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

2018-05-14时永林

家教世界·V家长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健康家庭

时永林

单亲家庭是一种特殊的家庭结构类型,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日益改善,传统的婚烟关系和婚姻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离婚率迅速攀升使单亲家庭的数目与日俱增。夫妻离异成了产生单亲家庭的主要原因。夫妻离异后,孩子通常是跟随父母一方生活,原生家庭解体,家庭成员残缺,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据统计,单亲家庭子女人格障碍患病率达到11.76%,是双亲家庭的5.9倍。因此,單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得到密切关注和重视。

一、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个人原因

单亲孩子原本生活在完整的家庭中,受到父母双方以及各自家庭的爱护,家庭分裂,他们被迫接受,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会让孩子产生自闭和抑郁情绪。当父母组建新的家庭,不得已接受完全陌生的家庭成员,对新环境和新家庭结构的适应不良则会导致他们焦虑、敏感、易怒等情绪问题。他们会认为是新的家庭成员剥夺了自己的幸福,错误的认知,让他们形成敌对、任性、逆反的行为。

2.家庭原因

(1)父母错误的归因方式。很多家庭在破裂后,夫妻双方不能客观地寻找婚姻失败的原因,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而是指责对方,仇恨对方。有的家长,会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甚至教唆孩子去憎恨对方,阻止孩子与对方见面。长期生活在争吵、怨恨、恐惧的家庭环境中,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个性。

(2)家庭教育不当。家庭破裂后,父母觉得亏欠了孩子,产生补偿心理,一味放任孩子,娇惯孩子,让孩子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品质。也有的父母,在婚姻失败后,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过度关注孩子,过于严格要求孩子,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孩子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形成强迫的心理问题。

(3)父母责任缺失。父母在离异后相互推诿,不承担抚养和监护责任,把孩子交由他人抚养。爱的缺失、疏于教育,会导致孩子行为散漫,性格逆反,学习落后。

3.学校和社会原因

单亲家庭在社会受到的关注和议论会多一些,社会舆论的压力和周围人的评价,会让孩子更加敏感、自卑。在学校里,老师对单亲家庭孩子产生刻板印象,过度关注,同学的议论和嘲笑,也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使孩子形成自闭内向的性格。

二、解决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对策

1.家庭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父母亲应该正确对待家庭的破裂,避免迁怒于孩子,尽量减少离异对孩子的伤害。应正确引导孩子,接受父母离异的现实,接纳当前的生活状态,告诉孩子,父母离异不是因为孩子的原因,即使离婚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并没有缺失。

父母应担当起孩子监护的责任,关心孩子的成长。既要共同关心孩子的学业,积极与学校老师联系,又要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父母应尽量多陪伴孩子,带领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开阔孩子的视野,教会孩子与人交往,广交朋友。

2.学校方面

随着离婚率的攀升,单亲孩子在学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对这部分孩子,学校要加强关注,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面对挫折,学会宣泄负面情绪,学会人际交往。通过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单亲家庭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父母离异,学会倾诉情感,学习适应新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方式,找到归属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成长。对有明显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孩子进行个别辅导,缓解不良情绪,矫正不当行为,改变错误认知,使其能够正常地学习,愉快地生活。

学校要加强与单亲家庭联系,了解单亲家庭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情况,对困难家庭进行帮扶,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家长,应该联合社区,进行干预和疏导。

3.社会方面

社会要重视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成长,要营造健康积极的社区环境,不歧视单亲家庭孩子,关心爱护单亲家庭孩子。

社区妇女儿童机构要关注单亲家庭,与单亲家庭形成联系机制,对单亲家庭孩子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状况进行了解,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引导,对单亲家庭的实际困难进行帮扶。

总之,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家庭、学校、社会应联合起来,各尽其职,相互协作,促进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单亲家庭心理健康家庭
家庭“煮”夫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高中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行为分析及教育策略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恋练有词
也来谈谈班级管理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