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ID低影响设施在老旧居住区景观更新中的应用

2018-05-14申利亭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老旧小区海绵城市

申利亭

【摘要】本项目以海绵城市改造为契机,为问题为导向,综合考虑场地内涝为与老人群体对户外环境的双重需求,本着经济、美观、适用、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统筹解决小区内涝和、管网、雨水利用的基础上,用设计激活场地,引导和促进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交流。设计中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对场地使用主体的多重影响,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多元价值体现。

【关键词】LID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老旧小区

1、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玉溪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的老城片区,干休所项目位于聂耳路36号。是玉溪海绵城市建设3.45平方公里老城片区的改造项目之一。项目位于聂耳路与福寿街交界位置,场地总面积约为5000㎡,绿化率11.4%,场地内涝积水问题突出,在同类小区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从2015年至今,已遭受大小洪涝灾害共5次;内积水深达60厘米,造成12辆车被水淹损毁,积水不仅导致车辆泡水同时也造成建筑室内泡水和老人出行受困等情况,给居民带来健康、财产损失。

2、现状分析

小区场地建筑布局为回字形,中心围合了一块绿地和停车场,居民楼一共79户,居民构成中老年群体约占居民总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在整个项目开始设计之初,居民对内涝问题反映较多,每当下雨的时候,老人出门只能靠工作人员涉水背出背进。同时小区内存在活动场地缺少、设施缺失,以及绿化品质较低等问题。在统筹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设计中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设置LID低影响开发设施达到相应的控制指标,重新梳理管网解决内涝问题。并且以居民实际诉求为出发点,人性化设计关怀,充分利用雨水;整体解决小区景观与老年人户外休闲问题

小区内部为盖板沟排水,排水能力弱;为雨污合流,雨落管与污水管均直接接入盖板沟当中,小区内部无雨污水井;场地内的盖板沟出水口高程较外部福寿街雨水箱涵的高程低,而福寿街雨水箱涵尺寸较小,老化严重,造成了小区内排水不畅。据现场走访调查,场地内基本上逢雨必涝,且具有积水快、积水深、积水时间长等特点。场地管网为雨污合流,雨水資源浪费,管网排水能力不足。在管网排水不畅和污水汇入的情况下,场地内污水外涌,雨后淤泥遍地且气味刺鼻,存在一定卫生疫情隐患。

场地内缺失人文关怀和人性化设施,无遮荫、座椅少、无健身器材等设施,烈日暴晒造成户外交流、停留空间缺失。老年人缺少户外交流、学习、活动的人性化环境。场地内楼间距小,绿篱在空间上又隔离了道路和绿地的空间联系,使得空间感受更为狭隘和压迫。绿化品种较少,有绿篱分割场地空间。整体种植感觉单一无趣,种植设计缺少章法,视觉感受欠佳。

针对以上问题,基于充分的场地调研和入户调查采访,景观设计系统性的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1)解决外部客水问题。针对场地内涝问题,以点带面的对场地所在区域进行竖向及管网分析,结合老城片区的系统方案对小区外部的市政道路聂耳路及福寿街管网进行分流升级改造。解决场地内客水汇入以及福寿街雨水倒灌问题,同时缓解福寿街沿线的其他地块内涝压力。

(2)对场地内部的雨污管网进行分流改造。将原有合流管网作为污水管,基于汇水分区和现状条件布置雨水设施,雨水系统基本依靠场地内的下洼绿地进行收集,通过雨水花园下渗过滤,经雨水渗管将雨水收集至蓄水模块,经简单处理后,将雨水作为日常绿化浇灌用水和道路日常冲洗使用,发挥雨水利用价值。

(3)增加社区户外活动空间和健身场地,在场地设计和种植设计中,利用现有绿地格局,保留场地内三棵大树,移栽一棵至分区二的休憩小广场内;增加人性化的游憩设施,设置小活动场地及凉亭,提供居民户外交流活动的场地;让居民参与其中,促进居民间的交流互动,增强老年居民的生活热情,体现设计的人文关怀。将原有三个车位改为户外交流、活动场地,保留原有自行车棚,增加健身设施。在建筑边角空间设置高位雨水花坛,提高绿化率,承接建筑雨落管内的雨水,通过介质层及渗管净化收集雨水到原有废弃雨水井改造成的25m?雨水收集池。

完成改造的项目通过多种设施解决场地了内涝问题,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68%。雨污分流面源污染控制率达到45%。结合外部管网改造,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雨水利用率12%。在达到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目标的同时,深入调研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改善了小区景观风貌,完善了户外活动空间,提升了小区居住品质,探索和打造海绵城市与老龄社区的有机结合典范。

猜你喜欢

老旧小区海绵城市
河北省老旧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建议
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权责划分和资金筹措机制
沈阳市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