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民建结构抗震现状分析及研究

2018-05-14牛耘畴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抗震结构建筑

牛耘畴

【摘要】我国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工民建筑保持高度的关注,同时采取的一些建设方法、手段,都偏向于综合化的内容,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改善固有的问题,力求在整体工作的进步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工民建结构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抗震工作是非常核心的组成部分,要坚持从长远的角度来出发,对当下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积极的融入。文章针对工民建结构抗震现状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工民;建筑;结构;抗震;分析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工民建结构的抗震工作开展,是社会上非常关注的内容,同时得到了媒体的较多报道。相对而言,抗震工作的实施,是必要性的指标,即便是出现了很小的缺失和不足,都容易在地震灾害发生时,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现象。另一方面,工民建结构的抗震工作开展,还要考虑到某些特殊情况,尤其是大型地震和频繁的余震,都会给工民建结构带来较多的挑战,应保持多元化的应对策略。

1、工民建结构的抗震现状分析

1.1抗震意识薄弱

伴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很多地方的工民建结构都在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空间和承载量,希望能够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工民建结构的抗震现状并不乐观,很多结构设计、施工人员,其在抗震意识上是非常薄弱的,因此在抗震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投入较多的努力,由此产生的损失是非常强烈的。首先,抗震意识表现为薄弱现象后,大家没有在相关的抗震技术、抗震理念上保持积极的操作,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会不断的增加,甚至是造成了很严重的安全隐患。例如,部分工民建结构在遭遇地震后,会瞬间出现严重的崩塌现象,在后续的调研方面,发现抗震工作并没有按照预期来完成,由此产生的生命威胁和财产损失都是非常严重的。其次,抗震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有些结构设计、施工人员,仅仅是按照简单的手段来应对,对于新时期的一些要求,并没有积极的贯彻落实,最终造成的不良影响,是非常强烈的。

1.2抗震手段传统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工民建结构的抗震工作开展,应坚持从长远的角度来出发,毕竟现阶段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再加上地下空间的过度开采,很容易导致地震的概率不断提升,在地震的强度上也会有所增加。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工民建结构的的抗震工作,之所以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还与抗震手段传统表现出了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抗震工作在开展之前,并没有做出大量的调研和分析,仅仅依靠固有的一些资料来分析和处理。这种经验操作的实施,对于抗震工作而言,是非常不可取的,同时容易与真正的需求展现出背道而驰的现象,难以在抗震工作的综合成绩上获得良好的提升。其次,抗震手段的传统性,还在于抗震技术的研发力度不足。新时代的抗震工作,必须要结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来完成,总是按照简单的模式来操作,不考虑新的挑战,很容易在抗震的体系和技术选用上,出现较大的矛盾和冲突现象。

2、工民建结构抗震的对策

2.1提高抗震设计水平

与既往工作有所不同,工民建结构的抗震工作开展,一定要正视自身的问题,并且采取正确的手段来应对。本文认为,工民建结构的抗震优化过程中,应努力的提高抗震设计水平。首先,在抗震工作开展之前,要选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对周边的地质情况做出测试分析,观察地震的发生概率。与此同时,要对之前的一些地震情况、坍塌现象等,都做出搜集和对比,从而确保抗震设计方案,能够保持有效的操作,在相关问题的控制、解决过程中,不断的取得较好的成绩。其次,抗震设计的开展过程中,要加强模拟分析。现阶段的很多工民建结构,虽然理论上是非常可行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当中,极端天气发生后,特别容易对工民建结构造成极大的摧毁效果,这就需要在抗震工作上进一步的完善,巩固工民建结构的稳定性。

2.2加强抗震材料的应用

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工民建结构的抗震工作开展,还需要在抗震材料的应用上保持高度的关注。简单而言,抗震材料的研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针对地震的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做出良好的应对。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操作,能够对钢筋与混凝土做出良好的融合,符合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要求,有些地方的抗震等级甚至是在8级以上,能够充分的确保工民建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对于人身安全也做出了较好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抗震材料的应用之前,必须加强对比分析,有些材料的抗震等级是理论性的,还有待实践,不能贸然的应用。抗震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必须保证良好的搭配,并非所有的抗震材料都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应与厂家保持密切的联系,对抗震材料做出测试分析,选用最优的搭配方案,从而促使工民建结构的抗震水平,获得更好的提升。

2.3拓展抗震的手段

对于工民建结构的抗震工作而言,今后的挑战较多,应坚持在抗震的手段上做出良好的拓展,无论是理论上的抗震理念应用,还是实际工作的抗震技术实施,都要进行较好的融合,坚持在抗震的手段拓展上,获得更大的突破,从而为工民建结构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抗震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2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而实际结构难以实现强柱弱梁的主要原因则是计算模型问题。它不能真实反映结构的空间作用。所以,应用概念设计的原理,再联系大量震害和试验研究成果表明构件的最不利受力状态随着构件和地震作用方向而变化。从这一点来看,工民建结构的抗震工作开展,还有很多的内容需要深入研究,日后应保持深入的关注。

总结:

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工民建结构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是为了在安全性、稳定性方面做出更好的提升,必须坚持在抗震工作上投入较多的努力,要充分提高抗震的合理性。与此同时,在抗震信息、数据的分析上,同样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来完成,促使抗震等级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范杰.谈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49):86-87.

[2]曾品珣.對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33):99-100.

[3]张宇.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24):55-56.

猜你喜欢

抗震结构建筑
桥梁高墩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半包围结构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底框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解析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汪曾祺专辑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