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跆拳道段位制与武术段位制的比较与思考

2018-05-14孟威桑全喜崔怀猛

山东体育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跆拳道比较武术

孟威 桑全喜 崔怀猛

摘要:应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对跆拳道段位制和武术段位制进行阐述,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旨在为武术段位制科学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表明:跆拳道段位制与武术段位制在段位设置及年龄规定、考评内容、段位标志、推广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些都对跆拳道的国际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跆拳道成熟的段位制体系也得到普遍的认可。跆拳道段位制发展理念对武术段位制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地推进武术段位制的发展,必须优化段位设置,调整年龄限制、丰富考评内容,突出特色、改进段位标志,增加文化内涵、改善推广模式,多渠道并行。

关键词:跆拳道;武术;段位制;比较

中图分类号:G88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8)02-0056-06

Comparative thinking on taekwondo ranking system and Wushu ranking system

MENG Wei1,SANG Quan-xi2, CUI Huai-meng1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Jiangsu, China;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Heze University, Heze 2740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aekwondo rank system and Wushu rank system, finding the differenc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ranking system.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wo system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 setting, age regulation, appraisal content, rank marks and promotion model, all of which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aekwondo, and the mature ranking system of taekwondo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ranking system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we must optimize the grade setting, adjust the age limit, perfect the content of the evaluation,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improve the rank marks, increase cultural connotation, realize multi-channel promotion.

Key words:taekwondo; Wushu; ranking system; compare

收稿日期:2018-01-20

作者簡介:孟威(1994-),男,山东菏泽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通讯作者:崔怀猛(1972-),男,江苏泗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跆拳道作为韩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是韩国文化对外推广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跆拳道国际化的成功发展,跆拳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全世界跆拳道习练者达到9 000万人,入段人数达到1 000万。武术在全世界的普及率非常高,达到2亿人,但入段人数仅仅14万。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跆拳道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了合适的发展环境,这也为武术的发展空间敲响了警钟。跆拳道国际化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跆拳道段位制的普及对跆拳道国际化推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以说,武术以武术运动这一特殊的形式为载体,其内容和方法都具有独特、完整的文化体系。建国以来,中国武术以其特有的魅力,不断地向世界诠释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武术也开启了国际化发展的进程,截止到2016年9月,成功举办过9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和13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为了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国家武术主管部门从各个方面都给予支持和引导,其中武术段位制的实施对武术的普及和推广是功不可没的。武术段位制从1997年提出并开始实施。2014年5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联合印发了《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以促进武术段位制更深一层的推广,将2014-2023十年时间分为试点、普及和巩固3个发展阶段,这虽然为武术段位制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综合来看武术的发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山东体育科技第40卷总第173期2018年第2期孟威,等跆拳道段位制与武术段位制的比较与思考No.2 2018本文对跆拳道与武术段体系的实施进行比较,希望能从跆拳道段位制与武术段位制的区别中找出完善武术段位制可以借鉴的经验,为武术段位制的改进和推广提供参考。

1跆拳道、武术段位制实施现状及比较分析

1.1跆拳道段位制的实施现状

韩国跆拳道段位制实施于1962年至今50余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1972年为了在中小学内推广跆拳道,韩国推出现在简单易学“太极1-8章”,于此同时,“太极1-8章”也成为级别的审查标准之一并沿用至今。1979年跆拳道段位制业务由大韩跆拳道协会移交至国技院和世界跆拳道联盟,至此跆拳道段位制才由刚开始的混乱走向统一,从而推向世界[6]。另外,跆拳道段位制度在50余年的实践过程中,经历了10余次修改完善,力求科学、合理。

目前,国技院、大韩跆拳道协会和世界跆拳道联盟分工明确,大韩跆拳道协会管理韩国内的跆拳道行政事务和赛事以及韩国内的各道市协会工作,世界跆拳道联盟管理各个国家的协会和五大洲联盟的行政事务和赛事工作[6]。

1.2武术段位制的实施现状

武术段位制自1997年提出并实施以来,虽得到国内外的广泛支持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推广,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却不甚理想,据统计,从实施至2009年全国仅仅有14万人获得相应的段位。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学者对武术段位制开展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如李守培、郭玉成等认为因为我国拳种众多,因此武术段位制未来发展应该以“中国武术+拳种”的形式命名段位,以此来准确表达段位类型[8];李蕾指出武术段位制考核制度的制定应该符合现阶段时代的特征,符合武术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考核内容的选取应该突出武术特点与本质[9];张长思、钟秉枢等指出武术段位制在迎来文化强国战略需求、学校教育发展需求等机遇的同时,也在遭遇着同类异域体育文化的冲击[18],尤其是国际化推广过程中。因此,我国武术段位制的推广模式应该及时调整以更好地应对同类文化的竞争。

1.3跆拳道、武术段位制的比较分析

1.3.1段位设置及年龄规定

跆拳道段位制设置为“十级、三品、九段”制,分为级位、段位和品位3个部分。级位由低到高依次设置为十、九、八……一级;品位设置由低到高依次为一品、二品、三品;与此相应地段位由低到高依次设置为一段、二段……至九段 [7]。跆拳道段位制没有设置最低入级年龄,但是设置了最低入段年龄为15岁。这一方面可以增加练习者的练习时间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段位在练习者心目中的神圣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练习热情。正常情况下跆拳道从十级练到九段需要到55岁。

武术段位设置为“三级、九段”式,分为段前级和段位两部分。级位由低至高为一、二、三级;段位划分为初段位、中段位和高段位三部分,每部分包括3个段位,由低至高依次为一段、二段、三段、四段、五段、六段、七段、八段、九段[7]。根据《武术段位制规定》,11周岁以上可申请一段,初段位之间间隔为1年,中段位之间间隔为2年,因此理论上习练者19岁可获得六段,但是要达到9段需要60岁(详情见表1)。表1跆拳道、武术段位设置及年龄规定对比跆拳道级 位品 味段 位段位开始年龄武术级 位段 位段位开始年龄十级一品一段15岁一级一段11岁九级二品二段16岁二级二段12岁八级三品三段18岁三级三段13岁七级四段21岁四段15岁六级五段25岁五段17岁五级六段30岁六段19岁四级七段36岁七段45岁三级八段44岁八段52岁二级九段55岁九段60岁一级注:武术申请级位最低年龄为6周岁

比较分析之后可以看出,无论是跆拳道还是武术,都设有段前级。段前级主要是以培养初学者的练习兴趣、提升习练者的个人素质为目的,便于为后续阶段做好准备。跆拳道设置的10个段前级和3个品位划分得比较细致且没有设置最低年龄,更符合儿童的竞争意识及心理需求。级位划分比较细致,对练习者来说会产生较强的连续刺激,有利于练习者长时间坚持练习。而武术的段前级仅划分为3个级别,划分得不够细致,且限制了申請的最低年龄为6岁,这与儿童的心理需求相悖。

跆拳道与武术的段位设置同样为9个级别。跆拳道段位开始年龄为15岁,段位之间的间隔时间分别为1年、2年、3年……依次增加,以拉长习练者的练习时间。这样设置既不会因为晋段间隔时间太短而降低段位制的含金量,也不会因为晋段间隔时间太长感到疲惫而放弃该项运动。武术段位开始时间为11岁,一至三段晋段间隔时间为1年,四至六段晋段间隔时间为2年,因此理论上习练者在19岁可获得六段,这就导致了因为晋段太快极大地降低了武术段位制的影响力,从而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另外,在19岁获得六段之后想晋升七段需要到45岁,之间整整间隔了26年。据统计全国武术段位持有者中中段位所占比例最大,高段位则最少不足1 000人。

1.3.2考评内容

跆拳道段位制分为晋级考试和晋段考试两部分。不论练习者在任何地方参加考试,考评内容几乎都是统一的。跆拳道晋级考试内容包括礼仪测试、基本技术测试、功力测试、品势表演;跆拳道晋段考试内容包括基本技术、品势、实战、击破、特技、科研著作等几方面的内容(详情见表2)。

首先与跆拳道段位制相比,武术段位制的段前级考评内容是比较单薄的,缺乏全面性。跆拳道段前级考评内容包括礼仪、基本功、品势、条件对抗、体能等,礼仪、基本功、品势等都是属于简单易记的,较低的门槛限制不会让初学者望而生畏,更能增强练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武术段位制段前级的考评内容仅仅根据《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设置,并不能使初学者真正地了解武术,不利于培养习练者对武术的练习兴趣,也不能为初学者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在一至六段的考评内容上武术相较于跆拳道最为明显的是缺乏基本素质、实战等内容。我国制定武术段位制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人民体质,而发展身体素质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身体素质的考评极为重要。另外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定位是“实用的技击术”,但是在武术段位制考评的整个过程之中完全看不到实战的踪影。综上所述,考评内容方面武术相较于跆拳道内容较为单调、薄弱。

1.3.3段位标志

跆拳道段位制是以“道带”为段位标志,以颜色区分段位高低。跆拳道道带从低到高分别为:白带、白黄带、黄带、黄绿带、绿带、绿蓝带、蓝带、蓝红带、红带、红黑带、黑带,共计11种颜色的道带。由于未满15岁的练习者无法入段,所以低于15岁者最高授予红黑带,考一至三品,等年龄达到15岁之后直接换成相应段位。黑带段位以腰带上的小杠或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来区分段位。

武术段位制是以“徽饰”为段位标志,以徽饰上的动物及其颜色来区分段位高低。段前级从低至高依次为青熊猫、银熊猫、金熊猫;初段位从低至高依次为青鹰、银鹰、金鹰;中段位从低至高依次为青虎、银虎、金虎;高段位从低至高依次青龙、银龙、金龙(详情见表4)。

1.3.4推广模式

韩国跆拳道段位制的国际推广主要是依附于整个跆拳道运动的国际推广,并与跆拳道运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完善。首先,为了适应国际竞技体育的需要而进行改革,从而使跆拳道树立了一个以竞技为中心的体育运动形象。其次,在推广过程中,通过义务演出进行宣传、教练员外派等方式进行国际化推广,实行道馆体系及段位制体系。最后,在跆拳道段位制推广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那就是段位、级位的特权, 例如,只有获得中国跆拳道协会颁发的等级和证书,才能参加中国跆拳道协会组织的各种比赛,训练和培训[10]。

与之相比,武术段位制的推广与武术运动的推广却没有产生必然的联系甚至是严重脱节。武术运动在对外推广我国文化的过程之中作为优秀代表,多次在世界不同国家进行表演,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的爱好者、习练者,也在多个国家设立了武术教学中心,拥有许多武术成员单位,但是没有在当地建立考评单位。单一的傳统推广模式导致了武术虽然拥有众多的习练者,但是却没有使这些武术爱好者转变为武术段位制的持有者、拥护者及宣传者(详情见表5)。

可见武术段位制与跆拳道段位制相比拥有的习练人数虽然多,但是入段人数却不到跆拳道入段人数的2%。这就说明跆拳道段位制的推广模式更符合时代的潮流,更迎合竞技市场的需求,更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2跆拳道段位制对我国武术段位制的启示

2.1优化段位设置,调整年龄限制

作为一个标准的评价体系,段位设置对于整个段位制体系来说就是支撑这个体系的“框架”,各个段位间的年龄限制就是这个“框架”的“关节”。显然,现行的“三级、九段”式和年龄规定并不能保证武术段位制体系良好运行。为了使这个体系更好地运行下去,还需要对“三级、九段”式和年龄规定进行修改和调整。

首先,设想仿照跆拳道段位制将武术段位制也设置为“十级、三品、九段”式。增设十个级位,十级为入门级授予白色腰带,以增加习练者的归宿感,在3个月的训练之后通过九级的考核即授予黄白色腰带,依此类推。这样既与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相吻合,又与《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相匹配,有利于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的普及。腰带的颜色也与我国传统的土地文化一致,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其次,增设3级品位,用于区分习练者是否满16周岁(我国古代16周岁为成年),满16周岁后可直接换成相应的段位。3级品位从低至高依次为一品、二品、三品,与我国传统文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匹配。段位设置上,依旧实施由低到高的九段式。最后,年龄限制调整为级位不设最低年龄,最低晋级间隔时间为3个月(与一年四季相对应),这样习武者就有两年半的时间进行基础训练,这样既能突出基本功的重要性,又不至于使习练者感到枯燥无味。品位的晋级时间与低段位的晋级时间相一致,段位之间的间隔时间分别为1年、2年、3年……依次增加,这样既可以有效规避间隔时间上出现的“空窗期”,又体现了随着段位的增加与晋段年限的正相关[7](见表6)。

2.2丰富考评内容,突出特色

段位制的考评内容是段位制体系框架的“填充物”。现在所采用的考评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填充这个体系框架,使武术段位制看起来较为羸弱。因此,考评内容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完善,使其内容更加丰富,有特色。

首先,段前级考核内容应该凸显出武德礼仪。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礼仪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注重礼仪。古谚曰“未曾习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要持久和谐发展,注重礼仪、弘扬中国武术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在此观念指导下,武礼作为段前级的考核内容是必须的,包括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枪礼)等等[15],不仅要考察习练者的动作熟练度、规范度,还要考察习练者是否理解礼仪的含义,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养。

其次,基本功、身体素质、专项体能应该贯穿整个段位制考评的过程,尤其以段前级更为重要。基本功在整个武术运动中所占的地位毋庸置疑,段前级设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习练者以后的习武之路夯实基础。因此,段前级的考评内容应该逐级增加基本功的内容,使习练者在不知不觉之间打下了基础。身体素质是评定一个人体质强弱的指标之一,武术段位制制定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人民体质。因此在段位制考评过程之中应该加入身体素质内容,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的目的。

最后,在段位考评过程之中应该突出武术“打”的特色。从一品开始应该逐级加入“实战技击”内容,体现出我国武术所特有的健身养生及防身的功能。这样一来可以增加习武者的自信心以及优越感,二是使武术回归传统武术“打练”结合的训练方式,将会更有利于武术运动的发展及传播。

2.3改进段位标志,增加文化内涵

段位标志是武术段位制的外在表现,应该具有识别性、功能性、显著性等几个特点,显然现采用的武术段位标志不能满足以上几个特点。因此,段位标志改革势在必行。应该统一制作规定的表演服、训练服。在表演服或训练服背后或前胸的位置绣(印)上段位的标志,比如一段绣(印)上青鹰的图案。这样比较易于识别,既能起到宣传的作用,又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段前级的段位标志主要以腰带颜色以及武术服底色来识别,如九级系黄色腰带、八级系黄绿色腰带等等。在参加各类武术比赛及段位考试时,应统一要求习练者穿自己的段位服饰[12]。这样既解决了武术服装难以统一的问题,也能促进选手之间的交流。

2.4改善推广模式,多渠道并行

我国武术运动对外推广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在世界各地都拥有非常多的武术爱好者,但是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却没有和武术运动的推广做到有效的联动,这就导致了虽然武术习练者众多但是段位拥有者却很少。因此武术段位制的推广模式亟需改进。

首先,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应该利用各类新兴媒体进行宣传、讲座,以提高影响力。比如2016年开始运行的武术段位制网上申报系统,有效解决了武术习练者段位制申报过程繁琐的问题。除此之外,武术段位制还应该在网络公开课、MOOC平台以及各类媒体上定期进行讲座、宣传等,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及影响力。

其次,推广对象应该及时转变,应该由社会大众人群转向学生群体。根据《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2017年正处于武术段位制的普及阶段,而普及对象正是各类中小学校,因此在此阶段更应该在中小学间积极开展武术段位制相关课程,利用专家讲座、视频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对武术产生兴趣,从而了解武术,习练武术,从武术的爱好者转变武术段位制的拥有者、宣传者。

再次,武术段位制在国际推广的过程中应该依附于孔子学院。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6月,我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 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如果武术段位制依附孔子学院进行宣传、考评,这无疑会大大提高武术段位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響力。

最后,武术运动拥有各种大型比赛,如国际武术锦标赛、世界武术锦标赛和亚洲武术锦标赛等等,武术段位制相关部门应该循序渐进地出台有关只有段位持有者才能参加各类比赛的规定,使各类习武者、武术运动员都成为武术段位制的拥有者,以此促进武术段位制的跨越性发展。

3结语

武术段位制是促进武术长久发展的重要举措。自1997年提出并开始实施,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跆拳道段位制相比较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小视。因此,我们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借鉴跆拳道段位制用以完善武术段位制,使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让各国人民共享中华优秀文化智慧。

参考文献:

[1]尔雨田,杜长亮. 论武术段位制的发展趋向[J]. 体育文化导刊,2015(1):21-23.

[2]黄洪军. 全民健身视角下武术段位制实施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京:广西民族大学,2011.

[3]洪浩,王靖博. 武术段位制新体系及其学校推广——基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视角[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1):49-53.

[4]侯胜川.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发展与保护的悖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3):133-138.

[5]韩衍金,吕韶钧. 试论武术段位制的系统评价体系及价值取向[J]. 山东体育科技,2017(5):21-24.

[6]金哲熙. 韩国跆拳道段位制和中国武术段位制对比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1.

[7]林大参,张云龙. 跆拳道段位制对中国武术段位制改革的启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05):445-450.

[8]李守培,郭玉成. 中国武术与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段位制标准化水平比较研究[J]. 体育科学,2015,35(08):86-91.

[9]李蕾. 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发展探析[J]. 体育与科学,2012,33(05):96-98.

[10]毛景宇,武勇成. 武术跆拳道段位推广策略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9,(05):39-41.

[11]孙梓杰. 甘肃省武术段位制实施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6.

[12]汤立许,蔡仲林,饶英.北京奥运会武术礼仪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07):58-60.

[13]位胜辉. 跆拳道段位制对中国武术段位制发展的启示[D].成都体育学院,2015.

[14]万会珍,骆方成. 河南省城市社区实施武术段位制的现状及对策[J]. 体育文化导刊,2016,(06):4-7.[15]王勇. 我国武术国际化发展障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16]王芳. 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17]杨运涛. 当代武术段位制运行的理论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5,(07):10-13.

[18]张长思,钟秉枢. 机遇与挑战:对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的思考[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06):530-533.

[19]张雷. 中国武术段位制现存问题及对策[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03):96-102.

猜你喜欢

跆拳道比较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跆拳道奶奶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嘻哈跆拳道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