定信仰即是“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8]。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9]这段话精辟地指明了坚定理想信念、确立理论自信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理论自信的前提: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这一理论品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结束真理,而只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世界的变迁中,从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中,從对人类一切知识财富文明成果的吸取中,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确立理论自信奠定了坚实前提。

(一)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青春活力,坚定理论自信的保证

这里所说的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包括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结合。

从时间维度而言,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创新。从空间维度而言,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根据各国国情的变化而形成理论的新生长点。例如,为保证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理论的探索和发展。这是时间维度新境界的开拓。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后继者在各自新的历史条件下并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一直继续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新水平,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是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结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针对时代课题,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世界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心从西往东转移。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垄断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从而使得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并造成直接冲击资本主义的良好机会。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无产阶级起来夺取政权的伟大斗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而当时的俄国,不仅是帝国主义矛盾的集中点,而且还具有用革命手段来解决这些矛盾的社会力量。当时俄国孕育着的革命程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大些。列宁指出:“历史现在向我们提出的当前任务,是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的一切当前任务都更革命的任务。实现这个任务,即摧毁这个不仅是欧洲的同时也是(我们现在可以这样说)亚洲的反动势力的最强大的堡垒,就会使俄国无产阶级成为国际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10]P315

面对这样一个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代,列宁顺应时代要求,通过长期观察和潜心研究,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已有的理论成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明确地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并依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出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西欧北美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动并同时取得胜利。列宁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而是依据现实的社会经济矛盾和发展了的时代要求,及时地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更具有伟大意义的是,列宁领导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际,实现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列宁的哲学思想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创新,而正是这一发展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解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所面对的是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应当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了中国革命的阶级力量和具体道路,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走出一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取得成功。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得以进一步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得以产生。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具有多方面内容,在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及党的建设等方面,都以独创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方面,它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其基本理论原则无不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又都是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以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从未论述过的,或仅仅是提出了问题而未来得及解决的,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題的新形势,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时代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尚处在初级阶段;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强调改善和加强共产党的领导;提出分三步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一次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多年征途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作为实践成果,探索到两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

十七大报告中,对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做了新的表述,从理论与实践相对应的视点,将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总结的理论,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1]P11这是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最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以后,时隔1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12]P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十九大报告提出的“8个明确”和“14条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集中展示,也是这一新思想的突出贡献,理论新建树。它集中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8个明确涵盖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目标、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以及发展方向、发展方式、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科学理论体系。8个明确解决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十九大提出了具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14条基本方略:(l)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4)坚持新发展理念;(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12]P20-26

作为8个明确具体化的14条基本方略涵盖了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等,可以说是对党的治国理政的最新概括。14条基本方略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解决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8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层面,体现了这一新思想的精神实质;14条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纲领层面,体现了这一新思想的实践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理论与实践、战略和战术的辩证统一。

以8个明确和14條基本方略为核心要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是已被十八大以后五年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它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确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时代前沿性,为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确立理论自信提供了坚实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连续性,是由它自身的科学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是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阶段性而言,由于时代的不同,面临的时代间题的不同,各个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解决不同的时代课题,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理论内容和特色;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是一以贯之的,不能动摇的。偏离了这些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既基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连续性,更基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如果没有一个个切合具体历史阶段和具体国家特殊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蓬勃生机,难以说服群众,从而失去获得理论自信的基础。

三、理论自信的保证:提引阵里论自觉

既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是科学的、自觉的信仰,因而,这种理论自信必以理论自觉为基础。

真正实现对一种理论的自觉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条中的一条:其一,熟知乃至通晓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能从根本上准确无误地把握这一理论的主要精神;其二,能熟练地、灵活地运用这种理论,并能在运用过程中自觉地纠正不符合这种理论的错误倾向;其三,能根据实践的发展创造性地推进这种理沦的发展,实现理论创新。培养理论自觉需要一个从不甚自觉到比较自觉到更自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巨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对于博大精深的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自觉的培育更是如此。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提升理论自觉,进而增强理论自信的最重要保障。

“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3],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注入了巨大动力;也为新时代如何增强理论自信指明了根本途径。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学习马克思9个方面的思想,这实际上是针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坚持问题导向而梳理、概括的9个重大问题。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增强新时代的理论自信,也应该从这9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学习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筑牢理论自信的根本。

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掌握,理想信念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3]“四个自信”正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在当代条件下的新境界。

二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学习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增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明确践履“理论自信”的归宿。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新世界观思想体系的第一个成果《神圣家族》首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13]P104。以后,这一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所有论著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就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同志再三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在当今的新境界。

三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学习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增强对新时代改革理论的自信。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4]P8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5]P33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就要按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全面深化改革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在当今条件下的新境界。

四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学习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增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自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P283,“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川“]脱,“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4]P293,建设“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在当今的新境界。

五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学习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增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在当今条件下的新境界。

六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学习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增强为民生服务的自觉性,增强对马克思社会公正理论的自信。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P294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在当今条件下的新境界。

七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学习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增强对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的自信。

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4]P45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就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好美丽中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在当今条件下的新境界。

八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学习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增強积极开展大国外交、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自觉性,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自信。

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4]P88历史和现实已经日益证明了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就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在当今条件下的新境界。

九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学习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自觉性,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自信。

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4]P185,“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4]P285,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就要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四个伟大”“四个意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思想的提出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境界。

综上所述,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9个方面的新境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9个方面的理论自信,是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阶段,把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提升至新高度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9月29日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人民论坛网,2018-05-04.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8-05-04.

[4]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11月17日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2012-11-19.

[8]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6月28日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06-07.

[9]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2月28日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06-07.

[10]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三个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依据
唱响中国增强崛起正能量
唱响中国增强崛起正能量
唱响中国增强崛起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