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论语》英译文语篇连接词使用对比研究

2018-05-14鞠玉梅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连接词对比研究语料库

内容摘要:连接是语篇实现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手段,翻译研究也可从考察语篇连接手段入手。本文对《论语》英译文语篇的连接词使用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发现不同译者在连接词使用方面的异同。研究选取亚瑟·韦利Arthur Waley与刘殿爵英译本,构建《论语》英译文语篇语料库,并运用语料库统计手段,对两位译者英译文语篇的连接词使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亚瑟·韦利译本和刘殿爵译本在连接词的使用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特征,连接词在两译本中均较为频繁使用,且在最频繁使用和最不频繁使用的连接词类型上趋于一致,在最常使用和最不常使用的单个连接词上也基本一致。两者在连接词使用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亚瑟·韦利译本连接词使用总量更多,常使用的连接词类型也更多,但刘殿爵译本对某些个别连接词的使用强度更高。该研究发现对《论语》英译文语篇解读及汉英翻译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论语》英译文语篇;连接词;对比研究;语料库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论语》英译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西方修辞学视角”(批准号:13YJA7400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鞠玉梅,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语篇语言学、西方修辞学研究。

Abstract: Connectors are important ways to achieve textual cohesion and coherence. Translation studies may take the connectors of a text as its focu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entence connector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Analects with the purpose to discove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translators. We take the translations by Arthur Waley and D. C. Lau to make a corpu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ed texts of The Analects. By using the corpus statistics tool, we make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sentence connectors in the corpu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 much mo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translators, i.e. both of them frequently use sentence connectors, and they share the same features concerning the most and least frequently used types of sentence connectors and individual connectors. There also exist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e. Waleys translation adopts a greater amount of sentence connectors and uses more types of connectors; in contrast, D. C. Laus translation makes an overuse of some particular connector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might shed some light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nslated texts of The Analects and may also give some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Key words: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Analects; sentence connectors; comparative study; corpus

Author: Ju Yumei is professor at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text linguistics and western rhetorics. E-mail: juyumei2008@163.com.

一、引言

語篇作为语言的最高层次结构,是一个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篇概念的引入,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语篇翻译学认为,“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相互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为一定的交际目的,按一定的格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19)。语篇是翻译的对象和基本单位,因为语言交际总是以语篇的形式出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其产出的译文也是作为语篇存在的。

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是语篇的基本属性和重要特征,它们一向是语篇研究的核心。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中,根据Halliday and Hasan的观点,“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Cohesion in English 4)。语篇中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式之间的语义联系构成了语篇的衔接关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衔接与连贯共同构成语篇的语义网络系统。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是有形网络,可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的使用,形成关联性,达成结构上的衔接;连贯潜藏于语篇的底层,可通过推理等手段达到语义联结,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衔接虽然不是语篇连贯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它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语篇不是单个句子的随意堆砌,而是语篇内部各个句子通过不同的衔接手段有机地聚合形成的。外化于形式上的衔接为内在语义上的连贯提供了辅助条件。

四、《论语》英译文语篇连接词使用结果统计与分析

4.1 各类连接词在语料中的总体分布情况与分析

首先,我们对语料中连接词的总体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包括在两译本中每个连接词的出现数量和所有连接词的出现总量。见表2。

经过对语料中连接词的使用情况进行检索统计发现,与原文相比,连接词在两译本中均较为频繁使用。这符合许多学者和翻译者认同的观点,即“典籍外译(如英译)的一个特点是,汉语原文小句之间没有连接词,而英语翻译者往往必须添加连接语或说明词语把他们所理解的句际关系表达出来”(黄国文,《〈论语〉英译意译方法研究的功能句法视角》 18)。根据语料统计结果,韦利 英译文中出现的连接词共计904个,其标准频数为每千词36个,刘殿爵英译文中出现的连接词共计762个,标准频数为每千词28个。两种英译文语篇中出现的连接词总计1666个,标准频数为每千词32个。可见,在连接词使用的总体数量和标准频数上,韦利译本比刘殿爵译本用的多。从所占百分比来看,韦利英译文连接词使用占语料中连接词使用总量的54%,刘殿爵英译文使用的连接词占语料中连接词使用总量的46%,韦利译本使用的连接词的比例要高于刘殿爵译本。这似乎与译者不同的母语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关,一般认为,英语重形合,而汉语更重意合。韦利作为母语为英语的译者,在其译文中充分利用英语形态丰富、连接手段更为显化的特点,运用更多的显性连接手段将原文中隐性的逻辑关系以明晰的连接手段显现出来,这符合英文的谋篇习惯。刘殿爵作为母语为汉语的译者,其连接词的使用总量低于韦利译本,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母语汉语的语言和文化习惯对其英译的影响,即在显性衔接手段的使用上,要低于母语为英语的译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Hinds(Reader Versus Writer Responsibility)从读者的角度将语篇分成“作者责任型”和“读者责任型”两类文本的做法,根据他的观点,这两类文本的产生原因是由于特定文化的语篇传统组织方式所影响的。根据他的研究,英语语篇的修辞风格属于“作者责任型”,即在英语写作中作者趋向于更直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观点。东方语篇的修辞风格为“读者责任型”,即在东方语言的写作中作者可能会迂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读者自身有责任解读作者的观点思路。我们试从语料中选取一例来对比两译本的差异。

(1)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学而篇第一》)

韦利译文:The Master said, If a gentleman is frivolous, he will lose the respect of his inferiors and lack firm ground upon which to build up his education. First and foremost he must learn to be faithful to his superiors, to keep promises, to refuse the friendship of all who are not like him. And if he finds he has made a mistake, then he must not be afraid of admitting the fact and amending his ways.

刘殿爵译文:The Master said, “A Gentleman who lacks gravity does not inspire awe. A gentleman who studies is unlikely to be inflexible.

“Make it your guiding principle to do your best for others and to be trustworthy in what you say. Do not accept as friend anyone who is not as good as you.

“When you make a mistake, do not be afraid of mending your ways.”

在该例中,韦利译文用了5个连接词,将原文中隐蔽的层次关系明晰地揭示出来,充分体现了英语形态丰富、显性衔接手段更常用的语言特点。这也是为什么英文译文一般比汉语原文要长一些的原因所在,英译过程中,译者试图将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清楚地表现出来,这必然会增加字数,特别是相对于古汉语这种高度凝练的风格来说,更是如此。这里的汉语原文仅用了27个字,韦利译文用词达到了76个,体现了翻译的共性,即译文冗余度增加的显化特征(王克非,《英汉/汉英语句对应的语料库考察》)。与韦利相比,刘殿爵译文只用了1个连接词,译文总词数比韦利少了10个。他更多地依赖句间的语意脉络来实现隐形衔接,保留了原文句读简短、节奏流畅的风格,明显带有汉语中典型的流水句的特点,小句铺排相连,句子的长度明显小于韦利译本,相关研究(如张升君、文军,《翻译批评中的语料库方法》)也证实相比较于韦利译文,刘殿爵译文要相对简洁,句长相对较短。对于两位译者在此处的不同处理方式,我们认为,这与他们出自不同的母语语言文化背景有关。韦利的英语母语语言和文化特点决定了他使用更多的明晰的衔接手段,以显性衔接凸显句间的语义和逻辑关系,以满足英语形合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Hinds (Reader Versus Writer Responsibility)所说的英语语篇“作者责任型”的特点。刘殿爵的汉语母语语言和文化特点制约了他使用连接词的数量,使其译文明显带有汉语意合语言特征的影响,文中的逻辑关系不需要作者清晰地明示出来,更多地依靠读者的解读和领会,这不能不说与汉语语篇的“读者责任型”特点有关。其他学者(如夏蓉,《〈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语篇功能对比分析》;严苡丹、韩宁,《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朱薇、李敏杰,《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英译本衔接手段分析》)对诸如中国文学等的英译研究,也显示母语为英语的译者较之母语为汉语的译者对连接词的使用更频繁。

然后,我们统计和对比各类型连接词在两译本出现的数量和频率(见表3),目的是发现在两译本中分别是哪些类型的连接词使用得较频繁,以此来发现两位译者在连接词类型使用上的修辞偏好。

下面分别列出两译本在不同连接词类型使用上的总量,以更明确看出两者的异同情况。

1.列举:韦利译本10次,刘殿爵译本10次

2.增补:韦利译本510次,刘殿爵译本489次

3.对比:韦利译本298次,刘殿爵译本206次

4.同位:韦利译本1次,刘殿爵译本0次

5.结果:韦利译本28次,刘殿爵译本18次

6.推论:韦利译本57次,刘殿爵译本39次

7.总结:韦利译本0次,刘殿爵译本0次

从不同类型连接词的出现结果统计来看,两译本最常用的连接词类型是表增补和对比的连接词。韦利译本表增补的连接词使用次数为510次,占其使用连接词总量的56%,刘殿爵译本表增补的连接词使用次数为489次,占其连接词使用总量的63%,所占比例都超過了一半之多。在对比连接词的使用上,两个译本也有较高的频率,韦利译本使用298次,占其总量的33%,刘殿爵译本使用量为206次,占其总量的27%。可见,在最常用的连接词类型的使用上,两位译者表现出了较强的一致性。我们认为,之所以最常用表增补和对比的连接词,这主要与《论语》的说理和论证特点有关。关于《论语》的中心思想,主流的观点认为:“《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伴随并服务于‘仁的是‘礼”(黄国文,《〈论语〉的篇章结构及英语翻译的几个问题》92)。《论语》语篇连贯,各章都围绕着“仁”这个核心展开论述。表增补的连接词可加强语义,使对中心思想的阐述更加充分。表对比的连接词向来是用来突出说话者观点的利器,通过前后对比,更有利于凸显核心思想,《论语》全篇充满了价值判断,对比连接词更有助于孔子向其弟子宣讲自己的为人和为政理念。请看下面的例子。

(2)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篇第一》)

韦利译文:The Master said, A country of a thousand war-chariots cannot be administered unless the ruler attends strictly to business, punctually observes his promises, is economical in expenditure, shows affection towards his subjects in general, and uses the labour of the peasantry only at the proper times of year.

刘殿爵译文:The Master said, “In guiding the state of a thousand chariots, approach your duties with reverence and be trustworthy in what you say; keep expenditure under proper regulation and love your fellow men; employ the labour of the common people in the right seasons.”

(3)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第二》)

韦利译文:The Master said, ‘He who learns but does not think, is lost. He who thinks but does not learn is in great danger.

刘殿爵译文:The Master said, “If one learns from others but does not think, one will be bewildered. If, on the other hand, one thinks but does not learn from others, one will be imperiled.”

例(2)中,韦利译文用了一个表增补的连接词and,刘殿爵译文用了两个and。这符合原文的语意,通过不断的增补,突出了孔子想要阐述的为政之道,即需要达到很多方面的要求,既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又要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百姓也要在恰当的时节等,增补连接词的使用有助于语篇语意的连贯和观点的反复论说。笔者认为,在此处,刘殿爵译文比韦利译文多用了一个连接词and,这更能体现原文语意不断加强的特点,且在句式上使用了祈使句,更保持了原文的语气色彩,也更符合原文的语体风格,凸显了孔子对其弟子谆谆教导的殷切之心情。究其原因,这与刘殿爵的中国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这样的一种形象符合中国传统视域中的教师形象,教师在学生面前享有较高的威望,学生期盼教师说话的语气是坚定的,说出来的话语是明晰的、确定的和指令性的,老师要树立自信权威的人格形象,才有助于加强对弟子的教诲和说服力。

例(3)中,韦利译文和刘殿爵译文都用了2个表对比的常用连接词but。原文语气强烈鲜明的对比在译文中得到了同等的体现,有力地论证了孔子关于为人与为学的观点,but前后语义的对照突出了语篇所承载的孔子的价值观,非常有利于说理和劝服受众,两译文在语气的处理上都与原文取得了等同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韦利译文所使用的两个but是与原文一一对应的,刘殿爵译文除了使用与原文对应的but外,还增加了另外一个表对比的连接词on the other hand。从表2也可以看出,在对on the other hand的使用上,刘殿爵译本总体比韦利多4次,这似乎也与刘殿爵的中国语言文化背景有关,符合中国说理性文章的写作传统。在中文写作中,立场鲜明、情感充沛、语气态度较强硬的文章经常被视为好文章(Li,Good Writing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 10)。

在最不常使用的连接词类型上,从表3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这一点上也较为一致。在两译本中,最不常用的连接词类型是表同位和总结的连接词,其使用频率几乎都为零。笔者认为,这与《论语》的语录体文体有关,由于其总体风格高度凝练,且篇章结构不同于常规普通语篇的架构,因此,会避免过多的阐述,并且不会出现常见文章在最终的总结性话语。同位连接词的作用主要是连接两个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或者对前面讲到的内容加以详述或解释,这显然不符合语录体精炼简洁语体风格的要求。总结连接词的作用主要是用在语篇的最后部分,对前面的内容作出概括和总结,但因为“《论语》是语录体,不是一气写成的文章,很难结构严密”(幺峻州,《<论语>问答》95),所以,普通文章经常在文末出现的总结性连接词在《论语》中见不到也是有道理的。

以上探讨了韦利译本和刘殿爵译本在连接词类型使用上的相同之处,下面结合表3,对比两译本不同类型连接词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连接词使用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刘殿爵译本连接词使用总量不如韦利译本多,比韦利译本少142个。其原因如前文所述,主要是源自于两位译者母语语言和文化习惯的影响。从使用的连接词类型来看,刘殿爵译本不如韦利译本使用的类型多,并且与韦利译本相比,对某些连接词使用更为频繁。笔者认为,其中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刘殿爵来说,英语为非本族语,因此,与韦利相比,在英文连接词使用的类型变化方面会低一些,相关研究(如Altenberg and Tapper, The Use of Adverbial Connectors in Advanced Swedish Learners Written English;Carriò-Pastor,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Variation of Sentence Connectors in Academic English;Granger and Tyson, Connector Usage in the English Essay Writing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EFL Speakers of English 等)也证实了在英文写作中,英语为非本族语的作者较之英语为本族语的作者在连接词使用的类型变化上要少,另一方面的原因如前文所述,是来自于母语汉语说理和论证特点的影响。

4.2 单个连接词的使用情况与分析

在对语料中连接词的总体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完成后,下面我们来统计和分析语料中哪些单个连接词用得最频繁,在两译本中,分别又是哪些单个连接词用得最多(见表4)。

表4统计了在两译本中的出现频率都在3%以上的连接词。由表4可以看出,表增补的and和表对比的but、yet以及表推论的then不论在韦利译本还是在刘殿爵译本中都是用得最多的连接词。连接词and在韦利译本中使用频率为506次,占其使用连接词总量的56%;在刘殿爵译本中使用频率为483次,占其使用连接词总量的63%。连接词but在韦利译本中使用频率为226次,占其使用连接词总量的25%;在刘殿爵译本中使用频率为129次,占其连接词使用总量的17%。連接词yet在韦利译本中使用频率为43次,占其连接词使用总量的5%;在刘殿爵译本中使用32次,占其连接词使用总量的4%。连接词then在韦利译本中使用频率为48次,占其连接词使用总量的5%;在刘殿爵译本中使用频率为28次,占其连接词使用总量的4%。表结果的so在韦利译本中用得也较多,使用频率为23次,占其连接词使用总量的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刘殿爵译本使用的连接词类型要少于韦利译本,他频繁使用的连接词数量比韦利译本少1个,并且连接词的使用过度集中在表增补的and上,占其使用总量的大部分。

前面我们统计和分析了连接词类型的使用情况,发现两译本在表增补和对比类型连接词的使用上较为频繁,在这里我们看出两译本对这两类连接词的使用主要集中在and、but和yet上。这三个连接词属于普通语体中常用的连接词,具有通俗易懂的风格,可见,两译本在文体风格上都趋向于使用更加平实的风格,以有利于促进普通大众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为目的。除了这三个常用的连接词之外,两位译者同时都常用的单个连接词还包括表推论的then。笔者认为,这一连接词的使用主要也是与《论语》的道德说教有密切的关系,是其宣扬孔子核心思想“仁”所要求的,主要是用来做出价值判断,判定何种行为是应该倡导的,何种行为是应该抑制的。例如,下面分别来自两译本的两处例子。

(4)原文: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篇第十二》)

韦利译文: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like yourself. Then there will be no feelings of opposition to you, whether it is the affairs of a State that you are handling or the affairs of a Family.

(5)原文: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篇第十二》)

刘殿爵译文:The Master said, “Make it your guiding principle to do your best for others and to be trustworthy in what you say, and move yourself to where rightness is, then you will be exalting virtue.

例(4)和例(5)中的译文都添加了表推论的连接词then,这样就把原文语篇中隐含的逻辑关系显性地表达出来,更加强调了孔子关于如何做人才能拥有美德的阐述,使其倡导仁义的核心思想得以凸显。

在使用最頻繁的连接词方面,我们还发现表结果的连接词类型总体来说在韦利译本中用的次数(28次)多于刘殿爵译本的使用次数(18次),进一步观察我们发现,差别主要体现在对连接词so的使用上,韦利译本使用23次,刘殿爵译本只用了9次。例如,下面一例。

(6)原文: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篇第十一》)

韦利译文:The Master said, “Chiu is backward; so I urged him on. Yu is fanatical about Goodness; so I held him back.”

刘殿爵译文:The Master said, “Chiu holds himself back.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I tried to urge him on. Yu has the drive of two men.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I tried to hold him back.”

在例(6)中,韦利译文使用了连接词so两次,等同于原文“故”表结果的语意。刘殿爵的译文没有使用so,取而代之的是用强调句式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虽然意义差别不大,但没有韦利所使用的so简洁和更贴近原文意义。不过,刘殿爵在此使用该句式起到了更加强调的作用,这也是与其所处的文化圈有关系,Hinkel(Second Language Writers Text)认为高频使用强调手段是非英语话语社区的共性,经常被看作是一种恰当的劝说方式。同时也体现了刘殿爵的翻译策略,即在其英译过程中,更多地将源语的文化信息传播出去。

与使用最频繁的连接词相对照,在语料中,使用最不频繁的连接词为表总结和表同位的连接词,例如,连接词to sum up、to conclude、in conclusion、in short、that is to say、in other words等,它们在总体语料中的出现频率为0.0%,并且分别在两译本中的出现频率也均为0%。出现频率较低的另外两类连接词为表列举和表结果的连接词,例如,连接词firstly、secondly、finally、for a start、to begin with、consequently、as a result等他们在总体语料中的出现频率低于3%,但在两译本中的分布不完全一致。在Waley译本中,表结果的连接词的使用达到了3.1%,这主要是因为与刘殿爵译本相比,他对于连接词so的高频使用有关。笔者认为,导致这些连接词的低频使用的主要原因是《论语》语录体的缘故,这一点已在前文指出,在此不再赘述。

五、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一方面,《论语》的韦利译本和刘殿爵译本在连接词的使用方面具有较多的相同特征,表现为与原文相比,连接词在两译本中均较为频繁使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译语文本特征,并且受源语文本语体的影响,两译本在最频繁使用和最不频繁使用的连接词类型上趋于一致,在最常使用的单个连接词和最不常使用的单个连接词上也基本一致。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两位译者不同的母语语言和文化背景以及所采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两个译本在连接词使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韦利译本连接词使用的量更多,常使用的连接词类型也更多,更遵从译语形合和“作者责任”的语言特点、篇章链接手段和文化习惯;刘殿爵译本使用连接词的总量和类型都比韦利译本少,体现出源语意合和“读者责任”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习惯。除此之外,刘殿爵译本中对某些个别连接词的使用要大于韦利译本的使用强度,更多地符合源语文化的说理习惯和说服方式。

本研究发现对译文语篇解读和汉英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我们对译文语言尤其是对译文语言语篇特点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认知汉英语言的差异,并加深我们对负载于语言之上的文化差异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促使我们对汉英翻译实践做进一步的思考,一些貌似简单的老问题比如翻译对等、归化异化、显化、译者风格等问题需要结合不同的语料常研常新。

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研究手段,本研究对《论语》两个英译文语篇的连接词使用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译文在这一方面的特点得以更直观、更清楚的呈现,使对翻译的研究有了更多的数据支撑,其研究结论也相对来说具有更大的可靠性。但是,本文的研究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语料库的规模较小,只比较了《论语》的两个译本,而且,我们在定量分析中也未使用卡方检验等,这都会减少研究的科学性。另外,我们在对两译本连接词使用异同原因的解释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所应着力改进的方面。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Altenberg, B., and M. Tapper. “The Use of Adverbial Connectors in Advanced Swedish Learners Written English.” 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 Ed. S. Granger, London: Longman, 1998. 80-93.

Carriò-Paster, L. M.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Variation of Sentence Connectors in Academic English.”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12 (2013) : 192-202.

Celce-Murcia, M., and D. Larsen-Freeman. The Grammar Book: An ESL/EFL Teachers Course. Boston: Heinle ELT, 1983.

Cheang, Alice W. “The Masters Voice: On Reading,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Review of Politics 62 (2000): 563-581.

Granger, S., and S. Tyson. “Connector Usage in the English Essay Writing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EFL Speakers of English.” World Englishes 15 (1996): 17-27.

Halliday, M. A. K., and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6.

Hinds, J. “Reader Versus Writer Responsibility: A New Typology.” Writing across Languages: Analysis of L2 Texts. Eds. U. M. Connor and R. B. Kaplan.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87.141-152.

Hinkel, E. Second Language Writers Text.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002.

Li, Xiaoming. Good Writing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Quirk, R., et al, eds.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Longman, 1985.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Huang, Guowen. Essentials of Text Analysis. Changsha: Hunan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88.]

黄国文:《论语》的篇章结构及英语翻译的几个问题。《中国外语》6(2011):88-95。

[Huang, Guowen. “The Textual Structure of Confucius Lun Yu (The Analects) in Relation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Title and Chapter Headings.” 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 6 (2011): 88-95.]

黄国文:《论语》英译意译方法研究的功能句法视角。《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2012):16-21。

[Huang, Guowen. “ ‘Paraphrase as a Strategy in Translating Lun Yu (The Analects) into English: A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3 (2012): 16-21.]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Li, Yunxing.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1.

王克非:英汉/汉英语句对应的语料库考察。《外语教学与研究》6(2003):410-416。

[Wang, Kefei. “Sentence Parallelism in English-Chinese/ Chinese-English: A Corpus-based Investig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6 (2003): 410-416.]

夏蓉:《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语篇功能对比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8(2008):26-29。

[Xia, Rong.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Textual Functions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8 (2008): 26-29.]

严苡丹、韩宁: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外语教学》2(2015):109-113。

[Yan, Yidan, and Han Ning. “A Corpus-based Study of Translators Styl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 (2015): 109-113.]

幺峻州:《论语》问答。济南:齐鲁出版社,2004。

[Yao, Junzhou. Questions and Answers of The Analects. Jinan: Qilu Press, 2004.]

張美芳: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贝克研究新法评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2002):54-57。

[Zhang, Meifang. “Using Corpus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Introducing and Commenting on Bakers New Research Method.”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3(2002): 54-57.]

张升君、文军:翻译批评中的语料库方法——用Wordsmith工具分析《论语》的两个译本。《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2008):16-20,92。

[Zhang, Shengjun, and Wen Jun. “Corpus Method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Using Wordsmith Tools to Analyze Two versions of The Analects.” Research in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 (2008): 16-20, 92.]

朱薇、李敏杰: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英译本衔接手段分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版)4(2012): 190-193。

[Zhu,Wei, and Li Minjie.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Version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4 (2012): 190-193.]

责任编辑:苏艳

猜你喜欢

连接词对比研究语料库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宾语从句的语序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广告翻译平行语料库问题研究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吸引阅卷老师的“连接词”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