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压氧科护士的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对策

2018-05-14李丽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8期
关键词:风险意识护士风险管理

李丽

[摘要] 临床给予患者高压氧治疗时,因治疗环境特殊,加之会改变气压,容易引发患者心理或病情变化,导致存在较高的风险性,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时刻保持风险意识,扎实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治疗安全,促进高压氧治疗效果的提升。基于此,该研究探讨了高压氧科护士的风险意识培养及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 高压氧科;护士;风险意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6(c)-0067-02

高压氧科治疗患者时,于加压舱内放置患者,舱内气压高于大气压,患者在此种环境下吸入纯氧后,血液中溶解氧量增加,实现促进症状改善、治疗疾病的目的。高压氧治疗属于物理治疗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治疗过程中,主要由护士实施相应的操作,尽管护士会一直在舱外关注患者的情况,且能够与患者对讲,但由于患者病情不同,心理素质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导致治疗期间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非常强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能力也要非常高,以能减少风险事件,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1 高压氧治疗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1.1 未严格落实制度

治疗前,护士未严格开展安全检查,导致手表、打火机、助听器等违禁产品被患者或家属带入舱内,造成严重后果;未嘱咐患者彻底清洁头面部,在油污存在情况下,可能导致舱内起火;入舱前准备制度、出舱后护理制度未能严格落实。

1.2 患者自身因素

病情稳定性较差,但因急需开展高压氧治疗,入舱后较易发生风险事件;患者并不了解高压氧治疗,进入舱内后不良情绪产生,增加风险事件发生风险;患者入舱后无法适应狭小、封闭的加压舱空间,使幽闭恐惧症出现;高压氧治疗期间,患者病情可能发生变化,导致突发情况发生。

1.3 设备因素

治疗前,护士未能全面检查设备运转情况,导致异常情况未能发现,设备异常运行时,不良后果较易产生;未定期检验、维护设备,影响设备的功能;加压舱内湿度不合格,未严格控制舱内氧气浓度,均会增加治疗风险。

1.4 护士因素

未规范开展相应操作,未严格把关患者进舱指征,患者入舱后管理不到位;未充分实施进仓前准备,不良反应在治疗中出现后有效处理未能及时开展;缺乏责任心,未在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未严格巡视检查,甚至私自离岗;三步安检法未认真落实与执行;操作未严格遵照医嘱进行;存在懈怠情绪,缺乏足够的应急能力、抢救能力,无法良好地处理突发情况;未严格实施消毒隔离,导致交叉感染发生;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不足,使工作中埋下风险隐患[1]。

2 培养高压氧科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措施

2.1 转变护理人员的观念

高压氧科治疗患者过程中,各种仪器的操作均由护理人员进行,部分护理人员由于未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片面地将护理工作定义为简单的设备操作,忽略了治疗期间的存在的风险因素,增加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对此,高压氧科应以培训的方式,让护理人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明确其操作技术水平与治疗效果之间的相关性,使护理人员正视自己的工作,并让护理人员了解到高压氧治疗中护理开展的必要性,促进其逐渐转变护理理念,主动开展护理,且能积极预防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2]。

2.2 强化业务知识学习

对于高压氧科护士来说,不仅氧舱操作技术要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对各类疾病适应证准确的掌握,包含急症患者,并具備常规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应急处理能力。因此,为满足上述要求,高压氧科需强化护士的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及专业能力。护士再教育中,以科室经常接诊的患者疾病类型为例,明确阐述各类疾病的治疗适应证、禁忌证,让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避免存在禁忌症患者入舱接受治疗,导致严重后果的产生;同时,护士还要学习常规的护理知识与护理技能,如沟通技巧、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以能良好地给予舱内患者护理,让患者尽量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降低治疗过程中的风险性;另外,要重点培训护理人员的应急情况处置能力,以能有效应对各种治疗中的突发情况[3]。再教育完成后,还要开展考核工作,只有考核合格后护理人员才能上岗。

2.3 增强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

法律及风险培训工作要定期开展,培训形式多样,如知识讲座、案例分析等,让护理人员全面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并明确高压氧治疗及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促进护理人员形成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并逐渐提升这两种意识,从而有效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3 风险管理对策

3.1 人性化管理

高压氧科管理护理人员过程中,除了注重其工作质量外,还要注重护理人员的情绪。在工作方面。护理管理者要结合科室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弹性排班,促进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及工作任务量的减轻,缓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使工作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情绪方面,护理管理者应注重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多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疏导护理人员的不良情绪,同时,关心护理人员的日常生活,有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另外,科室内部还可定期组织一些娱乐身心的活动,促进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3.2 严格落实规章制度

高压氧科要针对护理工作特点及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护理操作规范、仪器设备保养方法、应急处理预案等,且制定后要在科室内认真的落实、执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护理管理者要严格的监管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考核定期开展,抽查随时进行,依据考核结果实施相应的奖励或惩罚,促进护理人员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加强,从而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4]。除科室规章制度外,高压氧科还要认真落实医院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护理操作的规范性,提升护理质量,预防风险事件。

3.3 规范入舱、出舱工作

入舱前、出舱后良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是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高压氧科护理管理者应对者两项工作作出明确,并规范工作开展方法。患者入舱前,生命体征严格测量,将全棉质衣服提供给患者,棉被使用指定的全棉的,嘱咐患者头面部认真清洁;指导患者按照正确的方法开放咽鼓管,并利用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呼吸道分泌物彻底清理,通畅呼吸道,体位适当调整,舱门关闭前,安全检查再次开展,确保患者或家属未携带任何违禁品进入舱内,加压前,指导患者进行咽鼓管调压,加压过程中也要开展此项指导;吸氧面罩正确方法讲解给患者,并指导患者佩戴,同时,指导患者正确吸氧,预防胸口疼痛的发生,吸氧期间,对患者身体状况严密监控,做好应急处理准备,及时处理各种突发状况[5]。治疗完成,且患者出舱后,护理人员要主动迎接患者,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同时,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发现异常情况后,立即告知医生,及时开展处理。多汗、疲劳等症状可能会在患者出舱后出现,护理人员要做好解释工作,并协助患者更换衣服,且及时利用温水擦拭身体,嘱咐患者回到病房后多饮水;如果患者发生少量出血情况,要向医生报告,并实施止血措施。待患者返回病房后,护理人员要立即进行清洁、消毒工作,同时调整设备处于备用状态,舱内空气培养定期开展,预防患者交叉感染。

3.4 提高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因高压氧治疗的高风险性,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风险隐患的存在。高压氧治疗操作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患者入舱前,按照上述叙述全面开展准备工作,认真进行安全检查;患者及家属进入治疗室后,护理人员要先了解患者病情,明确有无治疗禁忌证,之后对入舱物品、仪器设备严格检查,再将治疗配合方法、注意事项等详细的讲解给患者及家属,待其签署同意书后,入舱接受治疗。护理人员要严格开展每个环节的工作,预防任何环节埋下风险隐患。

3.5 严格检查各仪器设备及电路

高压氧治疗的顺利开展依赖于相应的仪器设备,因此科室应十分重视仪器设备的安全检查工作,检修、维护定期开展,氧舱每年由质检部门专门检查,一旦存在异常情况,使用立即停止,并及時开展维护,确定异常不存在后,治疗再继续。护士警惕性要非常高,严密注意每一个细节变化,预防发生风险事件。

综上所述,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患者自身及仪器设备均有可能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因此,高压氧科要定期开展风险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并通过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科室还要科学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控制各种风险因素,预防风险事件,保证患者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郑丽波.人性化护理管理在高压氧科的应用和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0):134-135.

[2] 宝银平.高压氧科护理风险因素的识别与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112,114.

[3] 刘静,李茁,刘艳杰,等.高压氧科气管切开患者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37-139.

[4] 孙月生.二级医院高压氧科质量控制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病案,2012,13(12):38-39.

[5] 蒋春华.高压氧治疗老年患者的风险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6):2520-2521.

(收稿日期:2018-03-26)

猜你喜欢

风险意识护士风险管理
中国共产党新征程上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应对研究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信息化审计探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打错了
厉害了,我的护士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注册制对市场效率的促进作用
寻找护士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