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2名护理人员对重性精神病的病耻感调查

2018-05-14靳新霞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28期

靳新霞

[摘要] 目的 精神疾病相关的病耻感是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沉重的负担,护理人员对于重性精神病的病耻感尤其易对重性精神病患者造成严重危害。该研究旨在了解护理人员对于重性精神病病耻感的现状,为后续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参考Struening贬低量表,自行编制问卷,在192名护理人员(包括98名精神科护理人员,94名非精神科护理人员)中进行调查,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分析。结果 精神科护理人员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病耻感显著高于非精神科护理人员(P=0.021),不同性别、工龄、学历、职称的精神科护理人员病耻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消除或降低精神科护理人员病耻感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危害,应该不分性别、工龄、学历和职称,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行干预。

[关键词] 病耻感;精神科护理人员;重性精神病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0(a)-0185-02

精神疾病相关的病耻感是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沉重的负担[1-3]。“病耻感”主要表现为社会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社会公众对于重性精神病实际存在的病耻感(enacted stigma)往往会引发重性精神病患者自身感知的病耻感(perceived stigma),导致患者逃避社会、隐瞒病情,甚至出现自杀行为,极大影响疾病的康复[4-5]。重性精神病是以严重的心理、行为或情绪障碍为特征的疾病,极大损害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作为最直接面对严重精神病患者的人群,精神科护理人员对于重性精神病的病耻感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而且可能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更容易对重性精神病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若要防止或降低这种危害,必须首先了解精神科护理人员对于重性精神病病耻感的现状。因此,该研究通过比较精神科与非精神科护理人员对于重性精神病的病耻感程度,分析精神科护理人员病耻感的多种影响因素,从而探讨精神科护理人员对于重性精神病病耻感的特点,可为后续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该研究参考E.L.Struening等人于2001年发表的贬低量表[6],自行编制问卷,在192名护理人员中进行调查,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1 研究对象

来自于中国各地的192名护理人员,通过填写纸质问卷或由网络平台传播的电子问卷参与调查。

1.2 研究工具

该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包含一般信息(性别、作为护理人员的工龄、最高学历、职称、科室)以及Struening贬低量表(15项问题),包括医护人员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歧视程度量表(8项问题)和医护人员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庭歧视程度量表(7项问题)。该量表将每项问题的答案分为4个等级,分别对应1~4分,代表歧视不同等级,得分越高,歧视程度越强。将每个研究对象所填量表15项问题的答案与其得分一一对应,取15项分数的平均值作为该研究对象所得分值。

1.3 統计方法

为探讨各种因素对研究对象量表得分的影响,先将各研究对象依据各影响因素分组,再利用Levene检验法对各组数据的方差齐性进行检验,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组间差异的显著性。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分布

①研究对象中包括98名精神科护理人员,另有94名非精神科护理人员。②98名精神科护理人员中包括男性14名,女性84名。③98名精神科护理人员中,从事护理工作五年以下为16名,5~10年为19名,10~15年为15名,15~20年为10名,20~25年为12名,25~30年为16名,30年以上为10名。④98名精神科护理人员中,最高学历在本科以下为18名,最高学历是本科的77名,本科以上3名。⑤98名精神科护理人员中,初级职称为33名,中级职称为53名,副高级职称为12名。

2.2 Struening贬低量表分值分布

①精神科与非精神科护理人员分值分布。精神科护理人员分值高于非精神科护理人员。见表1。

3 讨论

该研究利用Struening贬低量表对192名护理人员对于重性精神病的病耻感进行调查,结果有57名护理人员(29.7%)得分在2.50以下,显示其对重性精神病病耻感较低;另外135名护理人员(70.3%)得分在2.50以上,显示其对重性精神病病耻感较高。192名研究对象平均得分为2.629,中位数为2.667,最高得分3.467和最低得分1.867的差异表明护理人员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歧视程度具有较大差别。

98名精神科护理人员平均得分2.674高于94名非精神科护理人员平均得分2.58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数据表明,精神科护理人员作为最近距离接触重性精神病患者并对重性精神病较为了解的人群,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病耻感显著高于非精神科护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为精神科护理人员长期接触重性精神病患者,充分了解其患病史和家庭情况,甚至自身曾遭受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攻击,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对家庭、社会造成伤害的感知较为深刻。不可否认的是,精神科护理人员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的高度病耻感可能会造成部分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的工作中带有不良情绪和消极态度,影响患者的心理和其接受的医疗质量,从而对患者造成危害。为消除或降低由护理人员病耻感带来的危害,或可有针对性地对护理人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行干预,如进行病耻感危害的宣传、加强护理工作质量监督等。

98名精神科护理人员分别按不同性别、不同工龄、不同最高学历和不同职称分组,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差异均不显著,表明这些因素均不会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病耻感造成显著的影响。由此可见,针对中国精神科护理人员病耻感的干预应该不分性别、不分工龄、不分学历和职称的施行。

該研究的局限性包括:①该研究参考Struening贬低量表,其本身对于重性精神病病耻感的度量效果可能影响本研究的结论;②研究对象大多来自于山东省的医院,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地域偏倚;③问卷中的问题均基于虚拟的事件,研究对象的选择可能与在实际情况不同。

4 结论

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我们认为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精神科护理人员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病耻感显著高于非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现状。为消除或降低病耻感对患者的危害,应该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 Haddad M, Plummer S, Taverner A, et al. District nurses involvement and attitudes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 three-area cross-sectional study[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5(14):976-985.

[2] Stuart H. Fighting the stigma caused by mental disorders: past perspectives, present activit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World Psychiatry, 2008(7):185-188.

[3] Lammie C, Harrison TE, Macmahon K, et al. Practitioner attitudes towards patients in forensic mental health settings[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0(17):706-714.

[4] Jacoby A. Felt versus enacted stigma: a concept revisited: evidence from a study of people with epilepsy in remission[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1994(38):269-274.

[5] Link BG, Phelan JC. Conceptualizing stigma[J].Annual Reviews,2001(27):363-385.

[6] Struening EL, Perlick DA, Link BG,et al. Stigma as a barrier to recovery: the extent to which caregivers believe most people devalue consumers and their families[J].Psychiatric Services,2001(52):1633-1638.

(收稿日期:2018-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